张诚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在《数学年刊》上的正式发表,如同一块被投入国际学术界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波澜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智力海啸。这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叹与赞誉,更有实实在在的、来自世界各个科学高地的、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
邮件,如同候鸟迁徙般,从全球各地飞向张诚在中科院的邮箱。发件人地址涵盖了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牛津、普林斯顿、哥廷根、巴黎高师……这些象征着人类智慧巅峰的学府和研究所。信件内容大同小异,无不极尽诚挚与优渥:
“尊敬的张诚博士,我们以最极大的热情,邀请您加入 [某某大学\/研究院],我们愿意为您提供 [终身讲席教授\/高级研究员] 职位,独立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研究方向,远超常规的启动经费和年薪,以及为您量身打造的最顶尖科研团队……”
这些邀请所开出的条件,任何一项都足以让普通的青年科学家,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学者心动不已。它们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张诚能力的最高认可,也展现了这些顶尖机构招揽顶尖人才的决心和魄力。
然而,这些信件在张诚的邮箱里,大多只得到了已读标记,或者由他那尚未正式上岗的学术助理模板化地回复一封礼貌的感谢信。对于张诚而言,这些外在的待遇和头衔,与他内心追求的科研自由以及系统所指向的宏大目标相比,显得无足轻重。他深知,扎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依托国家给予的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是他能心无旁骛地冲击那些真正终极问题的最佳选择。
在这些纷至沓来的邀请中,有一封显得格外郑重,也更具学术分量——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这封由研究院院长亲自签发的信件,不仅表达了最热烈的祝贺和对张诚学术成就的极高推崇,更是正式邀请他前往普林斯顿,在研究院那个曾见证过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等科学巨匠足迹的着名讲堂里,做一场关于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专题学术报告。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邀请。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报告自己的重大成果,几乎是每一个理论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梦想,是学术生涯中一枚闪亮的勋章。
张诚仔细阅读了这封邀请函。他深知,这样一篇颠覆性的论文,仅仅发表在期刊上是不够的。数学界,尤其是数论领域的同行们,迫切需要听到他本人对证明思路的详细阐述,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拓扑筛法”和“算术空间非交换几何”等全新框架的理解。报告后的提问与讨论环节,是检验证明、深化理解、乃至激发新思想的重要过程。这一步,必不可少。
但是,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将至少耗费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在旅途、适应和社交上。这对于惜时如金的张诚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浪费。他追求的是思维的效率,是知识探索的连续性,而非形式上的荣光。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为何不能将世界邀请至我的面前?
他随即通过内部通讯,联系了中科院孙院士,并请其转达更高层面的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孙所长,各位领导,”在一次小范围的高层沟通会上,张诚平静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普林斯顿的邀请,我理解其学术意义。证明需要向学界进行详细报告,这一点我认同。但是,长途跋涉去美国,时间成本太高。我认为,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建议,由我们发起邀请,在北京,例如在北京大学,举办一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专题学术报告会。我们向全球主要的数学研究机构发出邀请,请他们派代表前来。这样,既满足了学术交流的必要性,也能将国际学术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节省我的时间,同时也能展现我们国家开放、自信的科研环境。”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领导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这简直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一方面,完全符合张诚不愿过多奔波的个人意愿,保障了他的科研时间,体现了国家对顶尖人才意愿的尊重。
另一方面,这将是中国首次以“学术高地”的姿态,主动发起对全球顶尖智力资源的召集!以往,都是我们的学者千方百计前往欧美参加顶级会议,如今,情况将要反转!这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巨大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飞跃,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远超一次简单的出国访问。
“好!太好了!”一位主管科技的部级领导当即拍板,“张诚研究员的这个提议,具有战略眼光!我们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得隆重、办出水平!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产出顶级的科研成果,也能成为引领全球学术交流的中心!”
方案迅速得到最高层面的认可和支持。相关部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当北大校领导接到由国办、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发出的通知,告知张诚将在北京大学数学院进行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全球首场学术报告时,整个北大校园都沸腾了!
校长亲自召集紧急会议,数学科学学院的院士、长江学者们激动得难以自持。这对于北大数学学科,对于整个北京大学,乃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界,都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盛事!
“这是我们北大无上的荣光!”老校长握着电话,声音都有些哽咽,“请国家和张诚研究员放心,我们北大一定举全校之力,办好这次报告会!提供最好的场地,最周到的服务,最专业的支持!”
北大数学院立刻进入了“战备”状态。最大的百年纪念讲堂被预定下来作为报告厅,技术团队开始测试音响、投影和同声传译设备,后勤部门开始规划接待流程和安保方案。整个燕园都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喜庆与紧张气氛。
很快,由中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中科院联合署名的、措辞典雅而郑重的官方邀请函,通过外交和学术渠道,飞向了世界各地:
“诚挚邀请 贵机构派员莅临中国北京,参加于x年x月x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学术报告会’。报告人:张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这封邀请函,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另一场不小的震动!
收到邀请的机构,无论是普林斯顿、哈佛,还是剑桥、巴黎高师,没有任何一家拒绝。他们不仅没有因为张诚未能亲往而感到被怠慢,反而对这种主动的、自信的邀请方式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和浓厚的兴趣。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在回复中写道:“非常荣幸收到邀请。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张诚博士的决定。研究院将派出由数学院士带队的最强阵容前往北京,期待这场必将载入数学史册的学术盛会!”
一时间,全球数学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东方,投向了北京,投向了那座即将迎来一场智力风暴的百年学府——北京大学。
一场由中国发起、在中国主场、围绕中国科学家重大成果的全球顶级学术聚会,即将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张诚个人的舞台,更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次强有力的宣告。
锚定神州,汇聚寰宇。古老的北京城,即将以智慧之名,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科学使者。而那位年轻的报告人,依旧在他的研究室里,安静地准备着他的讲稿,仿佛窗外正在汇聚的全球风云,都只是他证明过程中,一个顺理成章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