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诚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如同强劲的东风,越过千山万水,传回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北黄土高原时,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血液,彻底沸腾了!相较于北京有组织的庆贺和学术界有克制的震动,这里的反应更加质朴,更加炽热,更加不加掩饰,如同这里的黄土一般,带着一股子直冲云霄的酣畅淋漓。
喜讯燃原:从省城到山坳
消息是沿着行政层级和通信网络,如同燎原的野火,一层层烧下来的。
G省省委、省政府的大楼里,当确认消息属实后,主要领导激动地一拍桌子:“好!太好了!这是我们G省走出去的娃娃!是我们全省人民的骄傲!”第一时间,贺电就从省城发向了t县,要求“大力宣传,隆重祝贺,并切实做好张诚同志家属的慰问工作”。省里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党报,全部在头版头条、黄金时段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自豪。
t县,这个平日里在省里并不算起眼的县城,一夜之间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县委书记和县长感觉像做梦一样,电话几乎被打爆,来自省市领导的指示、兄弟县市的祝贺、各路媒体的采访请求,应接不暇。他们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会场气氛如同过年。
“同志们!天上掉下个金疙瘩,就落在我们t县!落在我们鸡鸣乡半山村!”县委书记声音洪亮,满面红光,“这是千载难逢的荣耀!是我们t县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现在,我要求,全县动员起来!”
一条条指令迅速下达:县委宣传部立刻组织精干力量,撰写宣传材料,联系上级媒体;县教育局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立即开展向张诚同学学习的主题活动;县文化馆组织文艺骨干,编排庆祝节目;县公安局、交通局确保通往半山村道路的畅通与安全;县接待办准备好慰问品……整个县城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主要街道上,连夜挂起了巨大的红色横幅:“热烈祝贺我县优秀儿女张诚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t县骄傲,国之栋梁!”“向张诚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鸡鸣乡政府大院更是炸开了锅。乡党委书记拿着县里的电话通知,手都在抖,对着院子里集合起来的全体干部,扯着嗓子喊:“都听好了!咱们鸡鸣乡,出了真龙了!是咱们半山村的张诚!解决了世界难题!现在,所有人,放下手头一切工作!目标,半山村!拉横幅,准备锣鼓家伙,组织乡亲,咱们要用最热闹的阵仗,把这份荣光,接回咱家门口!”
半山村,这个曾经寂静得只能听到鸡鸣犬吠的小山村,此刻已然成了欢乐的海洋。消息最先是通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微信群里传回来的,随后村支书的大喇叭就响彻了山坳:“全体村民注意了!全体村民注意了!咱们村的诚娃子!张诚!在外国最厉害的那个数学书上,把那个叫什么哥……哥德巴赫的猜想给证明了!给咱们村,咱们国家,争了大光了!”
刹那间,村子就像滚开的油锅滴进了水,彻底炸了!家家户户的门都打开了,人们涌上已经硬化的村道,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巨大的骄傲。鞭炮声再次如同年三十一般,从村头响到村尾,红色的纸屑将崭新的路面铺了一层又一层。孩子们兴奋地追逐打闹,喊着“诚哥哥是世界冠军!”老人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激动地抹着眼泪,反复念叨着:“满仓家祖坟冒的是青烟啊!是冲天的青烟啊!”
八方来贺,人潮涌向半山
随着消息的扩散,凡是与张诚有过哪怕一丝交集的人,都自发地、如同朝圣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半山村。
张诚曾经就读的村小学,镇初中和t县第一中学,成为了最先行动起来的单位。两所学校的校长亲自带队,老师们几乎倾巢而出,学生们举着鲜艳的少先队旗和团旗,拉着精心制作的巨大横幅:
“鸡鸣初级中学全体师生热烈祝贺优秀校友张诚博士取得辉煌成就!”
“t县一中为拥有张诚这样的学子而无比自豪!母校永远以你为荣!”
横幅挂满了学校的围墙,也一路带向了半山村。尤其是县一中的老校长,握着张满仓的手,老泪纵横:“老哥啊!你们家养了个文曲星啊!张诚当年在我们学校,那就是鹤立鸡群!我们都知道他将来肯定有出息,可没想到,出息到这个地步啊!这是给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曾经教过张诚的老师们来了,他们被村民和媒体团团围住,讲述着张诚小时候如何“过目不忘”、“提问刁钻”、“安静得不像个孩子”的种种轶事,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事后追加的“神化”色彩,但那份与有荣焉的感情是真挚的。
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科研单位、文化界的人士来了;与张建军有过往来或只是点头之交的老板、朋友来了;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乡亲们,更是络绎不绝。通往半山村那条刚刚拓宽硬化不久的水泥路上,各种车辆排起了长龙,人流摩肩接踵,盛况空前,比任何一个传统的乡村庙会都要热闹百倍。
张家那修缮一新的院落,再次成为了绝对的焦点。院子里、大门外,挤满了前来道贺的人群。张满仓老爷子和老伴坐在正屋,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祝贺,脸上的笑容从未消失,虽然应酬得有些疲惫,但那股从心底里透出的荣光,让他们看起来精神矍铄。张建军和李秀兰忙前忙后,分发着香烟、糖果、茶水,嗓子都说哑了,但眉宇间的自豪与激动,感染着每一个人。
黄土同欢,最深沉的共鸣
这场源自半山村的欢庆,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子的荣耀。它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引发了最深沉的共鸣。
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最朴素也最坚定的信仰。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能够读书成才,走出大山。张诚的出现,以及他取得的如此匪夷所思的成就,将这种信仰推向了极致,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光芒万丈的典范!
“看吧!我就说读书有用!有用到天上了!”田间地头,老人们用最直白的话语教育着孙辈。
“咱这黄土地,也能飞出金凤凰!以后谁再说咱西北落后,咱就把张诚的名字甩给他!”年轻的父母们互相打着气,看向自己孩子的目光中,充满了新的期盼。
这种喜悦,是发自肺腑的,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它不像城市里的庆祝那样秩序井然,它有些混乱,有些嘈杂,甚至带着些原始的狂放,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热情,最能体现这片土地和人民对知识与英才最本真的崇敬与热爱。
乡里组织的秧歌队、锣鼓队,在村中心的空地上卖力地表演着,唢呐吹得震天响,粗犷而欢快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县里送来的电影放映队,连夜支起银幕,播放着爱国题材和科教题材的电影,场场爆满。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硝烟、各家各户飘出的炖肉香气、以及那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与喜庆气。
整个西北黄土高原,仿佛都沉浸在这片由一位少年学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欢腾之中。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峦,似乎也因为这冲天的喜气而变得柔和;奔腾不息的黄河,仿佛也在用涛声为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伴奏。
荣光,如同八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照亮了每一张洋溢着自豪与希望的笑脸。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一个村子的盛事,更是植根于这片黄土地深处的、对知识与命运不懈追求的,一次最辉煌的胜利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