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北京,天黑得早。申时刚过,暮色已如墨染,寒风卷着细雪,扑打在皇极殿前广场的汉白玉栏杆上。然而,与往常入夜后宫禁的肃杀沉寂不同,今夜,广场上人影幢幢。
广场四周,新竖起了数十根高达两丈的铸铁灯柱,样式简洁而威严,顶部是雕琢着蟠龙纹的玻璃灯罩。灯柱下方,工部营缮司的工匠和新成立的“京师煤气公司”的技工们,正做着最后的检查。一根根粗实的熟铁管道,从灯柱底部延伸出来,埋入石板之下,通向远方。
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皇极殿高大的丹陛之上,身披玄狐大氅,静默地俯视着这一切。他没有坐在御座上,而是如雕塑般挺立,雪花落在他肩头,瞬间融化。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躬身侍立一旁,大气不敢出,他能感受到皇帝平静外表下那近乎实质化的期待与掌控欲。
“皇爷,吉时已到,是否……” 王承恩小声请示。
崇祯微微颔首。
王承恩立刻转身,对丹陛下待命的煤气公司总办(由原“天工苑”精通化学的博士赵士祯兼任)打了个手势。
赵士祯深吸一口凛冽的寒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忐忑,对身边的技工重重点头。技工用力拧开一处主阀门,然后拿起一根长长的、顶端缠着油布的竹竿,将其在火盆中点燃,依次伸向灯柱顶部的灯口。
“噗——”
一声轻微的爆鸣,一团明亮、稳定、略带蓝色的火焰,骤然在玻璃灯罩内跳跃起来!紧接着,如同星火燎原,第二盏、第三盏……数十盏煤气灯次第亮起!
顷刻间,皇极殿前广场亮如白昼!
原本被黑暗吞噬的宫殿飞檐、蟠龙石柱、金水桥栏杆,在稳定而强烈的白光照射下,纤毫毕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日光的、冷峻而辉煌的庄严。雪花在光柱中飞舞,如同万千银蝶。百官和侍卫们的脸上,写满了无法抑制的震惊与敬畏。这光,不同于摇曳的烛火、昏暗的油灯,它稳定、明亮、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现代性的力量。
崇祯的瞳孔在强光下微微收缩。他缓缓步下丹陛,走近一盏煤气灯,仰头凝视那团被禁锢在玻璃中的火焰。火光映在他深不见底的眼眸中,跳跃不定。
“赵士祯。” 皇帝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臣在!”赵士祯连忙跪倒。
“此灯,比之前宫中所用鲸油明烛,亮几何?”
“回陛下,亮五倍有余!且无烟无味,风雨不侵!”
“一日所耗,几何?”
“所耗石炭(煤),折算银钱,不及等亮烛火之三成!”
崇祯沉默片刻,伸手感受着灯柱传来的微弱温热。“好。” 他只说了一个字,但其中蕴含的肯定,让赵士祯激动得几乎晕厥。皇帝要的,从来不只是奇巧,更是效率与掌控。
“自明日起,”崇祯转身,对王承恩及随驾的重臣下令,“紫禁城各主要宫道、乾清宫、文华殿、武英殿,皆换用此灯。六部衙门、京营大营、九门提督府,限期改造。”
“朕要这京城之夜,亮起来。”
御前点灯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京城。上元节当晚,当前门大街、棋盘街、东四牌楼等主要商业街区的煤气路灯同时点燃时,整个北京城沸腾了!
夜幕下的前门大街,恍如白昼。各家商铺纷纷推迟打烊,挂出明亮的灯笼,与路灯争辉。卖元宵的、耍把式的、唱小曲的、兜售百货的摊贩,挤满了街道两旁,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以往入夜后便趋于沉寂的城市,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夜市的规模空前扩大,商税随之暴涨。日月银号门前,兑换“龙元”的人群排成长龙。《大明报》 的报童高声叫卖着刊登“煤气灯照亮新政”头条的号外。
“这可比蜡烛亮堂多了!晚上做活计再也不费眼了!” 一个在灯下赶制皮货的老匠人对同伴感叹。
“听说宫里都用上了,这可是皇上的恩典!” 酒肆里,食客们兴奋地议论。
然而,光明之下,阴影也随之而来。
正月二十,深夜,棋盘街“瑞福祥”绸缎庄。
伙计不慎打翻油灯,引燃了堆放的绸缎。若是往日,火势或许可控。但今夜,店铺新装的、为招徕顾客而通宵点燃的煤气灯,其胶管因安装不慎脱落,泄漏的煤气瞬间被引燃,发生了爆燃!
“轰!” 一声闷响,火光冲天!
虽然新成立的 “五城兵马司消防队” (配备手压水龙车)迅速赶到,但煤气火势凶猛,加之街道狭窄,商铺林立,最终蔓延至相邻数家店铺,烧毁房屋十余间,死伤数人,损失惨重。
消息在次日清早传入宫中。
文华殿内,气氛凝重。顺天府尹、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工部尚书、以及京师煤气公司总办赵士祯跪在地上,汗出如浆。
顺天府尹颤声禀报着火灾详情与损失。
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则奏报了救火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陛下,煤气灯虽亮,然其管道遍布街巷,若铺设不当,或遭破坏,泄漏之气遇火即爆,威力惊人!且灯光彻夜通明,亦有百姓抱怨光耀刺眼,难以安眠,更有匪类借此光亮,便于夜间窥探……” 这便是最初级的“光污染”与治安担忧。
工部尚书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奏道:“陛下,煤气公司需大量采煤,西山煤窑日夜开采,矿工伤亡日增。且炼焦、产气,黑烟滚滚,城北天际常为灰黄之色,恐非长久之计……”
龙椅上,崇祯面无表情地听着。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震怒,只是用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紫檀御案。他知道,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控制,利弊孰重。
“赵士祯。” 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冰冷。
“臣……臣万死!”赵士祯以头抢地。
“死,能解决问题吗?” 崇祯的语气不带一丝波澜,“朕问你,煤气泄漏,可能预防?”
“可……可以!加装气阀、水封,严格查验……”
“火灾隐患,可能规避?”
“可立法严禁私接,夜间除主要街道,子时后熄灯,消防队配属煤气开关钥匙,遇火先断气……”
“采煤污染,可能减轻?”
“这……可改进窑炉,选址远离水源……”
崇祯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北京城图前,图上已用朱笔标出了已铺和计划铺设的煤气管线。
“朕知道有弊。” 他背对众人,缓缓道,“但朕更知道, 黑夜,藏污纳垢,滋生叛乱。以往宵禁,防民亦防己。**”
“如今,朕用这煤气灯,将黑夜变成白昼。”
“夜市繁荣,商税倍增,此利一。”
“街巷明亮,盗匪难行,官兵巡防,如虎添翼,此利二。”
“官署通明,官吏夜间亦可处理公务,效率倍增,此利三。”
“至于火灾、污染……” 他转过身,目光如刀,扫过众人,“乃是人祸,非灯祸!尔等职责,便是给朕立法度,严执行,除弊端!而非因噎废食!”
他走回御座,下达了冷酷而清晰的旨意:
“一、 着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会同煤气公司,半月内制定《煤气灯管理防火条例》,严厉执行。”
“二、 着工部,监管煤窑安全,研议减污之法。”
“三、 煤气管道,优先铺设官署、要道、军营。民用的以,需申请报备,严加查验。”
“四、 京师之夜,必须亮。但亮何处,如何亮,由朕来决定。”
旨意下达,北京城的煤气灯建设在经历短暂波折后,以更规范、更迅猛的势头展开。光明的疆域不断扩张,勾勒出帝国中枢日益清晰的轮廓。
是夜,崇祯再次登上皇极殿丹陛。脚下,是灯火通明的紫禁城和远处繁华喧嚣的外城。光与暗的边界,前所未有的分明。
王承恩感叹:“皇爷,这真是不夜之城了!”
崇祯却摇了摇头,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依旧被黑暗笼罩的西北方向(指代广大未开发地区)。
“不夜之城?” 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还早。”
“朕要的,是不夜之疆。”
这煤气灯之光,如同之前的铁路、自来水,不仅是为了便利与繁荣,更是他手中又一件驱散迷雾、巩固统治的利器。他要让这光明,刺破一切试图隐藏的角落,让整个帝国,都笼罩在这由他掌控的、理性而冰冷的光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