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的陕西,黄土高原上刚下过一场小雨。
延安府甘泉县的一处村落里,几个村民正围着一口土灶熬煮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王老汉,这盐熬出来真的能吃?一个年轻村民犹豫地问。
被称为王老汉的老者咳嗽着说:不吃这个吃什么?官盐一斤要六十文,这毒盐不要钱,就是熬制时得站远些,这烟气有毒。
这时,村外突然传来马蹄声。
几个身着便装但气质不凡的人骑马进村,为首者正是统领李伟军。他们奉崇祯密旨,专程来调查山陕地区的毒盐问题。
老丈,你们这是在熬制毒盐?李伟军下马问道,目光锐利地扫过灶台旁堆积的硝土。
王老汉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官...官爷,我们也是没办法...
李伟军抓起一把熬制好的盐,只见盐色灰黑,夹杂着杂质。这盐吃了要出人命的。他沉声道。
当夜,李伟军的密报就送到了崇祯案头。
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山陕地区百姓被迫食用毒盐的惨状:许多人因此中毒,轻者呕吐腹泻,重者瘫痪丧命。而地方官员与盐商勾结,故意抬高官盐价格,逼得百姓只能冒险食用毒盐。
岂有此理!崇祯拍案而起,这些蛀虫,竟敢如此荼毒百姓!
他立即召见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李爱卿,立即派人彻查陕西、山西两省的盐政,特别是延安、平阳两府。
与此同时,崇祯密令宋应星进宫。
宋爱卿,朕记得你曾研究过毒盐提纯之法?
宋应星躬身道:臣确曾研究。毒盐中含有硝石等杂质,通过溶解、过滤、再结晶等工序,可以提炼出可食用的精盐。
崇祯取出一份图纸,这是朕设想的毒盐提纯工艺流程,你立即带人在陕西、山西建立盐厂,专门处理毒盐。
宋应星仔细观看图纸,只见上面详细绘制了沉淀池、过滤装置、蒸发锅等设备,工艺之精妙让他叹为观止。
陛下圣明!有此工艺,毒盐可化害为宝!
五月初,一场反腐风暴席卷山陕。
延安知府赵文明第一个落马。
东厂在其府中搜出账本,记载着他与盐商勾结,故意抬高盐价的证据。
赵文明!你可知罪?钦差大臣当堂质问。
赵文明面如死灰:下官...下官知罪。
抄没家产,押解进京!钦差当场宣判。
与此同时,平阳知府、潼关盐道等十几个官员相继被查。
抄没的家产高达百万两,全部充入新成立的惠民盐基金。
消息传开,百姓拍手称快。
皇上圣明!这些贪官终于遭报应了!
短期整治见效后,崇祯开始推行长期战略。
首先,他下旨降低山陕地区官盐价格,每斤不得超过二十文。
同时允许民间商人经营盐业,打破官盐垄断。
要让百姓吃得起盐,更要吃得上好盐。崇祯对内阁强调。
其次,宋应星带领工部工匠,在山西解州建立了第一座毒盐提纯工坊。
这里毒盐矿资源丰富,且靠近池盐产区,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工坊采用崇祯设计的工艺流程:
先是粉碎毒盐,用热水溶解;
然后通过多层过滤,去除泥沙杂质;
接着加入特制药剂,沉淀有害物质;
最后进行蒸发结晶,得到雪白的精盐。
奇迹!真是奇迹!当地老盐工看着提纯后的精盐,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比最好的池盐还要洁白!
六月,第一批惠民盐上市,每斤只卖十五文,质量却远超官盐。
百姓争相购买,盛况空前。
这盐又便宜又好,皇上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
看到成效显着,崇祯下令扩大生产。
在陕西延安、山西大同等地相继建立盐厂,全部隶属于大明日月皇家盐业公司。
为保障质量,每批盐都要经过严格检验。
宋应星还发明了制度,每袋盐都有专属编号,出现问题可以追查到底。
八月,山陕地区的盐价已经稳定在合理水平。
更令人欣喜的是,由于盐厂需要大量工人,解决了许多流民的生计问题。
现在不但能吃上便宜盐,还能在盐厂做工赚钱,日子有奔头了!一个在解州盐厂工作的流民感慨道。
崇祯收到宋应星的奏报,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奏报中详细记载了盐政改革的成效:盐价下降六成,质量提高,百姓满意,国库增收。
这才是真正的惠民。
他对孙承宗说,百姓能吃上便宜安全的盐,就不会被逼造反。
孙承宗由衷赞叹:陛下圣明。消除毒盐之害,实乃造福苍生之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