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生活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长卷,每一天都在嘟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不知不觉间,这个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用他独特的方式,触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
这天清晨,田恬正在院中抚琴。梅清音赠送的“清泉”琴在他指尖流淌出清澈的音符,如溪水潺潺,似清风拂过竹林。嘟嘟原本在院子里追着一只蝴蝶玩耍,听到琴声后却渐渐停下脚步,悄悄走到田恬身边坐下。
他托着小下巴,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田恬抚琴的手指,小脑袋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当一曲终了,嘟嘟迫不及待地爬到田恬腿上,伸出肉乎乎的小手轻轻碰触琴弦。
“小爸爸,这个声音真好听。”嘟嘟仰起脸,眼中闪着好奇的光。
田恬温柔地握住儿子的小手,引导他在琴弦上轻轻拨动。虽然只是几个零散的音符,但嘟嘟的脸上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嘟嘟也要学!”小家伙奶声奶气地说。
直播间的观众被这一幕萌化了:
「嘟嘟好可爱!坐在那里听琴的样子太乖了」
「这么小就对古琴感兴趣,果然是甜甜的儿子」
「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啊」
「这画面太温馨了,我要截图当壁纸!」
接下来的几天,嘟嘟对古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天田恬练琴时,他都会安静地坐在一旁,有时甚至会模仿田恬的动作,在自己的小木琴上“演奏”。虽然不成曲调,但那认真的小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更让人惊喜的是,嘟嘟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这天下午,田恬正在书房临摹白墨先生赠送的《寒梅映雪图》,嘟嘟就趴在一旁的矮桌上,拿着小号的毛笔在宣纸上涂鸦。
“小爸爸,你为什么要把梅花画在雪里呀?”嘟嘟一边画着自己的“大作”,一边好奇地问。
田恬放下笔,将儿子抱到膝上:“因为梅花很坚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开花。这就像我们做人,遇到困难也要坚强面对。”
嘟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线条。过了一会儿,他又问:“那为什么老爷爷们都要穿长衣服?嘟嘟也想穿。”
田恬忍俊不禁:“那不是长衣服,是传统的中式服装。等嘟嘟再长大一些,爸爸就给你做一件好不好?”
“好!”嘟嘟开心地拍手,墨水不小心蹭到了脸上,变成了一只小花猫。
祁樾走进来时,正好看到这有趣的一幕。他笑着拿起湿毛巾,细心地给儿子擦脸:“我们嘟嘟今天又学了什么新知识?”
嘟嘟兴奋地举起自己的画:“嘟嘟在画梅花!像小爸爸一样!”
画纸上虽然只是一团墨迹,但在孩子眼中,那就是最美的梅花。
晚饭后,一家三口在古城散步。经过文庙时,嘟嘟指着那根被田恬修复的蟠龙金柱问:“小爸爸,这个龙为什么要在柱子上?”
田恬耐心解释:“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力量和智慧。古人把它刻在柱子上,是希望这座建筑能够坚固长久。”
“那它现在还疼吗?”嘟嘟还记得这根柱子曾经受伤的事。
“不疼了,”田恬温柔地说,“因为爸爸已经治好它了。”
嘟嘟放心地点点头,又跑到一旁的石狮前,学着狮子的样子龇牙咧嘴,把两个爸爸都逗笑了。
回到别院,嘟嘟从自己的小背包里翻出田恬给他买的《三字经》绘本,虽然看不懂文字,但他会指着图画让田恬给他讲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田恬轻声念着,嘟嘟靠在他怀里,听得津津有味。
直播间的观众感慨万千: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嘟嘟将来一定不得了」
「甜甜教育孩子的方式真好,不强迫,而是引导」
「传统文化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了」
「看得我也想带着孩子去古城感受一下了」
临睡前,嘟嘟抱着田恬的脖子,小声说:“小爸爸,嘟嘟长大了要像你一样,会弹琴,会写字,会修房子,会好多好多东西!”
田恬亲了亲儿子的额头:“嘟嘟只要做自己就好。不过爸爸会的这些,都可以教给你。”
“那师公呢?”嘟嘟眨着大眼睛,“师公也会教嘟嘟吗?”
田恬和祁樾相视一笑。祁樾把儿子接过来,柔声说:“等师公来看我们的时候,一定会喜欢嘟嘟的。”
这个夜晚,嘟嘟在梦中还在喃喃自语:“梅花...不怕冷...”
田恬和祁樾站在床边,看着儿子甜美的睡颜,心中充满了温暖。
“看着他一点点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感觉真的很奇妙。”祁樾轻声说。
田恬点点头:“师父常说,文化传承就像春雨,润物无声。我们不需要强迫孩子学什么,只要给他创造环境,他自然会被其中的美所吸引。”
月光透过窗棂,静静地洒在熟睡的孩子身上。在这个千年古城里,文化的种子正在新一代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而这一切,都被镜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无数观众通过直播,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传承。这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当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够安静地聆听古琴,能够拿着毛笔快乐地涂鸦,能够对古老的建筑产生好奇,文化的血脉就已经在悄然延续。
古城之夜,静谧而深沉。文化的传承,就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常中,静静地流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