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对两人交待说:“比赛暂停五分钟,五分钟未到的一方,自动判负一局。”
林泉立刻朝厕所那边跑过去。看台上的石金发现林泉叫了暂停,立刻也跟着朝厕所那边走去。
林泉跑去厕所放空了自己,石金也来他相邻的便池掏出家伙,对林泉说:“小子,碰到对手状态火热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不管别人怎样?你只要专注打好你自己的每一杆球就行了。拖住对手的节奏的方法很多,比如你可以通过防守让对手打几杆难受的球,或者用你自己的发挥给让对手坐久一点冷板凳,只要对手的心态受到你的影响,你的机会就会回来。加油,你一定能行的,我看好你!”
林泉得到师祖的点拨,心里已经放下了所有的包袱。比赛输赢真的不要看得那么重,过分在意那个,心态肯定会受影响。比赛既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博弈。
“我林泉作为一个新人,以后比赛的机会还很多,就算这次输了也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次试炼,我要打好我接下来的每一杆球。试一试自己抗压的极限到底怎样。”
重新回到赛场的林泉给所有人的感觉好像都变了一个人。那个沉稳自信的“小准神”又回来了。
乔诗韵看到再次变得沉稳自信的林泉,立刻拿出一块“加油,小准神”的应援板,高高举过头顶。
“加油,小准神!加油,小准神!……”
现场林泉的球迷们,此刻也有节奏地大声为林泉加油。
第六局轮到林泉开球。
他把白球摆在自己最擅长的开球线中间的位置。从这个位置开球不说一定能开进,但比其他位置开球的进球率还是要大一点的。
砰!开球力度很大,所有球瞬间四散开来。这次终于进球了两颗球,一颗3号和一颗7号。
林泉认真的观察着球形,这局唯一的难点就是8号贴了上库边。
整理好思路后,林泉打进1号球,选定了单色球。
这局非常适合练习小范围的走位,林泉不再注重击球速度,打每一杆都对白球要走到的位置和需要用到的杆法在心中预演。打完一杆之后他都会把白球实际的落位和事先预判的位置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击球方式、打点、力度、出杆速度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林泉不紧不慢的清理着台面上的球,对于分离角、加塞变线的规律、白球移动距离与出杆速度的关系这些的感受越来越深刻。
林泉的击球节奏可以说确实很急人,球迷们感觉现在的林泉与之前的打法完全是两个人。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击球节奏中,忘记自己还身处在一个环境嘈杂的比赛场馆。
虽然林泉的球打得慢,但是每一个走位都与自己预想的位置越来越契合。
坐在观众席上观赛的石金对身边的郑宇博说:“林泉这小子有点意思,他居然把比赛当成练球了。你发现了吗?林泉现在已经完全沉浸在每一杆击球的节奏中,这种专注力让他的实力正在飞速的提升。他开始打的那几杆,白球的落位还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但是后面那几杆,他不仅能够通过变换杆法修正白球的位置,更是把白球的落位控制得越来越精确。这小子的天赋真的让我等望尘莫及啊。相信不久的将来,他很快就能成长为国内最顶尖的台球运动员。”
郑宇博有些羡慕的说:“真羡慕师弟,能捡到这么好的宝贝,这哪里需要教什么?靠他自己随便悟一悟,比很多人练上几个月的效果都好。”
“徒儿,你师弟那懒惰的性子你也知道,本来他自己水平就不咋地,还不肯用心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你这个师侄以后还得你抽机会多带一带。也不用教他基本功之类的东西,你只要把对一些复杂球形的理解和破解思路跟他多讲一讲,比教什么都有用。”
郑宇博摆摆手冲师父说道:“师弟的徒弟,我费那劲干嘛?回头给自己培养一个劲敌,还得被师弟嘲讽。”
石金叹了口气对郑宇博说:“我知道这个事情让你为难,不过这也算为师对你的一个请求吧!为师混迹台球圈这么些年,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你们师兄弟几个争气。为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咱们石家班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在台球圈的名声越来越响。江山代有人才出,台球的江湖也一定会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们都老了,竞技状态都已经慢慢不复当年,但是中国台球的未来需要人才。我们石家班的未来也需要人才。”
郑宇博点点头回道:“师父,你的意思我懂了,我会找机会指点他的。”
石金欣慰的冲郑宇博点了点头,重新把目光投向比赛。
此时,林泉正好打进最后一颗8号球,完成这一局炸清。
林泉平淡的坐回座位。
说实话李琰对林泉这一局清台并没有啥特殊的感觉,只是惊讶于这么简单的球形林泉居然用了这么久才完成清台,反而对林泉的实力有些轻视起来。
第七局轮到李琰开球,李琰这一次运气有点差,没能进球。
林泉起身拿起球杆再次走到球台边,林泉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分析台面的球形,这一局不如上一局好打,大号和小号都有难点需要处理。
林泉优先分析难点的处理方式,台面上小号球的难点处理起来更加容易,且球形的走位衔接失误率会更小。
林泉想好了这局的清台思路,便开始严格按照思路执行,每打出一杆的效果都和自己预想的分毫不差,这让林泉非常享受。
调整一杆白球位置后,林泉准备去K右上库边的那两颗难度球。由于K球之后白球往往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和线路改变,这会使台面上的球形发生很大的变数。
因此,林泉在K这颗球的时候已预先想好了退路,留出了两颗球作为下一杆调整白球位置的衔接球。而且他在K球的时候并没有用很大的力,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其他球位置发生变化。
林泉按照自己的想法严格的执行,精准K出了库边的两颗相贴的球。只是白球反弹后偏离了预定线路,导致台面上球的位置需要重新思考击打顺序。
林泉再次开始分析起球形和衔接顺序,直到裁判提示10秒才开始趴下打球,倒计时3秒时,林泉果断出杆,并将自己的想法精确执行到位。
于是,接下来又来到林泉不紧不慢的清台节奏中。
五分钟后,林泉完成了剩余球的全部清台。执行过程中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与自己想法一致。
林泉觉得自己每一杆都在进步,这或许就是师祖之前说过的稳定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