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末的梧桐巷,冬日的凛冽渐渐柔和,年味裹着暖阳漫进巷陌。巷口老槐树上挂起了红灯笼,红绸带在枝桠间随风飘拂;青石板路上扫得干净,偶有几片未落的槐叶被风吹起,打着旋儿落在忆槐亭的石桌上;亭旁的腊梅开得正盛,鹅黄色的花瓣缀在枝头,清香混着空气中的糖炒栗子味,勾得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苏晚穿着红色针织衫往巷里走时,远远见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围坐在亭中,石桌上摊着张大幅宣纸,上面用淡墨画着“四季梧桐巷”的全景图——春日槐芽新绿,夏日荷风满塘,秋日桂香漫巷,冬日雪落庭前,画面中央留着片空白,显然是为汇总全年非遗成果预留的。“大家这是在准备‘非遗年度总结展’的核心展品吧?”她走近才发现,宣纸旁摆着一摞摞材料:孙爷爷的刺绣小样、张奶奶的剪纸成品、吴叔的点心模具,还有各地合作伙伴寄来的非遗衍生品,满满当当摆了一桌。
孙爷爷抬头笑了,指尖还沾着点墨汁:“可不是!去年一年咱们跟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哈尔滨、桂林的手艺人合作了四季非遗展,现在得把这些成果汇总起来,办个‘非遗年度总结展’,既是对过去一年的交代,也为明年的合作开个好头。”他指着宣纸上的空白处:“这里要绣上‘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的标志,再贴上各地手艺人的签名,把咱们这一年的缘分都留在这张图上。”
张奶奶拿起一叠剪纸,上面是过去一年合作过的各地地标: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广州骑楼、苏州园林、哈尔滨冰雕、桂林象鼻山,每一张都精致得能看清细节。“这些剪纸要贴在‘四季梧桐巷’图的四周,再配上各地手艺人的照片,让来参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咱们这一年的合作成果。”她翻出张去年春天孙爷爷教上海姑娘林晓刺绣的照片,“你看这张,当时谁能想到,咱们后来能跟这么多地方的手艺人合作,还把梧桐巷的非遗带到了全国。”
吴叔则从旁边的竹篮里拿出几个点心模具,有槐花形状的、荷花形状的、桂花形状的、雪花形状的,都是过去一年研发的四季点心模具。“我要把这些模具摆在展区里,再做些迷你版的四季点心,让游客既能看,又能尝,感受咱们非遗的‘味道’。”他拿起个雪花形状的模具,“这个是去年冬天跟哈尔滨张师傅合作时研发的,当时他说想把冰雕的造型融入点心,咱们就一起设计了这个模具,现在想想还挺有意义的。”
正说着,夏冉抱着摞红色邀请函从记忆馆跑出来,脸上满是笑意:“苏晚姐!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咱们的‘非遗年度总结展’定在二月十五号开幕,也就是元宵节当天,各地的合作伙伴都答应来参加了!北京的王师傅、上海的林晓、广州的陈师傅、苏州的周师傅、哈尔滨的张师傅、桂林的赵师傅,还有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上海非遗博物馆的李馆长,都确认会来梧桐巷!”她把邀请函递给苏晚,“您看这邀请函的设计,我用了张奶奶剪的‘四季梧桐巷’剪纸当封面,里面印了咱们过去一年的合作成果照片,还有明年的合作计划,收到的人都说特别喜欢。”
苏晚接过邀请函,封面的剪纸果然精致:春日的槐花、夏日的荷花、秋日的桂花、冬日的雪花绕着梧桐巷,中间写着“非遗年度总结展”几个大字。“设计得真好!”她翻到内页,里面不仅有各地合作展的照片,还有明年的计划:春天办“全国非遗春季联展”,夏天开发“非遗数字文创”,秋天组织“非遗进校园全国行”,冬天举办“非遗年货节”,满满当当的安排让人充满期待。
“对了,杭州旅行社的刘经理还说,想趁‘非遗年度总结展’的机会,推出‘非遗年度专列’,让游客跟着专列重走咱们去年的四季非遗路线,最后到梧桐巷参加总结展,感受咱们一年的非遗成果。”夏冉补充道,“现在已经有不少游客报名了,预计开幕当天会有两百多人来巷里。”
吴叔一听,立刻笑着说:“那我得赶紧多准备些四季点心,再酿点桂花酒、槐花酒,让大家尝尝咱们梧桐巷的四季味道。对了,北京的王师傅说要带些景泰蓝小摆件来当伴手礼,上海的林晓会带她工作室做的非遗衍生品,咱们到时候可以搞个‘非遗集市’,让各地的手艺人都把自己的作品摆出来,互相交流,也让游客有更多选择。”
张奶奶也点头:“我要剪些‘福’字剪纸,上面融入各地的非遗元素,比如北京的景泰蓝纹样、上海的石库门图案、广州的骑楼花纹,送给来参展的手艺人当新年礼物。再剪些迷你版的四季剪纸,让游客可以带回家做纪念。”
孙爷爷则拿出一叠刺绣丝线:“我要赶绣一幅‘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的标志,绣在‘四季梧桐巷’图的中央,再让来参展的手艺人都在上面签上名字,以后这张图就挂在记忆馆里,作为咱们合作的见证。”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忙碌像过年般热闹。孙爷爷每天都坐在忆槐亭里,赶着绣“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的标志,他用金色的丝线绣边框,用红色的丝线绣字体,再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上各地的非遗元素:北京的景泰蓝纹样、上海的刺绣图案、广州的粤绣针法、苏州的苏绣技巧、哈尔滨的冰雕造型、桂林的糖画线条,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得让人惊叹。
张奶奶则忙着剪“福”字剪纸和迷你四季剪纸,她把各地的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剪纸中,比如“福”字的偏旁用北京四合院的门墩造型,“口”字用上海石库门的窗户形状,每一张都独一无二。她还把剪好的剪纸贴在红灯笼上,挂在巷口和忆槐亭周围,让整个梧桐巷都充满年味和非遗氛围。
吴叔更是从早忙到晚,他不仅要做四季点心,还要酿各种口味的酒,准备“非遗集市”的摊位。他把槐花糕、荷花糕、桂花糕、栗子糕做成迷你版,装在精致的小盒子里,再贴上张奶奶剪的迷你剪纸;酿好的桂花酒、槐花酒则装在小瓷瓶里,瓶身上印着孙爷爷绣的四季图案,既好看又有纪念意义。
夏冉则忙着对接各地的合作伙伴,确认他们的到达时间和参展需求,还在巷口搭了个“非遗成果展示墙”,把过去一年的合作照片、展品小样都贴在墙上,让游客能直观地了解梧桐巷的非遗历程。她还组织巷里的年轻人排练了一场非遗文艺表演,有刺绣展示、剪纸表演、点心制作演示,还有各地手艺人合作的节目,准备在开幕当天表演。
二月初的一天,北京的王师傅提前来到了梧桐巷。他一进巷口,就被满巷的年味和非遗氛围吸引:“这梧桐巷过年的样子真好看!红灯笼上的剪纸比去年更精致了!”他跟着苏晚走进忆槐亭,看到孙爷爷绣的“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标志,忍不住称赞:“孙爷爷,您这手艺又进步了!这标志绣得比我想象中还好看,把各地的非遗元素都融进去了,太绝了!”
王师傅还带来了他做的景泰蓝小摆件,有槐花形状的、荷花形状的、桂花形状的、雪花形状的,每一个都小巧玲珑,精致可爱。“这些摆件送给来参展的手艺人当伴手礼,也让游客尝尝鲜。”他拿出一个雪花形状的摆件,“这个是去年跟您合作‘雪韵三地’时研发的,现在我把它做成了迷你版,以后咱们可以批量生产,作为‘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的周边产品。”
吴叔听说王师傅来了,立刻端来一碗热乎的栗子粥和一盘迷你四季点心:“王师傅,尝尝我新做的点心,这是去年跟各地手艺人合作研发的,您看看合不合口味。”王师傅尝了一口栗子粥,又吃了块桂花糕,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味道还是这么好!比北京的点心多了份江南的温柔,我回去得跟北京的甜品店说说,让他们多引进些咱们的四季点心。”
接下来的几天,各地的合作伙伴陆续来到梧桐巷。上海的林晓带来了她工作室做的非遗衍生品,有刺绣手帕、剪纸书签、点心礼盒,每一件都融入了梧桐巷的非遗元素;广州的陈师傅带来了粤绣作品,苏州的周师傅带来了苏绣作品,哈尔滨的张师傅带来了冰雕模型,桂林的赵师傅带来了糖画工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摆在“非遗集市”的摊位上,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整个梧桐巷都充满了热闹的氛围。
二月十五号,元宵节当天,“非遗年度总结展”如期开幕。清晨的梧桐巷被暖阳笼罩,巷口的红灯笼随风飘拂,腊梅的清香混着点心的甜香飘得满巷都是。各地的游客和手艺人陆续来到巷里,有的在“非遗成果展示墙”前驻足观看,有的在“非遗集市”上挑选产品,有的在忆槐亭里欣赏孙爷爷的刺绣和张奶奶的剪纸,整个梧桐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开幕式上,苏晚作为梧桐巷的代表,上台分享了过去一年的非遗历程:“从去年春天的槐花约定,到夏天的荷花合作,秋天的桂花联动,冬天的雪花携手,咱们梧桐巷跟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哈尔滨、桂林的手艺人一起,用一针一线、一剪一捏、一熬一煮,把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融在了一起。今天,咱们成立‘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就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地方的手艺人加入我们,一起把中国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随后,孙爷爷、王师傅、林晓、陈师傅、周师傅、张师傅、赵师傅一起上台,在“四季梧桐巷”图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立“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游客和手艺人都激动地欢呼起来。
开幕式结束后,非遗文艺表演开始了。孙爷爷和王师傅合作展示了“冬雪京韵”刺绣景泰蓝挂屏的制作过程,张奶奶和林晓合作表演了剪纸,吴叔和赵师傅合作演示了点心和糖画的制作,每一个节目都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游客们还可以参与体验活动,跟着手艺人学绣简单的图案、剪可爱的剪纸、做迷你的点心,感受非遗的魅力。
“非遗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各地的手艺人都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作品:北京的景泰蓝、上海的刺绣、广州的粤绣、苏州的苏绣、哈尔滨的冰雕模型、桂林的糖画、梧桐巷的四季点心,每一件都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购买。一位来自海外的游客,在“非遗集市”上买了不少非遗产品,还兴奋地说:“中国的非遗太神奇了!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要把这些带回家,让我的家人和朋友也感受一下中国非遗的魅力。”
当天晚上,梧桐巷还举办了元宵节灯会。巷里挂满了红灯笼,每一个灯笼上都贴着张奶奶剪的剪纸,有四季图案、各地地标、手艺人肖像,还有“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的标志。手艺人和游客们一起猜灯谜、吃元宵、赏灯会,整个梧桐巷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孙爷爷、王师傅、林晓等手艺人还围坐在忆槐亭里,讨论着明年的合作计划:春天的“全国非遗春季联展”要在十个城市同步举办,夏天的“非遗数字文创”要开发线上体验平台,秋天的“非遗进校园全国行”要走进一百所学校,冬天的“非遗年货节”要推出千款非遗年货产品,每一个计划都充满了期待。
二月十六号,各地的手艺人陆续离开梧桐巷。离开前,他们都来到记忆馆,在“四季梧桐巷”图前合影留念,还约定明年春天再在梧桐巷相聚,一起开启新的非遗征程。王师傅把景泰蓝制作工具留给了孙爷爷,希望他能研发出更多融合景泰蓝元素的刺绣作品;林晓把上海工作室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夏冉,方便以后随时对接衍生品开发;陈师傅、周师傅、张师傅、赵师傅也都留下了自己的特色材料和工具,希望能为梧桐巷的非遗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送走最后一位手艺人后,苏晚、孙爷爷、张奶奶、吴叔、夏冉坐在忆槐亭里,看着巷里的红灯笼,心里满是温暖。孙爷爷拿起“四季梧桐巷”图,笑着说:“这一年咱们没白忙,不仅跟这么多地方的手艺人成了朋友,还成立了‘全国非遗手艺人联盟’,以后咱们的非遗之路会越走越宽。”
张奶奶也点头:“是啊!明年会有更多地方的手艺人加入咱们,到时候咱们的非遗展肯定会更热闹,非遗文化也会传得更远。”
吴叔则盘算着:“明年我要研发更多融合各地特色的点心,比如北京的豌豆黄味槐花糕、上海的椰蓉味荷花糕、广州的冰糖味桂花糕、哈尔滨的豆沙味栗子糕,让游客能一次尝到全国的味道。”
夏冉则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明年的工作计划:“我要把‘非遗年度专列’扩展到二十个城市,让更多游客能跟着专列感受非遗的魅力;还要把‘非遗成果展示墙’做成线上版,让没办法来现场的人也能了解咱们的非遗历程。”
苏晚看着大家,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梧桐巷的非遗之路,早已不再是江南小巷里的孤军奋战——从春日的槐芽到冬日的雪花,从刺绣、剪纸到点心、景泰蓝、粤绣、苏绣、冰雕、糖画,从梧桐巷到全国十几个城市,手艺人的热爱与坚持,早已织成了一张跨越地域、贯穿四季的非遗传承网。
未来,还有更多的约定在等着他们——“全国非遗春季联展”要汇聚百种非遗技艺,“非遗数字文创”要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非遗进校园全国行”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传承的种子,“非遗年货节”要让非遗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梧桐巷,这个藏在江南深处的老巷,会继续以它的匠心、它的温度、它的故事,连接着更多远方,迎接更多热爱文化的人。
暮色渐深,巷里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腊梅的枝叶,显得格外温馨。孙爷爷拿出丝线,继续绣着明年“全国非遗春季联展”的标志;张奶奶则拿起剪刀,开始剪明年的非遗主题剪纸;吴叔则盘算着,明天要把今年的四季点心模具整理好,作为新年礼物寄给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夏冉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新的计划,期待着明年的非遗新征程。
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与远方的约定,正像这元宵节的红灯笼,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照亮非遗传承的道路,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热爱与希望的种子,让非遗的光芒,绽放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