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历四十七年至四十九年,是炎黄帝国史上罕见的和平发展期。在马小云的建议下,皇帝下诏与民休息,帝国上下进入了为期两年的潜心发展期。然而,在这片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技术的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云深别院深处,马小云的书房终日门窗紧闭。即便是最亲近的侍女,也只能将饭食放在门外,不得入内。书房内,烛火常明至深夜,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特殊的金属气味。
大人已经三日未出书房了。侍女小声议论着,眼中满是担忧。
她们不知道的是,书房内的马小云正沉浸在系统的知识海洋中,将另一个时空的科技,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图纸与参数。
书桌上堆积的草稿已经有一尺多高,上面绘制着各种精密的机械图样,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参数。有些图纸上的结构之精妙,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最杰出工匠的理解能力。
在最核心的密室内,一批特殊的图纸正在完成最后的校验。
后装线膛枪...马小云在灯下仔细描绘着每一个零件,射程八百步,精准度提升五倍。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设计。与帝国现在使用的前装滑膛枪相比,这种新式步枪不仅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卧姿射击,大大提高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更惊人的是配套的金属定装弹药。马小云特意设计了简易的冲压设备图纸,用于大规模生产这种超越时代的弹药。
若是现在投入生产,三个月内就能装备五万精锐。马小云喃喃自语,但还是将图纸卷起,贴上绝密的封条。
在另一个密封的铜筒内,存放着更加惊人的设计。
后装线膛炮,射程五里,可发射爆破弹。
这项技术若是泄露,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战争格局。马小云不仅绘制了火炮的全图,还详细标注了钢材配方、热处理工艺,甚至包括了瞄准具的设计。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设计的模块化炮架系统,可以让火炮在半小时内完成拆卸或组装,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
还需要配套的观测气球和通讯系统...马小云在笔记上补充道,但这些都要等到时机成熟。
深夜里,马小云偶尔会展开一幅巨大的舰船设计图。
铁甲舰,内燃轮机驱动,装备旋转炮塔。
这幅图纸上的战舰,与帝国现有的铁船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流线型的舰体、全覆盖的装甲、统一口径的主炮,无不显示着超前的设计理念。
特别是一种被称为鱼雷的水下武器,其设计之精妙,连马小云自己都要借助系统才能完全理解原理。
这些技术,至少要五十年后才能逐步公开。他轻叹一声,将图纸收入特制的保险柜中。
除了武器,马小云也在民生科技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内燃机改进型,热效率提升至百分之二十。
交流发电机,可实现远距离电力传输。
合成氨工艺,化肥产量可翻三番。
这些技术虽然不像武器那样敏感,但马小云仍然决定暂时封存。他深知,过快的技术变革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冲击。
需要先培养足够的技术人才...他在笔记中写道,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所有的机密图纸都采用特殊工艺保存。纸张经过防火处理,墨水也是特制的,即使泡水也不会晕染。重要的设计还分别存放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意外。
这一日,马小云特意召来了工部尚书程远。
这些图纸,马小云指着十几个密封的铜筒,要存放在工部最机密的库房中,没有皇帝的亲笔手令,任何人不得查看。
程远注意到,每个铜筒上都标注着解封日期。最近的一个也要在十年后,最远的甚至标注着百年之后。
神公,这些都是...
帝国的未来。马小云打断他的疑问,到时候,自然有人明白它们的价值。
尽管技术需要封存,但人才培养却刻不容缓。在马小云的建议下,帝国开始大力扩充理工学院。
每年招收一千名学子,重点培养数学、物理、化学。马小云亲自制定了教学大纲。
他还设立了帝国科学基金,资助那些有潜力的学者进行基础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在当下看来毫无用处,但马小云知道,它们将是未来技术突破的基石。
最特别的是机密科研所,这里的研究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英,他们接触的都是即将解封的第二层级技术。
与此同时,帝国的工业基础也在悄然升级。
新建的钢铁厂采用了马小云提供的改良工艺,钢产量翻了一番。化工厂开始生产各种基础的化工原料,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最不起眼但最重要的是精密仪器厂的建立。这里生产的游标卡尺、水平仪等工具,精度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工业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小云在给皇帝的密奏中写道,我们需要打好每一个基础。
这些都是他在不同时期随手绘制的草图,连他自己都快要忘记了。考虑再三,他决定将这些图纸也封存起来,但标注的解封时间要晚于武器图纸。
也许下一代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他如是想到。
两年期限将至时,马小云进行了最后一次整理。
所有的图纸分门别类,标注清晰,密封完好。配套的实验数据、工艺说明、甚至失败案例都详细记录在案。
他还特意编写了一份《技术发展路线图》,详细说明了各项技术解封的先后顺序和注意事项。
这些就是留给后人的礼物了。马小云抚摸着这些凝聚着心血的图纸,仿佛在向老友告别。
当最后一批图纸送入机密库房时,正值深秋。马小云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飘落的红叶,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些被封存的技术,终有一天会改变这个世界。但那个时候,他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位置上了。
未来的事,就交给未来的人吧。
他轻声说道,转身走入书房,开始了新的工作。
帝国的技术火种已经埋下,只待时机成熟,便会燃成燎原之势。而这一切,都始于这个平静的秋天,始于那些被深藏在密室中的图纸。
在这两年里,帝国看似在闷头发展,实则已经在技术上积累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当这些封印的技术重见天日之时,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