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刀今天回来得稍早一些,正在里面整理白天记录的笔记。
王若曦抱怨的声音不算小,尤其是那几句关于数据特征和困境的描述,清晰地传入了他的耳中。
周小刀手上的动作顿了顿。他并非想偷听,但那些关键词——某种特定的信号衰减模型、异常的能量波动区间、相互矛盾的时间序列——像钩子一样自动触发了他大脑中庞杂的知识库。
“绝对客观、算力超强的大脑?”他嘴角勾起一个无人看见的微妙弧度:
“这倒是在暗示谁呢?”
出于一种纯粹学者式的、对破解难题的本能兴趣,以及……或许还有那么一丝丝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近乎虚无的“室友情分”,他默默记下了那几个关键点。
当晚,王若曦在书房熬到深夜也无果,最终只能带着一肚子郁闷和混乱睡去。
而一楼客房里的周小刀,则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他凭借记忆,迅速接入了燕京大学的内部数据库,开始检索与王若曦描述相关的文献、类似案例的处理方法以及最新的数学分析工具。
噬宙诀赋予他的不仅是记忆力,还有恐怖的信息处理与关联能力。
海量的文献在他眼中飞速流过,核心要点被不断提取、交叉对比、建模分析……
不到两个小时,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问题根源并非数据本身多么诡异,而是之前的分析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的陷阱,过度依赖某种传统模型,忽略了几个关键参数在特定条件下的非线性耦合效应。
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但极其冷门的数学处理方法,恰好能剥离那些干扰因素,还原数据的本来面目。他甚至顺手推演出了几种最可能的解读方向及其置信度。
做完这一切,他轻松地合上电脑。
帮忙可以,但他没打算亲自上门去指点江山,那太掉价,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于是,他打开文档,将最核心的解决思路、那个关键数学方法的名称、以及几篇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献编号简洁地列出。
然后,连接打印机,将这一页纸打印了出来。
次日清晨,王若曦顶着两个黑眼圈下楼,准备喝杯咖啡继续去实验室死磕。
她习惯性地走向茶几,却猛地愣住。
只见空荡荡的茶几上,安静地放着一张A4纸。
她疑惑地拿起纸,只看了一眼,瞳孔骤然收缩!
纸上没有任何称呼和落款,只有寥寥数行字,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瞬间剖开了困扰她团队数日的迷雾!
那直指问题核心的思路、那个她从未想过的冷门数学方法、以及那几篇如同钥匙般的文献编号……每一个词都敲在她的心坎上!
“这……这是……”她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她立刻冲回二楼书房,打开电脑,按照纸上的提示进行验证。
越是验证,她心中的震惊就越发无以复加!
通了!全都通了!
之前所有矛盾的地方都得到了完美解释,数据瞬间变得清晰无比,一条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分析路径豁然展开!
巨大的喜悦和震撼过后,一个念头无法抑制地冒了出来:是谁?
这栋别墅里,除了她,只有……
王若曦猛地站起身,拿着那张轻飘飘却重逾千钧的纸,几步冲到一楼,目光锐利地射向那扇依旧紧闭的客房房门。
是他?周小刀?
那个被她骂作“流氓”、冷落了将近一周的金融生?
他怎么可能懂这些?
而且还是如此深奥的生物神经信号领域?
沈清浅说他“过目不忘”……难道是真的。而且不仅仅是记忆力好?
无数疑问在她脑海中翻腾。
她站在周小刀门前,手抬起,想要敲门问个清楚,但最终又缓缓放下。
她没有证据。万一不是他呢?万一只是巧合?
但理智告诉她,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巧合。
这一刻,周小刀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天晚上,王若曦没有再刻意避开晚餐时间。
当周小刀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觅食时,惊讶地发现餐厅的灯亮着。
餐桌上,摆着两副碗筷,还有几道看起来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
王若曦正端着一碗汤从厨房走出来,表情依旧有些不太自然,甚至不敢直视周小刀的眼睛,但声音却不再冰冷,反而带着一丝极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别扭:
“那个……我菜做多了。你……要不要一起吃?”
餐厅里弥漫着一种微妙而尴尬的安静,只有筷子偶尔碰到碗碟的轻响。
几道家常小炒,色泽诱人,香气扑鼻,与之前冰冷样板间般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若曦低头默默吃着饭,耳根还残留着一丝未褪尽的红晕。
主动邀请周小刀吃饭这个举动,几乎耗尽了她积攒了一整天的勇气和那点微不足道的“报恩”心态。
她心里乱糟糟的,既为实验难题的解决而兴奋,又对周小刀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好奇和一丝……被打脸的羞赧。
周小刀倒是很坦然。
他尝了一口清炒虾仁,眼睛微亮,由衷赞道:“手艺很好。”
这绝非客套,王若曦的厨艺确实远超周小刀的水平,火候调味都恰到好处。
“嗯。”王若曦低低应了一声,依旧没抬头,扒饭的速度快了些。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次的沉默不再是最初那种拒人千里的冰冷,而是掺杂了太多未解疑问和重新评估的复杂情绪,像一团温暖的迷雾。
终于,王若曦似乎下定了决心。
她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第一次真正地对上周小刀,虽然还有些闪烁,但努力维持着平静:
“昨天……茶几上那张纸,是你放的吧?”
周小刀慢条斯理地咽下口中的食物,看了她一眼,既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淡淡反问:“问题解决了?”
这句话等同于默认。
王若曦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紧紧盯着他:
“你怎么会懂那些?那些模型和算法非常冷门,根本不是金融领域的范畴。”
周小刀拿起汤勺,舀了一小碗菌菇汤,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
“知识没有界限。恰好看过,记得一些,觉得可能对你有用而已。”
“恰好看过?记得一些?”王若曦几乎要脱口而出“你骗鬼呢”,但那惊人的解题思路就摆在眼前,由不得她不信。
沈清浅那句“过目不忘”再次在她耳边响起,但此刻她意识到,那可能不仅仅是记忆力好,更是一种恐怖的理解、吸收和应用能力。
她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尝试换一种方式试探。
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提起一些自己研究领域内更深奥、更前沿的概念,甚至故意掺杂了几个目前学界仍有争议的难题。
周小刀起初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
但当王若曦提到一个关于“线粒体自噬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关联性”的复杂假说时,他忽然开口了。
不仅准确指出了该假说目前缺乏的关键性体内实验证据,还随口引用了三篇不同国家实验室的最新预印本论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了一个基于量子生物学角度的大胆补充猜想。
王若曦彻底听呆了。
这已经不是“记得一些”的范畴了!
这是真正深入的理解、批判性的思考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
他说的有些东西,连她的导师都未必能立刻反应过来!
接下来的晚餐时间,变成了一场完全超出王若曦预料的、高质量的专业对话。
她发现周小刀不仅能跟上她的思路,往往还能举一反三,从物理、数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两人就几个前沿问题展开了激烈却愉快的辩论,餐桌变成了临时的学术沙龙。
王若曦眼中最初的那点别扭和探究,逐渐被纯粹的惊讶、敬佩和一种找到“同类”的兴奋所取代。
她看着对面那个神情专注、言谈间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男人,忽然觉得沈清浅这次……可能真的没坑她,反而是给她送来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宝藏”。
为想到沈清浅说把这个宝藏男孩送给她做男朋友,并且叮嘱她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
王若曦再看周小刀时,她脸颊不由得微微发红。
冰封的隔阂,在一顿晚餐和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中,悄然消融。
………………
时间飞快,又过了几天。
周小刀在燕京大学的表现,同样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这天下午,他刚结束一场关于“复杂系统与涌现行为”的跨学科讲座,正在整理笔记,一位精神矍铄、戴着金丝眼镜的老教授微笑着走了过来。
“周小刀同学,对吧?”老教授态度和蔼:
“我姓刘,是生物工程学院的。你刚才提问的角度很有意思,有没有兴趣到我办公室聊聊?”
周小刀认出这位是刚才在讲台上旁征博引的刘教授,在学界颇有声望,便礼貌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