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明咖”的会面,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漾开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尤其是在瑾妍的心中。
她书桌的玻璃板下,悄悄压上了一张从学校宣传栏里“顺”来的、像素不太高的何晓阳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照片。
她学习似乎比以前更用功了,尤其是在理科方面,偶尔会看到她对着复杂的物理题蹙眉深思,然后在本子上认真记下什么,嘴里偶尔会无意识地喃喃一句:“要是晓阳哥哥在,不知道会怎么解……”
我和子豪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照不宣。
我们没有点破,也没有过度干涉,只是在她偶尔状似无意地问起“明咖”的近况,或者提到高三学习压力大时。
我们会自然地分享一些从何志明、林少莲那里听来的、关于晓阳的零碎消息——
比如他保送的那所顶尖大学的具体专业,比如他最近在准备一个什么生物竞赛。
我们看到瑾妍听得异常专注,那双酷似子豪的明亮眼睛里,闪烁着清晰可见的向往与决心。
命运的丝线果然开始悄然收拢。
不久后,市一中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月”,设有面向高一高二的“学长学姐经验分享论坛”。
瑾妍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何晓阳主讲的“理科学习方法与竞赛心得”专场。
那天她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那条浅蓝色连衣裙,扎着利落的马尾,紧张又期待地坐在了第一排。
据后来同样去听了讲座的承煜描述,晓阳学长在台上沉稳自信,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又不失幽默。
而在互动环节,轮到瑾妍提问时,她因为紧张声音有些微颤,问了一个关于如何平衡竞赛和常规课程学习的问题。
晓阳看着她,眼神里那份熟悉的耐心再次浮现,他不仅详细解答,还在最后温和地补充了一句: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学妹在认真思考和规划。记住,节奏比速度更重要。”
讲座结束后,瑾妍鼓足勇气上前想再次道谢。
却看到有几个同年级的女生正围着晓阳问问题,她脚步顿了顿,正想离开,晓阳却像是背后长眼睛似的,回过头,隔着人群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个小小的互动,足以让少女的心雀跃一整晚。
与此同时,我们两家大人的交往也因孩子们这层微妙的关系而变得更加自然和频繁。
林少莲偶尔会打电话给我,聊聊近况,语气中会不经意地带出对晓阳即将离家求学的不舍,以及对瑾妍这个乖巧努力的女孩的喜爱。
“我们家晓阳啊,别看表面上沉稳,其实心思细,重感情。他上次还跟我说,觉得你们家瑾妍,很有灵气,也很踏实。”
她在电话那头轻声笑着。
何志明和子豪则因为“华曦广场”与文创园区后续的合作项目,接触更多了些。
两个曾经人生轨迹迥异、却都在中年找到了内心安稳的男人,似乎也找到了某种共鸣。
一次项目会议后,他们一起喝了杯咖啡,何志明难得地感慨: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才觉得我们当年再怎么折腾,也值了。”
子豪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个微风和煦的周末,我们两家终于有了一次非正式的家庭聚会,地点就在“明咖”后院那个被林少莲打理得郁郁葱葱的小花园里。
大人们围坐一桌,喝着咖啡,聊着生活与事业的琐碎,气氛融洽而温暖。
孩子们则自然地聚在另一处。
晓阳俨然成了核心,他正给承煜、启辰演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乐安、乐宸这两个小淘气也难得安静地趴在旁边看着。
而瑾妍和瑾瑜、瑾娴则坐在旁边的秋千椅上。
瑾瑜小声对瑾妍说着什么,逗得瑾妍脸颊绯红,忍不住抬眼偷偷望向晓阳的方向。
恰巧晓阳讲解告一段落,抬起头,目光穿越稀疏的花架,与瑾妍的视线在空中相遇。
他没有立刻移开,而是对她露出了一个温和而鼓励的笑容。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他身上跳跃,也点亮了瑾妍眼中那片星海。
那一刻,花园里的喧嚣仿佛瞬间远去。
我和林少莲几乎同时捕捉到了这个瞬间,她转头看我,眼中是了然的温柔和一丝对未来可能的期待;
我回以微笑,心中充满了对这份美好情感的守护之意。
我们知道,晓阳即将奔赴更广阔的天地,瑾妍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份年少时萌动的好感,能否经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尚未可知。
但此刻,看着阳光下拉长的、仿佛被金线勾勒的年轻身影,看着他们之间那纯净而自然的吸引,我们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这不仅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故事,更是我们两个家庭,在经历了各自的风雨与彩虹后,由下一代人用他们的真诚与优秀,谱写出的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未来的画卷,正在他们笔下,缓缓展开。
而我们,只需怀着祝福,静待花开。
晓阳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综合素质,顺利进入了那所顶尖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离别,成了那个夏天不可避免的主题。
在何家为晓阳举办的、简单而温馨的饯行家宴上,我们一家也应邀出席。
宴席间,气氛热闹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离愁。
大人们举杯祝福晓阳前程似锦,孩子们则围着他,叽叽喳喳地问着关于大学的各种想象。
瑾妍坐在稍远一些的位置,安静地吃着东西,偶尔抬头看向被簇拥着的晓阳,眼神里有为他高兴的明亮,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
趁大人们聊得热烈,孩子们跑到院子里纳凉。
夏夜的风带着栀子花的香气,蝉鸣阵阵。
承煜、启辰还在抓着最后的机会向晓阳请教问题,瑾瑜、瑾娴则与何家邻居的孩子玩在了一处。
瑾妍独自站在一株盛放的紫薇花下,低着头,用脚尖轻轻碾着地上的小石子。
晓阳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罐冰镇的橙汁,递了一罐给瑾妍。
“怎么一个人在这里?不适应这么热闹?”
他的声音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温和。
瑾妍像是被惊到的小鹿,猛地抬起头,接过饮料,指尖不经意地触碰到他的,微微一颤,耳根又悄悄红了。
“没……没有。只是觉得,晓阳哥哥马上就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了。”
晓阳看着她,月光和廊下灯光交织,柔和地洒在她清秀的脸上,那双总是盛满崇拜和羞涩的眼睛里,此刻清晰地映着不舍。
他沉默了片刻,打开自己那罐饮料,喝了一口,才缓缓道:
“是啊,要去北京了。不过现在交通很方便,假期就会回来。”
他顿了顿,像是在斟酌词句,“而且,现在通讯也方便。你……以后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还是可以像之前一样,随时给我发信息。”
这几乎是一个明确的承诺和邀请了。
瑾妍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落入了星子,她用力地点点头:
“嗯!我会的!晓阳哥哥,你在大学也要照顾好自己。”
“我会的。”
晓阳笑了,那笑容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和温暖。
他看着眼前这个即将升入高二、如同初绽蓓蕾般的女孩,心中涌起一种连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想要呵护和期待她成长的情绪。
“你也加油,瑾妍。以你的聪慧和努力,未来一定也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他没有说“考到北京来”,但那个未尽的指向,两人都心照不宣。
这时,子豪在屋里喊大家进去切蛋糕。
晓阳对瑾妍说了声“走吧”,很自然地,如同兄长般,虚扶了一下她的后背,引导她往屋里走去。
那个短暂而轻柔的触碰,却让瑾妍感觉后背像是过电一般,整晚的心情都飘浮在云端。
晓阳离家求学后,两个家庭的联结并未因距离而疏远,反而因为共同牵挂着一个在远方奋斗的孩子,而多了更多共同话题。
林少莲会跟我分享晓阳发回来的校园照片、遇到的趣事,偶尔也会提到“那孩子,还挺挂念瑾妍的,上次视频还问起她月考成绩”。
而我,也会将瑾妍的进步、她偶尔流露出的对大学生活的向往,转达给林少莲。
瑾妍果然没有辜负晓阳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
她将那份朦胧的情愫化作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成绩稳步提升,尤其是在理科方面,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和热情。
她和晓阳保持着一种默契的、频率不算太高却持续稳定的联系。
有时是一道难题的请教,有时是分享一篇有趣的文章,有时只是简单的节日问候。
晓阳的回复总是及时、耐心且充满引导性。
他像一盏遥远的、温暖的灯塔,为在学海中航行的瑾妍指引着方向,也让她对那座他所在的城市、那所他所在的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时光在书页的翻动和键盘的敲击声中悄然流逝。
转眼,瑾妍迎来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战役——高考。
填报志愿前夕,她显得有些焦虑和犹豫。
我们都知道,以她目前的成绩,冲击晓阳所在的顶尖大学和王牌专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选择其他稳妥的知名大学和专业则把握更大。
一个周末的傍晚,我走进瑾妍的房间,她正对着志愿填报指南发呆。
“妈妈,”她抬起头,眼神里有着少见的迷茫,“我……我不知道该怎么选。”
我坐在她床边,握住她的手:“跟随你自己的内心,瑾妍。问问你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最想学的又是什么?不要被任何人、任何事束缚,包括……”
我顿了顿,没有点破那个名字,“包括你对未来的某种期待。你要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
瑾妍沉默了很久,然后轻轻地说:“我知道。晓阳哥哥也这么跟我说。他说,选择权在我自己手里,重要的是我是否热爱,是否愿意为之付出长久努力,而不是为了靠近谁。”
我心里为何晓阳的成熟和担当暗暗喝彩。
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对瑾妍的影响力,而是给予了最理性也最尊重她的引导。
最终,瑾妍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下了那所顶尖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那是她基于自身兴趣和实力,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带有一定冒险精神的选择。
她对我说:“妈妈,我想试试。就算最后去不了,我也不会后悔。因为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想探索的领域。”
高考放榜那天,好消息传来!
瑾妍以超出预期的优异成绩,成功被第一志愿录取!
那一刻,我们全家沸腾了。
瑾妍更是激动得跳了起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我想,她一定是想和那个在她成长路上给予了她最重要鼓励和指引的人分享这份喜悦。
电话接通了,我们听到瑾妍带着哭腔却无比兴奋的声音:“晓阳哥哥!我考上了!我和你成为校友了!”
电话那头,何晓阳清朗而带着由衷喜悦的笑声隐约传来,他说了什么我们听不清。
但能看到瑾妍脸上绽放出的、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
子豪揽住我的肩膀,我们相视而笑,眼中都有些湿润。
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瑾妍一个人奋斗的胜利,也意味着,那根在两年前于“明咖”悄然连结起的命运丝线,终于跨越了时间和距离,将他们牵引向了同一片更广阔的星空。
新的故事,即将在遥远的大学校园里,由他们亲手开启。
而我们这两个家庭,也将因为这更深层次的联结,迎来更加紧密和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