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强挂断与艾华的电话,脸上的从容更甚。
他对沐云祈吩咐道:“通知下去,集团近期所有项目,尤其是浦栋那两个,主动配合一切可能的审查和调研,态度要诚恳,流程要规范。他们要查,就让他们查个明白。”
沐云祈稍一思索,便明白了林天强的意图。
这是要诱敌深入,让周维伟的攻势完全展开,甚至让其自以为得计,届时再雷霆反击,效果才能最大化。
“是,强哥。”她应道,心中对林天强的谋算愈发佩服。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几天,风暴骤起。
先是皇浦区土地局派出了一支“规格极高”的调研小组,对强盛集团在陆家嘴的旧厂改造项目和川砂县的物流园工业园项目进行了“例行检查”。
说是例行,但问询之细致,要求提供的文件之繁杂,远超正常范畴,明显带着挑剔和找茬的意图。
紧接着,市审计局也“恰逢其时”地启动了对强盛集团财务状况的“专项审计”,重点核查其投资浦栋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合规性。
虽然强盛的账目经由顶级会计师团队打理,干净无比,但这种级别的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信号,足以让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望而却步。
更凌厉的攻势来自舆论场。
几家与周家关系密切,或曾被周维伟这一系势力影响的地方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调查报道”和评论员文章。
一篇题为《警惕资本无序扩张,浦栋开发不容“蛇吞象”》的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直指强盛集团,质疑其是否有能力驾驭如此庞大的投资项目,担忧其“虚胖”的体量可能拖累地方建设进程,甚至引发当地金融风险。
另一篇《起底“过江龙”:强盛集团的资金迷雾》则更加阴险,用看似客观的笔触,梳理强盛集团崛起的过程,着重强调其速度之“异常”,暗示其原始资本积累可能存在“灰色地带”,并巧妙地将林天强早年在东江的一些不可避免的江湖往事与“黑社会背景”挂钩,试图从道德和合法性上对其进行污名化。
这些报道很快被其余报纸转载,虽然尚未形成席卷全国的舆论海啸,但在上沪本地和商人间的圈层内,已经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疑虑,毕竟商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被他们察觉。
“强哥,这是今天的《东方财经报》和《沪上观察》。”
沐云祈将几份报纸轻轻放在林天强的办公桌上,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色。这些报道的杀伤力在于,它们并非完全凭空捏造,而是半真半假,混合着误导性的解读,更容易蛊惑人心。
林天强随手拿起一份扫了几眼,嘴角那抹冷冽的弧度依旧:“跳梁小丑,吠声而已。周维伟也就这点能耐了,不敢真身上阵,只敢驱使这些喉舌。”
他放下报纸,看向沐云祈:“怕了?”
沐云摇摇头,眼神反而更加坚定:“只是觉得他们手段卑劣,我们的项目明明利国利民,对大部分人都是有好处。”
“利国利民?”
林天强轻笑:“在有些人眼里,挡了他们的路,就是原罪。不过没关系,让他们再跳几天。你让公关部按计划回应,态度要谦逊,强调我们欢迎监督,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同时,把我们之前做的社会贡献、解决就业的数据,适度释放出去。”
“是。”
就在强盛集团看似陷入被动,外界猜测纷纭,甚至开始有风声说川砂县项目可能被重新评估时,周维伟的杀招终于浮现。
一份由“部分关心浦栋发展的老同志”联名签署的“内参”材料,被送到了更高层的案头。
材料中,以看似忧国忧民的口吻,详细“分析”了强盛集团“激进”投资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并隐晦地提出,应对此类“背景复杂、扩张过快”的企业在参与国家战略项目时,设置更高的准入和监管门槛,并且在最后还提到林天强和他所有的强盛集团有可能涉及到某些“灰色”产业,应该对他进行更细致的审问和审查。
这一手,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它试图从政策层面,直接将强盛集团排除在浦栋开发的核心圈之外!
消息通过赵开海的渠道隐约传来时,连林天强都微微眯起了眼睛,周维伟这是动用了积累多年的政治人脉,要给他来一记绝杀。
“强哥,我们还要等吗?”
沐云祈感受到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大,行政审查、媒体污名化、再加上这直达天听的“内参”,三重打击之下,强盛集团的处境已然十分艰难。
林天强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仿佛在酝酿着一场风暴。
“火候差不多了。”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决定性的力量:“给沙主任打电话,我们准备的那份‘礼物’已经上岸了,我们想举办一个大型捐赠仪式,希望该来的人都来参加。”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慑人的光芒。
“周维伟想把桌子掀了,那我们就给他换一张更大的桌子!看看最后,是谁没资格上桌吃饭!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我倒是要看看,谁才是被放弃的那个。”
沐云祈精神一振,她知道,隐忍多时,雷霆反击的时刻,终于到了。那批沉睡的“王牌”,即将成为击碎所有质疑和攻击的最强武器!她立刻转身,步伐坚定地去执行命令。
林天强独自立于窗前,嘴角噙着一丝冷意,周维伟的攻势越猛,他接下来的反击才会越显得有力且必要,这场博弈,是该收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