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初接过那枚迷你“初心铜章”的第三年,和煦的春风再度拂遍京郊大地,“全球共赢文化公园”早已从一片承载记忆的土地,蜕变为跨越国界的精神地标。每日清晨五点,当第一缕晨曦尚未穿透云层,公园厚重的雕花大门外已蜿蜒起长龙般的队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刻满岁月痕迹的拐杖,浑浊的眼眸里盛满对和平的敬畏;年轻的父母牵着懵懂的孩童,掌心传递着让下一代触摸“共赢”温度的期许;背着行囊的全球青年学子,将这里视作“初心之旅”的起点,笔记本上早已密密麻麻记下想要探寻的故事。
“初心纪念馆”内,柔和的暖光漫过每一寸展陈空间,讲解员温润的声音与光影交织,在空气中编织出跨越时空的叙事。玻璃展柜里,那枚带着弹痕的旧水壶静静伫立,壶身斑驳的锈迹是战火洗礼的勋章,旁边泛黄的卡片上,详尽记载着林老爷子当年在战壕中用它烧水、藏匿情报的峥嵘岁月——壶口那道深可见骨的弹痕,是某次突袭中为掩护战友留下的印记,如今仍能隐约嗅到硝烟的余味。不远处,一叠泛黄的谈判文件铺展在恒温展柜中,林天他们遒劲有力的笔迹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坚守原则的决绝,纸张边缘因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反复翻阅而卷起细碎的毛边,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指尖的温度。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台,三枚“初心铜章”在聚光灯下依次陈列:老领导传下的初代铜章厚重古朴,边缘镌刻的麦穗纹路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林天那代人的铜章周身环绕“共赢”缠枝纹,将合作共生的理念融入细节;而念初的迷你铜章小巧精致,却在阳光下泛着与前两者同样坚定的光泽。三者并列,宛如一条跨越百年的时光纽带,将三代人的信念紧紧绾系,无声诉说着“初心”的传承与延续。
纪念馆外的“世界田垄”,更是一幅流动的四季长卷,每一季都晕染着独有的生机与诗意。春日,亚洲的水稻田映着粼粼水光,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轻摇,宛如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偶有白鹭掠过,翅尖拂过水面,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盛夏,美洲的向日葵田铺就成金色的绸缎,硕大的花盘追着太阳的轨迹缓缓转动,阳光倾泻而下,在花盘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大地镶嵌了无数枚金色的勋章;金秋,A国的小麦田翻涌着层层金浪,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甜香,引得蜜蜂在田间嗡嗡起舞;隆冬,欧洲的油菜田顶着凛冽寒风,翠绿的枝叶傲然挺立,为萧索的冬日增添了一抹倔强的生机。每至丰收时节,这里便化作欢乐的海洋,来自150个成员国的青少年身着统一的湛蓝志愿服,肩扛镰刀、手拎麻袋,在田垄间穿梭忙碌。他们将收割的粮食仔细筛选、晾晒,分装成印着蓝绿色“共赢”标志的棉麻礼包,通过“全球民生保障体系”的冷链物流网络,送往非洲、南美等地区需要帮助的家庭——礼包上绣着的小小稻穗图案,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希望,也是“共耕共享”最生动的注脚。
这一年,念初十三岁,身高已悄然窜至一米六,孩童的稚嫩在他眉宇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少年人独有的沉稳与坚毅。他早已不是那个跟在林天身后默默旁听的小不点,而是“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最年轻的核心成员,能够独立策划并组织跨国青少年活动。联盟总部设在“全球共赢文化公园”旁一栋简约的白色小楼里,墙上贴满了各国青少年的合影,照片里不同肤色的笑脸挤在一起,眼底闪烁着同样的真诚;办公桌上的地球仪被摩挲得锃亮,每一个标注着“共赢田”的位置,都插着一面小小的蓝绿色旗帜,像一颗颗散落全球的希望之星。
盛夏七月,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念初站在联盟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世界田垄”里忙碌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笃定的光芒。他转身快步走到长桌前,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郑重摊开,清脆的声音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莉莉、卡姆、艾玛,我有一个想法。”三位当年“跨洲青少年共赢交流营”的伙伴迅速围拢过来——来自A国的莉莉如今已是当地青少年共赢协会的负责人,热情依旧如火焰般炽热;非洲的卡姆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笑容,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欧洲的艾玛则多了几分学者的严谨,鼻梁上的眼镜挡不住眼底的聪慧。这四人组成的“铁三角”,早已成为联盟里最令人信赖的团队。
“我想发起‘初心接力——全球田垄行动’,”念初的手指在计划书上轻轻敲击,语气带着少年人的热忱与深思,“邀请150个成员国的青少年代表,在各自国家开辟一片‘共赢田’,同步种植‘协作1号’稻种。我们通过‘全球农业云平台’实时共享种植数据,不仅要比拼收成,更要让大家在翻土、播种、灌溉的过程中真切明白,‘共赢’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亲手埋下的种子,是共同守护的成长,是最终分享的喜悦。”
莉莉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激动地拍了拍手:“这个想法太赞了!我立刻在A国组织志愿者,把纽约郊外那片旧势力的废弃军事基地改造成‘共赢田’——那里曾经布满铁丝网和地雷,是战争刻在大地上的伤疤,现在,我们要用金黄的稻穗把它绣成和平的图腾!”卡姆用力点头,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国家的跨境医疗站旁边有一大片荒地,正好可以开辟成‘共赢田’,收获的粮食可以给病房里的孩子熬粥,让他们在病痛中尝到‘共赢’的温暖味道!”艾玛推了推眼镜,认真补充道:“我会联系欧洲的农业院校,邀请专家为行动提供技术支持,还能组织学生们用镜头记录种植全过程,做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用青春浇灌的希望。”
行动启动仪式选在“世界田垄”的中心地带,这里矗立着一座由150块彩色玻璃拼接而成的“初心灯塔”,每一块玻璃都代表一个成员国,玻璃上雕刻着各国的特色植物图案。当阳光穿透玻璃,折射出的斑斓光影洒在田垄上,宛如撒下的漫天星子,又似一颗颗孕育希望的种子。仪式当天,念初身着印有联盟标志的蓝色工装,胸前的迷你“初心铜章”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一颗小小的太阳。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木质讲台上,身边并肩站着莉莉、卡姆和艾玛,四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无需言语,满是默契与坚定。
“亲爱的朋友们,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们!”念初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片田垄,褪去了往日的稚气,多了几分沉稳,却依旧带着少年人独有的赤诚与力量,“我们的太爷爷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鲜血与生命守护着和平的火种;我们的父辈们,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用行动与坚守践行着‘共赢’的信念。而我们这代人,生在和平的阳光下,长在‘共赢’的春风里,更有责任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嘱托!”
他抬手,坚定地指向身后的“世界田垄”,声音愈发洪亮,在田野间回荡:“每一片‘共赢田’,都是一颗‘初心’的种子;每一次弯腰播种,都是对和平的郑重承诺;每一粒成熟的稻谷,都是‘共赢’结出的丰硕果实!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埋下稻种;明天,它们将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成连接彼此的桥梁,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我们,因共同的守护而紧紧相连!”
话音落下,150名青少年代表同时弯腰,将手中饱满的“协作1号”稻种轻轻埋进湿润的泥土里。念初与莉莉一组,她的手上沾满了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念初,我们A国的‘共赢田’选在了纽约郊外的废弃军事基地,那里曾经是仇恨的象征,爸爸说,要让我们用双手把‘战争的伤疤’抚平,种出‘和平的希望’。等稻子成熟了,我要把第一袋新米寄给你,还要寄给当年参与红海能源保卫战的战士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用热血守护的和平,正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绽放出最美的模样!”
卡姆蹲在不远处的田埂上,小心翼翼地为稻种覆盖透明薄膜,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易碎的珍宝:“我们国家的‘共赢田’就在跨境医疗站旁边,夏国的医生说,大米熬的粥最养人。等粮食熟了,我们每天都给病房里的孩子们送一碗热粥,让他们在病痛中感受到‘共赢’带来的温暖。我还要教村里的小伙伴们用‘全球农业云平台’,让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全世界的‘共赢田’长得怎么样,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的田和远方的田,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艾玛则拿出手机,对着刚种下的稻种拍下一张照片,脸上带着憧憬的笑容:“我要把这一刻记录下来,做成‘全球田垄日记’,每天在联盟官网上更新种植进度。等收获的时候,我们还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跨国丰收节’,让各国的青少年通过视频连线,一起分享收割的喜悦,一起品尝用自己种的稻谷煮成的米饭!”
这场“全球田垄行动”,宛如一场青春的浪潮,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世界。在A国,莉莉带领着两百多名学生志愿者,用三个月时间清理废弃军事基地的废墟。他们戴着手套,一点点搬开生锈的铁丝网,用铁锹小心翼翼地铲除地雷残留的痕迹,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退缩。当地的百姓被这份执着深深感动,自发带着种子、农具前来帮忙,曾经象征对立与冲突的土地上,如今挤满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携手劳作的身影。当第一株嫩绿的稻苗破土而出时,莉莉和志愿者们围着稻田欢呼雀跃,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到田边,颤抖着抚摸着稻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里长出庄稼,这不是普通的稻苗,是和平的希望啊!”
在非洲的肯尼亚,卡姆的“共赢田”成了村庄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孩子们就会早早地跑到田垄边,手里捧着笔记本,等着夏国农业专家的远程指导。专家们通过“全球农业云平台”的实时视频,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识别病虫害、如何根据土壤湿度调整灌溉量,孩子们认真地记着笔记,然后小心翼翼地在田间操作,生怕伤到娇嫩的稻苗。当绿油油的稻苗长得比孩子还高时,村民们自发聚集在田埂上,看着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感慨道:“以前,我们的粮食只够自己勉强糊口,从来没想过能和世界连在一起。现在才明白,这哪里是种粮食,是种出了我们和全世界的联系啊!”
在欧洲的法国,艾玛的“共赢田”与当地的养老院紧紧相邻,形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收获时节,青少年们推着装满金黄稻谷的木质小车,沿着铺满落叶的石板路走向养老院。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孩子们稚嫩却认真的脸庞,接过装着新米的布袋,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布袋上的“共赢”标志,眼眶湿润。一位92岁的老人紧紧握着艾玛的手,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缓缓讲述着霸权时代的苦难:“当年,为了争夺一点点粮食,我们村里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很多人都饿死在了逃难的路上。现在,你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香甜的新米,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守护和平的决心。孩子,谢谢你们,让这个世界变得这么好。”
可就在“全球田垄”一片欣欣向荣,稻穗即将成熟饱满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笼罩了南半球的天空。这年秋天,一种罕见的变异稻瘟病突然在非洲中部爆发,病菌以惊人的速度变异传播,短短半个月内,便像野火般席卷了非洲、南美多个国家的“共赢田”。
卡姆发来的视频里,曾经生机勃勃的稻田如今一片枯黄,饱满的稻穗蜷缩成褐色,轻轻一碰便散落成粉末,仿佛生命被瞬间抽离。村民们蹲在田埂上,双手捧着枯黄的稻穗,泪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哽咽着说:“眼看就要收割了,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这可是我们和全世界一起种下的希望啊!”视频的背景里,孩子们站在田边,低着头,小声地啜泣,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共赢田”,如今只剩下一片令人心碎的死寂。
林天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程度穿着一身深色制服,手中的疫情报告被他捏得皱起了边角,眉头紧锁成“川”字,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林同志,这种稻瘟病变异速度极快,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现有农药对它效果甚微。南美已经有五个国家的‘共赢田’彻底绝收,非洲的情况更加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不仅今年的收成会全部泡汤,还可能影响明年的稻种留存,甚至会动摇当地百姓对‘共赢’的信心!”
林天站在窗前,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枯黄的稻田画面,指尖在窗台上轻轻敲击,陷入了沉思。忽然,他转头望向窗外——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念初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眉头紧紧皱起,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视频通话那头的莉莉、卡姆说着什么,眼神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沉着与坚定。那一刻,林天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在面对红海能源保卫战、技术封锁等危机时,也是这样带着一腔热血,迎难而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转身对程度说:“年轻人的事,让年轻人先扛一扛。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也更懂得‘共赢’的真谛。程度,你立刻协调‘跨洲科技协作平台’,把全球顶尖的农业专家资源全部对接给念初他们,我们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念初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挂断与卡姆的视频后,他立刻在“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内部发起紧急号召,短短一小时内,便有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报名加入“抗瘟攻坚小组”。他迅速将大家分成三个分队:“数据监测”分队负责实时追踪“全球农业云平台”上的稻田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稻瘟病的传播路径和变异规律;“专家对接”分队负责联系各国农业实验室,将专家的研究成果翻译成多国语言,第一时间传递到抗瘟一线;“田间指导”分队则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手把手教村民们采取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念初自己带头加入了“数据监测”分队,干脆把铺盖搬到了联盟办公室。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布满血丝,却依旧死死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仿佛要从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找出破解危机的密钥。他敏锐地发现,稻瘟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传播速度最快,于是立刻通过平台向非洲、南美地区的青少年发出预警,详细指导他们做好田间通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他还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酸碱度、气候条件,熬夜整理出详细的“差异化防控指南”,确保每一条建议都能精准落地,为一线抗瘟提供科学支撑。
莉莉则毅然承担起“专家对接”的重任。她每天像陀螺一样穿梭在A国的农业实验室和跨国视频会议间,上午跟着专家们在实验室里观察病菌样本,记录农药实验数据,下午则马不停蹄地组织视频会议,将专家们研发的新型农药配方、生物防治技术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十余种语言,精准传递给各个国家的“共赢田”负责人。有一次,为了赶在深夜十二点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给非洲的伙伴——那里正是清晨,便于白天开展防控工作,她连续工作了二十个小时,最终趴在桌上沉沉睡去,醒来时,脸颊上还印着笔记本电脑键盘的痕迹,却只是揉了揉眼睛,笑着说:“没关系,能帮到大家就好。”
卡姆的“田间指导”分队无疑是最辛苦的。非洲的午后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毒辣的阳光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他带着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滚烫的稻田里来回奔波。他们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小心翼翼地清理病株,如何按照精确的比例调配新型农药,如何在田间设置隔离带,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蓝色的志愿服,在后背印出深色的痕迹,皮肤被晒得脱了皮,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一句。有一次,卡姆为了抢救一片即将染病的稻田,连续在田间工作了十个小时,最终中暑晕倒在田埂上。当他在村民的呼唤中醒来时,喝了一口水,便立刻拿起身边的农药喷雾器,再次冲进了稻田,只留下一句:“稻苗不能等。”
危机最严峻的时刻,非洲某国的“共赢田”大面积染病,当地储备的农药早已消耗殆尽,村民们看着一天天枯黄的稻苗,急得团团转,甚至有人开始绝望地哭泣。卡姆带着队员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却依旧无法控制疫情的蔓延,他只能在视频通话中对着念初哽咽:“念初,我们快撑不住了,再没有农药,这片田就彻底没救了……村民们都在哭,我看着他们,心里像被刀割
一样疼。”
视频那头的卡姆声音嘶哑,眼眶通红,身后是村民们无助的身影,有人蹲在田埂上双手合十,有人望着枯黄的稻苗默默流泪。念初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酸涩,语气坚定:“卡姆,别慌!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片‘共赢田’!我现在就联系我爸爸,协调应急资源,你一定要稳住大家的情绪,我们马上就来帮你们!”
挂断电话,念初立刻拨通了林天的号码,少年的声音带着急切,却条理清晰:“爸爸,非洲某国的‘共赢田’急需农药,现有储备已经耗尽,村民们快绝望了!能不能立刻开通‘全球民生保障体系’的应急通道,把夏国最新研发的农药运过去?另外,我想发起‘一田援一田’行动,号召疫情较轻地区的‘共赢田’捐赠部分即将收获的粮食,帮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林天没有丝毫犹豫,语气沉稳而有力:“好!应急通道马上开通,我亲自对接物流部门,启用‘共赢应急号’货轮,确保农药以最快速度送达!同时,我会联系夏国农业科学院,让最顶尖的稻瘟病防治专家随船前往,现场指导你们抗瘟!”
放下电话,念初立刻在联盟平台上发起“一田援一田”倡议。短短两小时内,便有10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响应——A国的莉莉带领志愿者提前收割了部分成熟的小麦,打包成袋准备发运;欧洲的艾玛协调当地农场,捐赠了500吨大米;亚洲多个国家的“共赢田”也纷纷响应,将即将丰收的稻谷优先调配给非洲灾区。一张张捐赠清单在平台上滚动更新,一串串数字背后,是跨越国界的温暖与力量。
三天后,满载着200吨新型农药、50套先进喷雾设备和防疫物资的“共赢应急号”货轮,缓缓停靠在非洲某国的港口。当卡姆和村民们看到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专家和堆积如山的物资时,压抑多日的情绪瞬间爆发,有人激动地欢呼,有人泪流满面,甚至有老人拉着专家的手,跪地叩谢。夏国农业专家连忙扶起老人,声音温和:“我们是‘共赢’的伙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抗瘟我们一起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专家们白天在田间实地勘察,根据稻瘟病的严重程度制定差异化防治方案,晚上则通过“全球农业云平台”开展线上培训,教青少年和村民们正确使用农药、识别病株。念初通过视频连线,实时协调全球资源,将“数据监测”分队分析出的病菌变异动态同步给专家,为防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莉莉则继续充当“桥梁”,将专家的指导意见翻译成当地语言,确保每一条指令都能准确传达。
卡姆带着“田间指导”分队,跟着专家们在稻田里奋战。他们按照专家的指导,先将严重染病的稻株连根拔除,装入密封袋统一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再按照精确的比例调配农药,背着喷雾器在田间细致喷洒,不放过任何一株可疑的稻苗。正午的阳光依旧毒辣,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进脚下的泥土里,与之前的泪水交织在一起,浇灌着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
一周后,奇迹悄然发生。原本枯黄的稻苗渐渐恢复了翠绿,卷曲的稻穗重新舒展,虽然部分叶片上还留着病斑,却已不再蔓延。当卡姆第一次在视频里给念初展示恢复生机的稻田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念初!你看!稻苗活了!真的活了!村民们刚才在田里哭了,说这不是农药救了田,是全世界的‘初心’聚在一起,把希望给盼回来了!”
视频那头的念初也红了眼眶,他看着屏幕里绿油油的稻苗,看着卡姆脸上灿烂的笑容,突然明白,这场抗瘟之战,早已超越了“拯救稻田”的意义——它让全球青少年真正读懂了“共赢”的内核:不是风平浪静时的共享繁华,而是风雨来临时的并肩同行;不是顺境中的欢声笑语,而是危难之际的伸手相助。它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共同的挑战面前,凝聚成一股不可分割的力量。
抗瘟之战结束后,念初在联盟内部发起了一场特殊的“复盘会”,邀请150个成员国的青少年代表参与。大家隔着屏幕分享抗瘟经历,有人讲述了熬夜分析数据的疲惫,有人回忆了在田间中暑的瞬间,有人哽咽着说起村民们感激的眼神……最后,念初提议:“我们要把这次的经验总结下来,制定一份《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建立‘跨国互助机制’,不管未来哪个国家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危机,我们都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共赢’的温暖永远传递下去。”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念初和伙伴们带领联盟成员,经过数十次视频会议讨论、修改,逐字逐句打磨公约内容。他们细化了应急响应流程,明确了各国青少年的协作分工,甚至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资源特点,确保公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当这份凝聚着全球青少年智慧与心血的《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最终定稿时,念初的手指轻轻抚过页面上的“共赢”标志,眼中满是自豪——这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代年轻人对世界的承诺。
不久后,联合国正式将《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纳入“全球应急体系”,成为全人类应对危机的重要补充。念初他们整理的“抗瘟应急响应手册”,也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为各国青少年参与应急救援的“实战指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五年。念初十八岁,已是夏国顶尖大学国际合作专业的新生。他褪去了少年的青涩,长成了挺拔的青年,身形高挑,眉宇间带着自信与从容,唯有胸前那枚迷你“初心铜章”,依旧被他贴身佩戴,历经五年时光,愈发温润光亮。
这一年,“全球共赢发展峰会”迎来十周年庆典,联盟成员国已突破180个,覆盖全球98%的经济体量。“共赢”理念早已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跨国支付时,“共赢币”便捷高效,无需担心汇率波动;留学深造时,“共赢教育认证”打破国界壁垒,学历全球通用;生病就医时,“共赢医疗保障”体系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享受优质资源,不再因距离错失生机。和平与繁荣的种子,已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庆典当天,“全球共赢文化公园”人声鼎沸,来自180个国家的代表身着传统服饰,在“初心灯塔”前合影留念。不同肤色的人们相互拥抱,不同语言的祝福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欢乐与祥和的气息。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已是百岁高龄,坐在特制的轮椅上,身上盖着绣有“共赢”图案的毛毯,苍老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林天小心翼翼地推着林老爷子的轮椅,慢慢走进“初心纪念馆”,目光落在墙上新增的“青少年共赢成就展”上——
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念初发起“全球田垄行动”的照片:少年站在田埂上,举着金黄的稻穗,笑容灿烂;旁边是“抗瘟攻坚小组”的合影,一群年轻人穿着沾满泥土的志愿服,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神情;玻璃展柜里,放着各国“共赢田”的粮食标本,金黄的小麦、饱满的稻谷、翠绿的油菜籽,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还有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全球青少年共赢应急公约》原稿,页面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记录着无数个深夜的讨论与坚守。
“天儿,你看,”林老爷子的手指轻轻指向照片里的念初,声音虽沙哑却充满力量,“这孩子,真的把‘初心’接住了。我们这代人拼尽全力守护的和平,终于在他们手里,长成了最繁茂的样子。我们,可以放心了。”
林天用力点头,目光望向不远处的露天演讲台——念初正作为全球青少年代表,整理着西装领带。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深灰色西装,胸前的迷你“初心铜章”与林天西装上的铜章遥遥相对,阳光穿过两人之间的空气,仿佛架起一座跨越两代人的桥梁。
当念初走上演讲台,全场瞬间安静下来。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声音清晰而有力:“各位前辈,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十年前,我的太爷爷们在这里种下‘初心’的种子,用生命守护和平的火种;十年后,我们这代人带着这颗种子,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曾一起在田垄间播种,感受土地的馈赠;一起在抗瘟之战中并肩,体会互助的温暖;一起在网络上反驳错误言论,坚守‘共赢’的信念;一起在校园里举办‘和平宣讲会’,传递和平的珍贵。”
他抬手轻轻抚摸胸前的“初心铜章”,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枚小小的铜章,对我们而言,是责任,是嘱托,更是力量。它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背后,是180个国家的伙伴,是三代人用生命坚守的初心,是全人类对和平与繁荣的共同期盼!”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蓝绿色的“共赢”旗帜在人群中挥舞,欢呼声此起彼伏。念初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未来,我们会带着这枚铜章,带着‘初心’的信念,开拓更广阔的‘共赢’天地。我们要让‘共赢’的理念走进全球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本里读到和平的故事,在实践中触摸‘共赢’的温度;我们要让‘共赢’的科技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沙漠变成绿洲,让贫困成为历史,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我们更要让‘初心’的火炬,在一代代人手中永远传递,从我们的掌心,交到下一代人的手里,让和平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话音落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林老爷子激动地拍着轮椅扶手,眼中泛起晶莹的泪光,他转头对身边的沈老爷子和叶老爷子说:“好!说得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未来,这就是‘初心’传承的意义啊!”
当天晚上,“共赢之夜”的庆典在全球同步上演。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幕播放着念初的演讲画面,人们挥舞着蓝绿色旗帜,齐声高喊“共赢万岁”;非洲村庄里,村民们点燃篝火,围着火焰跳起传统舞蹈,唱起自编的“共赢之歌”,歌声悠扬回荡;巴黎埃菲尔铁塔被蓝绿色灯光点亮,情侣们相拥许下和平心愿;而在“世界田垄”中心,念初和莉莉、卡姆、艾玛手捧着蓝绿色的“初心火炬”,缓缓走向“初心灯塔”。
火炬的火焰在夜风中跳动,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当念初将火炬插进灯塔底部的火种槽时,150块彩色玻璃同时亮起,斑斓的光芒照亮了周围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围着灯塔,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歌声与笑声交织,汇成一曲跨越国界的“共赢之歌”。
林天站在廊下,静静看着这一切。身边的林老爷子目光紧紧盯着跳动的火炬,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林天知道,属于他们这代人的时代渐渐远去,但属于念初和新一代青少年的时代,正光芒万丈地展开。
从林老爷子那代人的浴血奋战,到林天这代人的砥砺前行,再到念初这代人的青春执炬,“初心”与“共赢”的信念,早已超越时间与国界,融入人类血脉,成为文明中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照亮过战火中的坚守,温暖过合作中的携手,更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向着和平与繁荣的远方,坚定前行。
而这份跨越世代的传奇,永远不会落幕。它在“世界田垄”的四季丰收里延续,在“初心铜章”的代代相传中闪耀,在每一个青少年执炬前行的身影里,在每一次跨越国界的互助里,永远流淌,生生不息,让“寰宇同歌,共赢天下”的旋律,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响彻历史长河,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