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协作峰会落幕的余温尚未散去,春日的细雨便浸润了夏国的土地。林天站在中枢大楼的窗前,望着楼下广场上迎风飘扬的旗帜,手中摩挲着一枚刚收到的纪念章——那是非洲某国总统特意定制的,正面刻着“协作共赢”,背面是一片交织着夏国稻穗与非洲金合欢的图案,边缘还镶嵌着几粒来自“老领导纪念田”的稻种。
“林同志,山水集团的跨国医疗设备生产线正式投产了!”高小琴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第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针对热带疾病的诊疗设备,首批产品已经发往东南亚,预计下周就能投入当地医疗站使用。”
林天嘴角扬起笑意:“好!不仅要造得出,还要教得会——让当地技术员跟着咱们的工程师学,把技术也留在那里,这才是长久的协作。”
挂了电话,秘书敲门进来,递上一份厚厚的报告:“这是高育良同志从欧洲传回的‘绿色能源协作计划’草案,他说已经和三个国家初步达成共识,想以非洲的农业协作模式为基础,推进太阳能电站的共建共享。”
林天翻开报告,目光落在“技术共享、收益共分”的条款上,眼中闪过赞许。他想起林老爷子曾说的“共赢是授人以渔”,如今,这条路上的脚印正从农业、医疗,延伸到能源、科技的更多领域。
没过几日,叶紫涵带着东南亚母婴健康项目的最新数据来到办公室。她指着报表上节节攀升的新生儿存活率,眼眶微红:“我们在当地培训的1000名母婴护理员,现在都能独立开展工作了。昨天收到消息,有个偏远村落的产妇,在护理员的帮助下顺利生下双胞胎,这是她们村第一对平安降生的双胎宝宝。”
说着,她拿出一张照片:简陋的竹屋里,年轻的母亲抱着两个襁褓中的婴儿,身边围着穿着蓝色马甲的护理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切的笑容。林天接过照片,轻轻放在桌上,与之前非洲小女孩的画作摆在一起——两张照片,跨越山海,却同样写满了“希望”二字。
与此同时,沈佳怡的“数字农业”项目在东南亚掀起了热潮。当地农户通过手机App,不仅能查看农田墒情,还能在线对接夏国的农业专家,实时获取种植指导。有个种植咖啡的农户,靠着精准的水肥管理,咖啡豆产量提高了30%,还通过协作平台卖到了欧洲,收入翻了两倍。他特意拍了一段视频发给沈佳怡,视频里,他举着装满咖啡豆的袋子,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着:“谢谢夏国朋友,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这天傍晚,林天难得空闲,带着家人来到“老领导纪念田”。远远便看到一片熟悉的身影——高育良、高小琴、叶紫涵、沈佳怡,还有陈子墨带领的农业团队,正围着田埂上的一块新石碑讨论着什么。
“你们怎么都在这?”林天走上前,笑着问道。
高育良指着石碑,语气郑重:“我们商量着,把这些年的协作成果都刻在上面,既是纪念,也是给后人留个念想——让他们知道,这条路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林天凑近一看,石碑上已经刻下了清晰的字迹:从“破冰润非”的冰山输水,到“全球儿童免疫计划”的疫苗接种;从“协作1号”稻种的全球推广,到跨国医疗、绿色能源的落地生根……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并肩前行的故事。
“对了,还有个惊喜要给你。”高小琴笑着拿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小小的铜制拓片——上面是“双迹拓片”的图案,只是在原有字迹旁,又多了许多不同语言的“共赢”字样。“这是全球20多个协作国家的代表一起设计的,每个字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心意。”
林天拿起拓片,指尖拂过那些凹凸不平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忽然想起多年前,老领导在病床上念叨“共赢项目要好好推进”的模样;想起祁同伟的遗憾,最终化作了山水集团为民的初心;想起高小琴舍身护他时,那句“林同志,没事就好”……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稻田里,金色的稻浪翻滚,与石碑上的字迹交相辉映。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手里拿着刚摘的稻穗,笑声清脆。林老爷子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道:“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老领导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林天望着远方,目光坚定。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场“共赢”的征程,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在山海间续写。但只要初心不改,薪火相传,那些跨越时空的坚守与担当,终将化作照亮世界的光,引领着人类向着共同的幸福,坚定前行。
晚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关于初心,关于协作,关于人类共同的未来,这场征程,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