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琴的企业接入“共赢”农产品流通链后,很快展现出务实的行动力——她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北w国、非洲的“共赢”农业基地,对接农户标准化种植,还投入资金建设产后分拣车间,确保杂粮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稳定。首批进入国内的有机小米、燕麦,因口感好、安全认证齐全,迅速成为商超的畅销品,甚至带动了国内消费者对“共赢”产地农产品的关注。
有次,汉文化宣传队策划“共赢美食节”,邀请高小琴的企业参与。活动现场,她们搭建的“全球杂粮体验馆”前挤满了人,工作人员用北w燕麦制作的粥品、非洲小米烘焙的糕点,让市民直观感受到“共赢”带来的味觉惊喜。高小凤还特意准备了多语言的种植故事手册,讲述海外农户如何通过种杂粮增收,不少市民看完后感慨:“原来买一袋米,也是在支持远方的农民。”
林天得知活动反响后,让秘书送去了“共赢民生协作单位”的牌匾,既是肯定也是提醒。高小琴收到牌匾时,特意带着妹妹去了趟社区图书馆,将牌匾的照片给高育良看。高育良看着照片,沉默许久后说:“能踏实做民生实事,比什么都强,以后凡事多想着合规,别再走歪路。”
与此同时,中央纪委的“全球廉洁监督云平台”也将高小琴的企业纳入监管范围——通过数据监测其资金流向、采购价格,确保“共赢”农产品的利润合理分配给农户。程度在一次跨国监督会议上提到:“对这类参与‘共赢’的企业,既要给发展空间,也要盯紧合规底线,避免出现利益输送、损害农户权益的问题。”
这年冬天,高小琴的企业接到一笔大额订单,某大型连锁超市想长期采购“共赢”产地的杂粮。签订合同前,她主动联系“全球共赢发展领导小组”,申请对合同条款进行合规审核,尤其确认农户的保底收购价是否合理。林天让周正牵头法务团队协助审核,最终不仅完善了合同,还推动超市承诺将部分利润投入“共赢”农业基地的灌溉设施升级。
此事传开后,不少企业纷纷效仿,主动申请“共赢”项目的合规指导,形成了“要参与先合规”的良好氛围。孙连城在民政部的会议上笑着说:“以前总担心企业逐利忽视民生,现在有了林天书记定的‘合规标尺’,加上监督跟上,企业反而更愿意做长期的民生事。”
年末,“全球共赢发展基金”评选年度“民生贡献企业”,高小琴的企业榜上有名。领奖时,高小琴在发言中提到:“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共赢’给了重新起步的机会,更感谢始终坚守的合规底线——它不是束缚,而是让我们走得更稳的基石。”
台下的林天听到这番话,微微点头。他知道,高小琴姐妹的转变,只是“共赢”生态中一束微小的光,但当更多合规的企业、务实的人加入进来,这些微光就能聚成推动发展的大势。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守好原则,让“共赢”的大道上,既有前行的动力,也有明确的边界,让每一份努力都能真正惠及民生,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