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国产业规模扩大后,受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与本土税收体系尚未完善影响,财政出现短期缺口,部分企业出现工资发放延迟的情况。消息传到特种部队驻d分队,负责协助企业安保与招聘筛查的队员找到程度,面露难色地问:“目前企业连现有员工工资都快发不起了,之前计划的扩招还继续吗?不少待业青年还在等着报名呢。”
程度立刻将情况反馈给林天,苏烈、潘不江等纨绔子弟也纷纷找上门——苏家建材厂有2000名员工的工资已延迟半个月,潘不江的农产品加工厂也面临同样困境。“林哥,再扩招只会增加成本,现在连现有员工的情绪都快稳不住了!”苏烈急得直搓手,潘不江也附和:“不少员工已经私下打听跳槽的事,再这么下去,之前的心血就白费了!”
林天却异常冷静,手指在d国地图上圈出几个人口密集的城镇:“工资问题是表象,核心是d国经济造血能力不足。但越是这样,越要扩招——我决定,再招聘10万名本地员工,不过有个条件:所有新员工必须先到夏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训练期间的薪资、食宿全由夏国承担,训练合格后再上岗,上岗后薪资按原标准的1.2倍发放。”
这话一出,不仅纨绔子弟们愣住,连程度都吃了一惊:“林哥,10万人的军训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d国现在的情况,能有人愿意去吗?”
“当然有。”林天语气笃定,“d国待业青年多,他们缺的不是工作意愿,是稳定的收入和发展的希望。去夏国军训不仅能拿到薪资,还能学到纪律、技能,甚至有机会接触夏国的发展经验,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月既能给d国财政争取缓冲时间,又能通过军训筛选出有纪律、有担当的员工,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特种部队可以抽调骨干参与军训筹备,负责制定训练大纲——内容不仅有基础队列、体能训练,还要加入‘团队协作’‘职业素养’课程,甚至安排他们参观夏国的企业、乡村,让他们亲眼看看‘稳定发展’是什么样子。等他们训练结束回到d国,不仅是合格的员工,更会成为咱们在d国的‘种子力量’,帮咱们稳住人心、推动产业。”
纨绔子弟们这才恍然大悟,潘不江立刻说:“我这就去调整招聘方案,重点宣传夏国军训的福利,保证能招满10万人!”苏烈也补充:“我联系国内的建材企业,看看能不能为军训合格的员工预留岗位,让他们更有盼头!”
特种部队驻d分队也迅速响应,队长亲自带队制定军训计划,还协调夏国境内的军事基地预留训练场地。招聘消息在d国发布后,果然如林天所料——仅三天就有超过15万名待业青年报名,不少人在报名表上写道:“想去夏国看看,学本事回来建设家乡!”
首批3万名新员工抵达夏国军事基地时,林天特意飞赴基地视察。训练场上,夏国教官正教他们整理内务、练习队列,休息时还带着他们参观附近的光伏电站与智慧农业基地。d国青年卡里姆看着自动化的农业设备,激动地对同伴说:“原来种地能这么高效!等我回去,一定要把这些技术用到咱们的农田里!”
训练期间,夏国还为学员开设了“技能选修班”,涵盖机械维修、电商运营、企业管理等领域,学员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不少学员白天训练,晚上主动留在教室刷题、练技能,生怕错过学习机会。
三个月后,首批训练合格的员工返回d国。此时d国经济已在夏国的援助下逐步回暖——夏国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扩大d国产品进口份额等方式,帮d国财政缓解了压力。当这批员工带着纪律意识、专业技能与对夏国的认同上岗时,不仅快速融入企业生产,还主动向老员工分享军训见闻与学习心得,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焕然一新。
苏烈看着建材厂里纪律严明、干劲十足的新员工,对林天感慨道:“林哥,你这招‘以训代薪’太绝了——既解决了工资问题,又招到了优质员工,还让他们对夏国更认可,现在厂里的员工都把去夏国军训当成‘荣誉’了!”
林天笑着回应:“这不是权宜之计,是为d国长远发展打基础。等10万名员工都完成军训,他们会成为d国产业的‘中坚力量’,也会成为中d友谊的‘桥梁’——有他们在,d国的稳定与发展就有了底气。”
消息传到国内,沈首长特意给林天打来电话:“用军训解决就业、稳定人心,还能深化中d民间交流,这思路既创新又务实。后续可以把这种模式纳入‘中d合作发展规划’,帮d国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与经济造血机制。”
挂了电话,林天站在d国首都的高楼上,看着下方陆续返岗的军训学员,心中满是笃定。从最初的民生筑基,到后来的军事赋能、产业联动,再到如今的“以训代薪”,中d合作始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他知道,d国经济的短期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守住“以人为本、互利共赢”的核心,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就一定能让d国走上自主发展的快车道,让中d友谊在共同奋斗中愈发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