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业务部署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林天再次召集苏烈、叶无紫、叶紫涵等核心成员开会。会议室里,他将一份《地方企业协同对接清单》推到众人面前,清单上密密麻麻列着全国28个省份的重点地方企业,涵盖农业、制造业、文旅等多个领域。
“现在我们的国际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国内还有很多地方企业没跟上节奏——有的缺技术,有的缺海外渠道,有的连标准化生产都没做到。”林天手指敲了敲清单,“所以接下来,我要你们每个人回家族再要2-3人,专门负责对接这些地方企业,帮他们做技术升级、打通海外销路,甚至接入我们的全球产业链。”
这话一出,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苏烈率先开口:“林哥,我们现在的国际业务已经够忙了,再分心对接地方企业,会不会精力不够?而且地方企业情况复杂,有的规模小、基础弱,要花很多时间磨合。”
叶无紫也附和:“是啊,之前我们对接的都是国际投行、跨国企业,突然转向地方中小企业,会不会有点‘大材小用’?”
林天早料到众人的顾虑,他打开投影,调出一组数据:“去年全国地方企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5%,但利润率只有国际企业的一半,就是因为缺技术、缺渠道。我们帮他们升级,不仅能提升国内经济活力,还能为我们的国际业务提供更多优质货源——比如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包装后能销往欧洲高端市场;地方的零部件工厂,升级后能给特斯拉、宝马做配套。这不是‘大材小用’,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一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我还有更重要的安排——等你们家族派来的人接手地方对接工作后,你们这群核心成员,要抽出身来做另外两件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林天身上,连一直安静听着的叶紫涵都忍不住坐直了身体。
“第一件事,苏烈、赵阳,你们牵头成立‘全球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00亿,专门投资海外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不是为了控股,是为了获取技术授权,反哺国内地方企业。”林天看向苏烈和赵阳,“比如欧洲有家做新型材料的小企业,技术很先进但缺资金,我们投资后,就能把技术引进来,帮国内的建材厂升级。”
“第二件事,叶紫涵、赵梓琪、沈佳怡,你们组建‘国际标准制定小组’,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和地方龙头企业,参与新能源、康养医疗、芯片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林天继续说道,“以前我们总是跟着别人的标准走,现在要自己牵头——比如我们的储能电池技术领先,就要把我们的技术参数纳入国际标准,让别人跟着我们的规则来。”
这两个安排,彻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叶紫涵眼中满是震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可是欧美国家垄断了几十年的领域,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为什么做不到?”林天语气坚定,“我们现在有技术、有产业基础,还有华尔街投行的资源做背书。上个月江芯科技的5纳米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国际半导体协会的认可,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赵梓琪兴奋得手心冒汗:“要是能把我们的标准推到国际上,以后国内企业出口就不用再为‘符合国外标准’发愁了,这可是帮了大忙!”
看着众人从震惊转为兴奋,林天笑着说:“地方对接是‘扎根基’,海外投资是‘引技术’,标准制定是‘掌话语权’——这三步都走稳了,我们的全球产业链生态才算真正成型。现在,你们还觉得对接地方企业是‘大材小用’吗?”
“不觉得了!”众人异口同声,眼中闪烁着光芒。苏烈当即表态:“我回去就跟我爸说,让他从集团挑最懂地方产业的人过来,保证把对接工作做好!”
叶无紫也摩拳擦掌:“叶家在地方有不少农业资源,正好能帮地方农产品打通海外渠道,这事我包了!”
会议结束后,众人立刻联系家族。当苏家长辈听说要派人参-与地方企业对接,还能间接助力国际标准制定时,当即拍板:“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叶家长辈更是感慨:“以前总觉得叶家只能做能源生意,现在跟着林天,居然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是光宗耀祖的事!”
消息传到中央,沈首长特意把林天叫到中南海。看着桌上的《地方企业协同对接清单》和国际标准制定计划,沈首长忍不住称赞:“你这步棋下得妙啊!既巩固了国内产业基础,又为国际业务铺路,还能打破欧美在标准上的垄断,一举三得!”
林天笑着回应:“这都是团队和家族的功劳。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办不成的事。”
此时的国家国际金融协调办公室里,一片忙碌景象——有人在联系地方政府对接企业名单,有人在整理海外科技企业的投资资料,有人在研究国际标准的制定流程。苏烈、叶无紫等人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脸上满是干劲。
林天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又低头看了看胸前的怀表。他知道,这场“胜天半子”的棋局,又落下了关键一子。从江山新区到全球舞台,从击退华尔街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支曾经的“纨绔团队”,早已成长为能扛起国家产业升级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
而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待他们——以国内地方企业为根基,以海外技术投资为羽翼,以国际标准制定为话语权,他们终将构建起一个属于中国的、全球共赢的产业链生态,让中国资本与中国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