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同心慈善基金会”成立一个月后,潘不江带着首份《帮扶工作报告》走进林天的办公室。报告里详细记录着:累计发放救灾物资3200吨,帮扶灾区困难家庭1.2万户;在10个乡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图书、玩具和辅导老师;为500名孤寡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安排义诊和上门服务。
“林哥,现在每天都有企业和个人主动捐款,还有不少大学生报名当志愿者。”潘不江的语气里满是成就感,跟之前的“甩手掌柜”模样判若两人,“不过也遇到点问题——农村地区的帮扶点太分散,志愿者跑不过来,部分老人的日常照料还是有缺口。”
林天接过报告,翻到“农村帮扶”章节,指着其中的空白处说:“可以联动我们现有的资源——让赵阳的物流团队在乡镇物流枢纽设‘帮扶物资中转点’,志愿者不用跑遍每个村,物资先运到中转点,再由村里的联络员分发;叶紫涵的康养团队可以培训村里的赤脚医生,让他们承担基础的健康监测,这样就能解决‘人不够、跑不开’的问题。”
潘不江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笔记录:“我这就去对接赵阳和紫涵姐!对了,苏烈哥说要给基金会捐一笔‘种子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帮扶点的长期运营,不用我们再靠临时捐款周转。”
“这主意好。”林天点头,“另外,你可以在基金会里设‘爱心积分’制度——捐款、捐物、做志愿者都能累计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夜市的优惠券、康养服务的体验券,这样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慈善从‘一次性捐助’变成‘常态化参与’。”
潘不江立刻应下,起身准备去落实。走到门口时,他突然回头:“林哥,谢谢您当初没放弃我。要是没您骂我那顿,我现在还不知道在混日子呢。”
林天笑着摆手:“是你自己愿意改变。好好做,别辜负了那些等着帮忙的人。”
潘不江离开后,林天接到了林老爷子的电话。老爷子在电话里笑着说:“京城的老朋友们都在说,潘家那小子像变了个人,天天扎在慈善里,连以前常去的酒局都推了。你这‘骂’人的本事,比我们这些老家伙说教管用多了。”
林天也笑了:“不是我骂得管用,是他自己尝到了‘做事’的甜头。现在基金会里有不少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以前总觉得慈善是‘老一辈的事’,现在都主动牵头做项目,这才是最难得的。”
没过多久,“爱心积分”制度就在汉江省推广开来。江山烟火夜市里,不少市民拿着积分兑换奶茶、小吃,还主动询问“怎么才能多赚积分”;社区里,退休老人组成“银发志愿者队”,定期去帮扶点看望留守儿童;企业里,员工们自发组织“每月捐”,把部分工资捐给基金会,还利用周末去灾区参与重建。
苏烈的投资团队还为基金会开发了“线上捐赠平台”,市民随时能查看捐款流向,还能“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叶紫涵则在康养基地设“慈善体验日”,帮扶对象可以免费体验康复理疗,志愿者也能学习基础的康养知识。
这天,林天带着潘不江去农村帮扶点考察。在一个“留守儿童之家”里,孩子们正围着志愿者学画画,墙上贴满了他们的作品;院子里,赵阳的物流车刚送来新的图书和体育器材,村里的联络员正忙着卸货;不远处的卫生室里,叶紫涵团队培训的赤脚医生正在给老人量血压。
潘不江看着眼前的场景,轻声说:“林哥,您看,现在不用我们催,大家都主动往一起凑——物流的送物资,康养的做服务,夜市的给优惠,连村民自己都成了联络员。这才是‘同心’基金会该有的样子。”
林天点点头,目光扫过帮扶点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同心者,共暖也”。他知道,这场慈善不是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团队撑起来的,是无数人用“小事”汇聚起来的力量:是市民捐的一杯奶茶钱,是志愿者跑的一段山路,是企业捐的一批物资,是孩子们画的一幅画。
而潘不江的转变,只是这群纨绔成长的一个缩影。从苏烈的投资赋能,到叶紫涵的康养守护,从陈无为的夜市兴业,到潘不江的慈善扎根,他们早已不是当初的“问题子弟”,而是成了汉江省民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夕阳西下,林天和潘不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潘不江突然说:“林哥,以后我想把基金会的模式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地方的人能享受到帮扶。”
林天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坚持‘做实、做透、做暖’,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记住,慈善不是一阵子的热闹,是一辈子的坚持——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坚持让每一份爱心落地,这比任何宏大的目标都重要。”
潘不江重重点头。他知道,自己的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上,有林天的指引,有伙伴的支持,有无数需要帮助的人在期待。未来,他要带着“汉江同心”的温暖,走得更远、更稳,让慈善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温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