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的敲打,如同一声警钟在耳边长鸣。
沈清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如同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对方的力量远超她的想象,仅仅是去档案馆查阅了一些已公开的普通文件,便引来了如此迅速的关注和警告。这非但没有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确信,红星农机厂改制的旧事之下,必定埋藏着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
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她需要更巧妙的方法,更需要……一个或许能提供庇护或指引的“自己人”。
她想到了顾怀渊。
那个仅有一面之缘,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区长。他沉稳、务实,眼神锐利且似乎心怀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与赵恒远并非同一派系,这是她从王姐平时的零星八卦和刘主任偶尔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的信息。
但如何接近他?如何在不暴露自身意图的前提下,将信息传递过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密的算计,风险极高。一旦判断失误,或者方式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这无疑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试探。
机会似乎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周五上午,沈清弦在整理区里下发的近期工作通报时,看到一则简短消息:顾怀渊区长下周将重点调研几个街道的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其中包含了梧桐街道负责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工作。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迅速成型。
她需要准备一份材料,一份既能展现她工作能力、又能巧妙嵌入“红星农机厂”遗留问题线索的材料。目标是在顾区长调研时,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这份材料递到他的面前。
整个周末,沈清弦将自己关在租住的小屋里,对着电脑屏幕冥思苦想。她不能直接写王大爷的案子,那太明显。她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最终,她决定以 《关于利用历史经验辅助破解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中产权纠纷难题的初步思考——以梧桐街道为例》 为题,撰写一份类似政策建议的报告。
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立足于当前老旧小区改造中确实普遍存在的产权模糊问题,提出了几条中规中矩的建议,如加强历史档案核查、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等,充分展现了她对基层工作的熟悉和思考。
但在报告的关键部分,她巧妙地嵌入了“红星农机厂”的案例。她写道:“……例如,我街道永宁社区部分楼栋,其前身为原红星农机厂九十年代末改制时的职工宿舍,因历史原因,产权归属长期不明,已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代表性,若能理清其脉络,或可为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她甚至谨慎地引用了那份从档案馆找到的《改制工作简报》中的内容,提到“当时工作组已记录在案并提请研究”,暗示问题早有端倪却悬而未决。
她反复推敲措辞,确保整份报告看起来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年轻干部对工作的总结和建议,而将最关键的信息,隐藏在看似不经意列举的“案例”之中。她赌的是顾怀渊的政治敏锐度和洞察力,能看穿这层薄薄的面纱,捕捉到其中的异常。
周一,沈清弦将这份报告打印出来,和其他需要准备的调研材料放在一起,心跳如擂鼓。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调研现场,找到那个万中无一的机会。
周二上午,顾怀渊区长准时带队来到梧桐街道。调研队伍先去了项目现场,沈清弦作为综治办人员,并没有资格紧跟区长身边,只能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外围做些保障工作。
她一直暗暗观察着顾怀渊。他听汇报很专注,提问一针见血,在现场与居民交流时,态度平和,没有太多官架子。沈清弦努力运转“镜界”能力去感知,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稳、专注、带着务实气息的深蓝色,与赵恒远那深不见底的暗灰色截然不同。这让她增加了一丝信心。
调研的最后环节是回到街道会议室进行简短小结。就在会议结束,顾怀渊正准备起身离开时,街道书记示意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汇报材料合集递交给区长随行人员。
机会转瞬即逝!
沈清弦深吸一口气,趁着众人注意力都在顾怀渊身上,她拿起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混入了那份特殊报告的材料文件夹,快步走到负责接收材料的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前,用不大但清晰的声音说:“您好,这是街道补充的一些基础材料和相关思考。”
她的动作自然,语气平静,仿佛只是完成一项寻常的工作交接。然而,就在她递出文件夹的瞬间,她似乎不经意地,将文件夹稍微打开了一点,让写有她那份报告标题的扉页,在顾怀渊方向可能看到的角度,停留了那么零点几秒。
她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她不敢看顾怀渊,递完材料便立刻退后,垂眼站到一旁。
顾怀渊的目光似乎随意地扫过那个文件夹,又似乎没有。他脸上没有任何异常表情,在街道领导的簇拥下,迈步离开了会议室。
沈清弦站在原地,后背惊出了一层细汗。
她不知道顾怀渊是否看到了那个标题,是否会在翻看材料时注意到她那份刻意加入的报告。这完全是一次赌博,一次将希望寄托于他人智慧和品性的赌博。
孤注已经掷出,结果如何,已非她所能控制。
她只能等待。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等待那或许永远不会响起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