曌儿轻吐一口气,气息渐收,额间龙纹隐没。
紫金色的眼眸也恢复成墨色。
朱高煌感知着曌儿此刻的境界。
大明国运果然强盛,仅这片刻之间,曌儿的实力已完全超越天卫层级。
如按境界划分,她已跨过大宗师,臻至半步天人。
而这还是她未将庞大国运完全吸收的结果。
朱高煌推测,待她彻底融合国运,应可达至天人之上的陆地神仙境。
届时离他破碎虚空之境,也只差一步。
但国运吸收越往后越难,朱高煌也不知她何时才能完全吸纳。
朱棣望着威仪凛然的曌儿,情不自禁抚掌连声。
“好,好,好,好圣孙,真是好圣孙。”
身为国君,他能隐约感知国运的存在。
在他感应中,大明国运已壮大了倍余。
这比他十二年来勤政经营所增的还要多上许多。
这更坚定了他心中的决意。
但这话听在朱瞻基耳中,却格外刺心。
“好圣孙,可旺大明三代。”
解缙当年这话曾是朱瞻基的骄傲,可如今这“好圣孙”
已不是他。
朱高炽一直盯着朱瞻基,见他面色难看,急忙按住他肩头。
摇头示意。
今日是曌儿的大日子,无论朱瞻基心中多不痛快,都不可在此时生事。
朱瞻基见到父亲警告的眼神,浑身一震。
攥紧拳头,连指甲陷入掌心也未觉疼。
只不甘地望着台阶上光华夺目的曌儿。
朱高燧用肘轻碰正羡慕望着曌儿的朱高喣。
阴恻恻地低笑起来。
“二哥,你快瞧,那小崽子准把牙都咬碎了。”
朱高喣顺着话音望向朱瞻基的方向。
心里的失落瞬间散了大半。
这就是人性里那点根性。
自己倒了霉,只要看见别人更倒霉,心里便好受许多。
朱棣叉腰俯视殿下众人,朗声道:“自今日起,朱曌即为我大明永乐郡主!”
群臣齐呼:“臣等参见永乐郡主!”
……
册封大典圆满礼成。
各地藩王与各国使臣回了国宾馆,朝臣们则转往太极殿。
自洪武年间起,除重要节庆与休沐日外,每日皆需上朝。
今早因赶吉时举行册封大典,早朝推迟,却并未取消。
此时大典已毕,众人仍须入朝议事。
往太极殿的路上,曌儿一路缠着朱高煌说话。
“爹爹、爹爹”
地撒着娇,显然知道自己惹他不悦。
朱高煌沉着脸,背手前行,对她不理不睬。
这孩子,太不服管了,这么小就敢不听爹的话。
再大些还得了?
曌儿垂头挠耳,不知如何是好。
徐妙锦笑盈盈地走近,说道:
“这不是咱们的永乐郡主吗?方才在众人面前出尽风头,怎么这会儿倒愁眉苦脸的?若是我,现在恨不得大摇大摆让全天下都看见呢。”
曌儿望着徐妙锦戏谑的表情,无奈地撇了撇嘴。
“徐姐姐莫取笑我了,爹爹真的生气了,都不理我。”
从小到大,曌儿从没惹谁生过气,这一回,实在不知该怎么办。
可曌儿不懂,徐妙锦却懂。
论起惹朱高煌生气后怎么应对,整个大明没人比她更有经验。
毕竟惹恼朱高煌这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要么直接被他处置,要么就像徐妙锦这样,一次次在边缘试探。
徐妙锦猫腰凑近曌儿耳边,低声传授几句。
那是她与朱高煌“斗争”
多年攒下的经验,曌儿听得连连点头。
这掩耳盗铃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朱高煌。
如此近的距离,她们的话,他一字不漏全听了进去,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徐妙锦依然如故,行事毫无顾忌,什么都敢教给曌儿。
然而曌儿丝毫没有察觉徐妙锦的别有用心,反而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徐妙锦轻拍曌儿的肩膀,攥紧拳头为她鼓劲。
曌儿深吸一口气,快步走到朱高煌身边,轻轻拉住他的衣角。
她仰起小脸,用楚楚可怜的眼神望向朱高煌。
爹爹,曌儿知错了,您别生气好不好?下次我一定听您的话。
说着还硬生生从眼角挤出一滴泪珠。
徐妙锦说朱高煌嘴硬心软,果然一点没错。
看着曌儿落泪,明知她是假装,朱高煌的心还是软了下来。
他伸手拭去女儿脸上的泪痕,低声说道:大明国运金龙一旦入体,你今后的成就便与大明的兴衰息息相关。
待你修炼至天人境后,修炼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以眼下大明的国运程度,绝无可能支撑你突破到破碎虚空境。
若要更上一层楼,你就必须增强大明国运。
一国气运与其疆域、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紧密相连。
而提升国运最快的方式就是开疆拓土,这必然伴随着杀戮,你也会被迫做许多违心之事,这些你可都想明白了?
————————————
第二更奉上。
近日系统再次更新,据说今后可以发布五千字大章了。
今晚应该还有往后可能每日固定两更,每章四千字以上。
大章能让作者多修改完善,诸位读起来也会更顺畅些。
最后求点鲜花月票订阅哈。
自古以来,开疆拓土总是与无尽杀戮相伴。
扩张疆域时,异族之人岂会心甘情愿臣服?
** 与反抗在所难免。
此时该如何应对?
唯有以杀止杀!
这不同于中原内部的争斗,讲究什么祸不及百姓。
为尽快将新占之地纳入统治,必然要采取最铁血、最迅捷的手段。
在 ** 者眼中,无论妇孺老幼,都只有一个身份——反抗者!
对付反抗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杀戮,杀到他们胆寒,杀到他们屈服,自然就会顺从。
曌儿生性纯善,将来真能承受双手沾满鲜血的重负吗?
朱高煌凝视着曌儿的双眸,静待她的回答。
曌儿攥紧拳头,低声说道:
“我不知自己能否狠下心,但若要在让大明百姓受苦与让异族受苦之间做选择,我宁愿选择让异族承担。”
朱高煌呼吸一滞。
这孩子确实机灵了不少,说话都懂得绕弯子了。
不过曌儿能说出这番话,想必对自己未来的路已有了打算。
既然如此,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就不再多言。
……
朝堂之上。
朱棣斜倚龙椅,指尖抚过扶手上的雕龙,沉声问道:
“兀良哈三卫不识抬举,竟敢公然反叛,现已占据大宁。
诸位爱卿,可有何应对之策?”
群臣议论纷纷,最终由杨士奇率先出列应答。
杨士奇行至殿中,向朱棣行礼道:
“启禀皇上,内阁与兵部、户部商议后认为,此战不必打,也打不得。”
朱棣闻言眉头一皱,显然对这答复不甚满意。
他直起身子,望向兵部尚书方宾。
“方宾,你们兵部也觉得不该打?”
方宾应声出列,躬身回话:
“皇上,不是不该打,而是无需出兵。”
他早有准备,展开一幅大明疆域图,指向大宁府所在:
“请皇上细看,大宁府位于山海关以北。
更北虽有女真各部聚居,朝廷亦设奴儿干都司管辖,然那些地方名义上属我大明,实则与藩属无异。”
“大宁府情况类似。
永乐元年朝廷已将当地百姓迁至山海关内,将此地划归兀良哈三卫游牧。”
“兀良哈以放牧为生,不事农耕。
我大明在此既无赋税可收,还须驻军宁王麾下以防其变。”
“再者,设立奴儿干都司本为借建州女真之力牵制北元残余。
然经陛下两次亲征,北元已遭重创,再难与我朝抗衡。”
“如今我朝首要之患,在于北方防线过长。
不仅耗费巨资,兵力分散更导致防务空虚。”
“边境稍有动静,驻军根本无力应对,必须朝廷调兵驰援。
如此反复,徒耗国力。”
“不如趁此次兀良哈叛乱之机,将北方防线收缩至山海关。”
“将关外百姓迁入关内,集中兵力固守要冲。”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一旦鞑靼部入侵,也必须先经过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兀良哈三卫便成为我大明天然的屏障。”
“而我们仅仅舍弃了两块没有百姓、没有税收、形同虚设的土地而已。”
方宾所献确实是一条妙策。
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至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基本统一中原。
随后朱元璋为继承元朝版图,派兵北上征伐,同时遣使赴青藏、东北等地招抚。
当时西北、东北不少部落宣布归顺明朝,接受朝廷册封。
青藏地区的政教首领也亲赴应天,表示臣服于明朝。
然而,朱元璋并未在这些边远地区驻军或派遣官员,使得明朝对这些地域的管辖处于名义上的羁縻状态。
就连大明最东北的女真三部也是如此,朱棣虽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的控制仍十分薄弱。
方宾建议朱棣放弃这些名存实亡的疆土,减少无谓的边境防务消耗,将兵力集中布防于长城一线。
从当前大明的局势来看,此举几乎不会带来任何损失。
如同围棋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
朝中大臣对方宾所献之策,无不惊叹。
“方尚书此计甚妙,这样一来,国库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不错不错,那两块地方对我大明而言,除了在地图上显得辽阔些,实际并无用处。”
“之前因边境线漫长,若要增强边防守备,必须全线加强。
若只加强一处,北元势力便会绕道而行,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