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桥之战那震天的厮杀声与公孙瓒中军帐内猜忌冰冷的目光,如同冰与火,在赵云心中反复交织。当刘隆在易水畔说出“将军之忠,当忠于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忠于这摇摇欲坠的大汉社稷”时,他心中那道忠于私主的壁垒,终于彻底崩塌。
“云,愿随明主,共图大业!”
赵云单膝跪地,声音沉静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这一拜,拜别了过去的迷茫与压抑,拜向了一个充满未知却信念昭彰的未来。
刘隆快步上前,双手扶起赵云,眼中难掩激动:“得子龙,如高祖得韩信!隆必不负将军今日之托!”
然而,此刻绝非庆祝之时。他们身处幽州腹地,四周皆是公孙瓒的势力范围,界桥新败,盘查必严。如何将赵云及其愿意追随的部属安全地带离这片险地,是当务之急。
“主公,”赵云起身后,立刻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沉稳,“云在军中,尚有数十名亲随袍泽,愿誓死相随。他们皆是常山子弟或久随于我的忠勇之士,可信可用。但此刻大军新败,各营戒严,贸然集结,必引怀疑。”
刘隆颔首,目光投向身旁一直静默不语的李平:“李主簿,依你之见,该如何行事?”
李平沉吟片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主公,赵将军。此刻公孙瓒新败,心思全在收拢溃兵、防备袁绍追击上,对内部细作防范虽严,但对小股人马脱离战场,反而可能疏于详查。我等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化整为零。请赵将军密令愿随者,不可声张,假借收拢溃兵、探查敌情、运送伤员等名义,三五一伙,分批脱离本阵,向西南方向的黑风峪预定地点集结。时间约定在两日之内。”
“第二步,混淆视听。我可派几名机灵护卫,伪装成袁军斥候,在附近制造小规模混乱,或散播袁绍偏师已穿插至后方的谣言,吸引公孙瓒哨探的注意力,为赵将军部下撤离创造空隙。”
“第三步,金蝉脱壳。我等主力,伪装成溃败的幽州杂兵,混杂在真正的溃兵队伍中,先向南,再折向西,绕开主要通道,昼伏夜出,前往黑风峪会合。如此,即便有追兵,也难辨真假。”
“好!此计大妙!”刘隆赞道,“子龙,你以为如何?”
赵云眼中露出钦佩之色:“李主簿思虑周详,云无异义。只是……云需回营一趟,安排妥当,并将主公信物交与心腹,令其依计行事。”
赵云拱手,身影一闪,便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其身手之矫健,令李平暗自惊叹。
接下来的两日,堪称度日如年。刘隆等人藏身于黑风峪一处隐秘的山洞中,焦急等待。峪外,不时有溃散的幽州兵马仓皇经过,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追兵厮杀声。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让众人心弦紧绷。
期间,果然有小股人马陆续抵达。都是些衣衫褴褛、面带疲惫却眼神坚定的汉子,见到刘隆,皆依约定暗号行礼,默默加入队伍。他们带来了前方的消息:公孙瓒已退往易京,袁绍军正在肃清战场,局势混乱不堪。
至第二日黄昏,赵云终于带着最后几名亲卫赶到。他甲胄上沾满血污,但目光锐利如初。“主公,幸不辱命。愿随者五十七人,已全部到位。途中遭遇小股袁军游骑,已被击退。”
看到赵云安然归来,刘隆心中大石落地。此刻,黑风峪中已聚集了六十余名精锐(含刘隆原部下),虽人数不多,却是一支凝聚了信念的火种。
“此地不宜久留。”刘隆下令,“即刻出发!”
一行人马,脱下显眼的幽州军服,换上早已准备好的百姓或商队服饰,在向导的带领下,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不敢走官道,专拣人迹罕至的小路、山径。赵云对河北地形颇为熟悉,常能指出隐秘捷径,避开关卡险隘。
山路崎岖,昼伏夜出,粮草补给艰难。但队伍士气却异常高昂。刘隆与赵云、李平同行同住,常于休息时纵论天下大势,赵云每每为刘隆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心中那份归属感愈发坚实。而那些常山子弟兵,见新任主公如此平易近人,与士卒同甘共苦,且胸怀大志,原本的些许不安也烟消云散,决心誓死追随。
这一日,行至一处险要隘口,忽见前方烟尘滚滚,一队约百人的骑兵封锁了去路,看旗号,竟是袁绍部下颜良的巡哨队!
“不好!是袁绍的人!” 向导脸色发白。
刘隆眉头紧锁,己方虽精锐,但人数劣势,且疲惫不堪,硬闯损失必大。
就在这时,赵云沉声道:“主公勿忧。此地处山谷,不利骑兵展开。云愿率二十骑,伴作溃兵,诱其深入。主公可率主力埋伏于两侧山林,待其过半,突然杀出,可破之!”
刘隆看向赵云,见他目光坚定,充满自信,当即决断:“好!就依子龙之计!
赵云挑选了二十名骑术精湛的常山旧部,脱下伪装,换上残破的幽州军衣甲,故意制造慌乱,向袁军哨队冲去。颜良部下见是溃败的幽州兵,不疑有他,立刻纵马追来。
赵云且战且退,将敌军引入狭窄谷地。待其队伍拉长,进入伏击圈时,刘隆一声令下,两侧山林箭如雨下,典韦率众怒吼杀出,赵云亦返身死战。袁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被斩杀数十人,余者溃散。
一场潜在的危机,在赵云的胆略和刘隆的果断指挥下化解。此战虽小,却让新加入的常山子弟亲眼见证了新主的魄力与赵将军的勇略,归属感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