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到赋税,赵导给出了改革前后的对比:“以前北魏征税全看打仗需求,要什么征什么,要多少收多少,再加上官吏层层盘剥,老百姓根本扛不住。冯太后推行定额租调制,把‘一夫一妇’定为基本纳税单位,负担一下就轻了。结果就是人口多了,国家收的税也多了,慢慢就有了国库充盈、百姓家里也有储备的好局面。”
宇辰听完,由衷称赞:“这改革改得真好!”
北魏改革:汉化争议与土地制度的深远影响
“在社会文化层面,改革的力度同样不小。”赵导继续说道,“冯太后及孝文帝明令禁止穿胡服,要求官员百姓改穿汉服;同时禁用鲜卑语,推广汉语。这套汉化政策,就是为了加速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这才是关键!”陶兄立刻接话,语气中满是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不仅能让不同族群取长补短,更直接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咱们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啊。”
话音刚落,刚走开没多久的吃瓜博主又转了回来,语气带着反驳:“民族融合可没那么简单,也有危险的时候。你看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还有清朝入关,哪次没有动荡?”
眼看两人要起争执,赵导赶紧打圆场,把话题拉回改革成效上:“先不说这个,咱们看看改革带来的实际变化。当时社会经济明显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还有商业都很活跃,老百姓生活改善了,社会矛盾也缓解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这直接加速了北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这时,啸风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改革这么难,为什么冯太后一个女人,还是汉族女人,能把这些事做成?”
赵导笑着摇摇头:“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得从当时的局势、人脉等多方面分析……”
“正好,我最近在看北魏的历史,不如我来讲讲,咱们一起探讨探讨。”陶兄主动接过话头。
“好啊!”宇辰第一个赞成,其他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陶兄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冯太后在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期,实际掌权差不多二十年,这期间推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其中,她和孝文帝主导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影响最深远。后来的西魏、北周都把这套制度当成准则,隋朝也继承了下来,到了唐代,更是以北魏的土地公有制为模板分配土地。也正是靠着这个基础,唐代国力越来越强,最终达到了西汉之后又一个封建王朝的巅峰!”
“吹得也太玄乎了吧?”吃瓜博主又插了一句,“那安史之乱怎么说?”
陶兄没急着反驳,只是平静地说:“你先别急,等我把这一段讲完。其实,在封建王朝里,想搞土地改革的不止冯太后。王莽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曾想在全国推行改革,改成公田制和均田制。但可惜,他们所处的时代,世家大族和地主豪强势力太庞大,土地所有权盘根错节,改革根本推不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么看来,冯太后和孝文帝能做成改革,确实是有特殊背景的。”宇辰若有所思地说。
陶兄把关键原因点透:“没错!到了北魏时期,中原经过多次战乱,很多土地都荒着没人种,偏偏又有大批逃荒的百姓没地可耕。这种特殊情况,反倒让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意外拥有了把土地改革彻底推下去的客观条件。”
“这话在理。”啸风听完,赞同地点了点头。
陶兄继续补充史料:“太和九年(485年),北魏的给事中李安世,专门向冯太后和孝文帝提建议,主张由官府牵头搞土地改革,把天下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这在《魏书·列传第四十一》里有明确记载。而且北魏朝廷还制定了特别详细的规章制度,就是为了确保改革能顺利推进。”
“厉害啊!这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土地改革吗?”啸风来了兴致,追着问,“那具体是怎么分的?”
“内容是……”陶兄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翻找原文,“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这文绉绉的,到底啥意思啊?”林宇挠着头,一脸困惑。
陶兄见状,立刻用大白话解释:“其实就是朝廷定了规矩:年满15岁的男子,能分到40亩露田,女子则分20亩;家里有奴婢的,奴婢也按这个标准分田。另外,每户有一头耕牛,还能多拿30亩田,但最多只能算4头牛的份额,再多官府就不给了。要是土地因为肥力不够,需要轮作休耕,官府还会根据轮作情况,把授田的亩数翻倍。不过这露田不是永久归个人,等受田人老得种不动地,或者去世了,官府就要把田收回去;家里的耕牛死了,因为牛多占的田,也要还给官府。”
“这政策好啊!”张文远听完,当即点头称赞。
“这政策定的合情合理!”啸风一边点头一边说。
大家也纷纷点头称赞。
“除了耕种粮食的露田,北魏朝廷对桑田也有专门的分配政策。”陶兄继续讲解,“在古代,种桑养蚕是关乎民生和经济的重要农业活动。土地改革初期,官府会在适合种桑的地区,给每人分20亩桑田,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至少种活50棵桑树、5棵枣树和3棵榆树。”
他特意停顿,解释桑田的特殊性:“桑树要种好几年才能成材,还得长期照料,不适合频繁收回重分。所以朝廷明确规定,桑田是‘永业田’,受田人去世后可以传给子孙,官府不会收回。”
“考虑得很周全。”赵导听完,点头认可。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