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个学说也不一定正确啊!”啸风立刻反驳,“前两天听华老和阴老讲过,非洲发现的‘露西’化石,虽然完整度有40%,被当成人类起源的里程碑,说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类,距今约318万年,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但古人类学家研究后推断,露西的脑容量只有黑猩猩那么大——现代猿的平均脑量才350毫升,现代人平均有1400毫升,差距这么大,要说我们都是从这样的祖先演化来的,总觉得还有疑问。”
吃瓜博主点点头,继续补充史料细节:“根据目前的研究,大约在7万到5万年前,有一支现代智人从非洲走出,沿着海岸线快速扩散到世界各地,包括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至于抵达中国的时间,这批现代智人大概在6万到5万年前来到东亚和中国境内。他们的优势很明显——有更发达的技术,比如更精细的石器、骨器,还可能拥有更复杂的语言和社会组织。中国南北方都发现过他们的遗址……”
“他来他的,我们本地古人类演化我们的呗!”林宇听完,忍不住打趣,“就跟今天咱们来博物馆似的,别人来了,难道咱们就不能来了?哪有这个道理。”
这话一出口,大家都笑了,可笑着笑着又觉得有道理——话虽然糙,但确实点出了“本地演化”和“外来移民”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
等大家笑声停了,吃瓜博主接着说:“目前学界对这段历史有几种理解。首先是‘本地老住户’:像许家窑人、北京猿人这些,是已经在东亚土地上生活了数十万年的古人类,他们一直在不断演化,但最终没能完全变成现代智人。”
“那为什么没能完成演化呢?是环境原因,还是其他因素?”晓萱立刻追问,眼里满是好奇。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学界还在研究,没能给出统一解释。”吃瓜博主摇摇头,又抛出新问题,“不过关键在于,当‘新来的移民’(非洲来的现代智人)遇到‘本地老住户’(东亚古老型人类)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
“哪两种呀?”连小虎都被勾起了兴趣,凑过来问道。
吃瓜博主耐心解释:“第一种是‘替代说’:认为现代智人完全取代了当地的古老型人类,比如许家窑人的后代,几乎没有发生杂交。这是早些年比较主流的观点。”
“还主流观点呢,我看这说法挺牵强的!”林宇立刻反驳,“这么大一片土地,那么多古人类,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被完全取代?说不通,没道理嘛。”
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显然都认同林宇的质疑。
“哈哈,确实不能全信书本上的说法!”啸风笑着补充,“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疑问才正常。”
吃瓜博主也不反驳,接着说第二种假说:“第二种是‘同化说’,也叫‘杂交说’:认为现代智人和当地的古老型人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血,吸收了一小部分他们的基因,但主体基因还是来自非洲的现代智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古dNA证据支持这个观点,比如对田园洞人的基因测序就发现,现代东亚人体内确实含有少量——大概1%到4%——丹尼索瓦人等古人类的基因,这说明当年肯定有过基因交流。”
“这一种解释还差不多,更符合实际情况!”陶兄听完,忍不住点头,“有交流、有融合,才更像人类演化的样子,总比‘一刀切’的替代说靠谱。”
吃瓜博主点点头:“其实‘非洲起源说’确实也有反对声音,比如‘多地区起源说’就认为,不同地区的古人类可能在当地独立演化,同时又有少量基因交流,不一定都源自非洲。这两种学说争论了很多年,目前‘非洲起源说’证据多一些,但还没完全推翻其他观点,古人类学就是这样,随着新化石和新技术的发现,结论可能会不断调整,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梦瑶低头看着手机,继续往下念年表:“6.8万年前,中国最早的现代智人——广西柳江人出现了。6万到4万年前,现代智人抵达了大洋洲。5.8万到2.8万年前,全球气温开始反弹,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人也生活在这个时期。”
她顿了顿,接着念:“4.5万年前,现代智人到了欧洲,形成了克罗马农人。4万到2万年前,是北京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3.6万年前,羌塘古湖的湖水漫过那曲分水岭,注入印度洋,形成了怒江,也就是萨尔温江;同时现代智人抵达日本,形成了阿依努人。”
“还有3.5万到2.5万年前,发生了拉尚磁极倒转事件,以及假轮虫海侵,也叫献县海侵或泗阳﹣隔湖海侵;这个阶段还发明了标枪,格拉维特人进入欧洲,欧洲人开始驯化家犬,鬣狗也在欧洲灭绝了。”
“哦,原来是按这个时间线发展的。”陶兄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语气里没太多波澜。
“梳理下来确实很有收获,能把不同事件串起来了。”吃瓜博主也附和道。
只是这话没激起太多回应——大家或许是听了一连串的年代和事件,有些疲惫,又或许是这段内容里没有之前“古人类迁徙”“神话与地质”那样抓人的话题,都只是随意应了两声,眼神渐渐从梦瑶的手机上移开,有的开始打量旁边展柜里的文物,有的小声和身边人聊起了别的。
梦瑶继续念着年表:“2.8万到1.5万年前,处于次盛冰期,欧洲和北美形成了联合冰盖;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不少大陆架变成了陆地——渤海彻底成了沙漠化的陆地,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大片海域也都露出了地面,黄河当时是在济州岛西北到冲绳海槽一带入海的。”
“哇,黄海、东海、南海居然都变成过陆地?”宇辰忍不住叫出声,满脸的难以置信。
“这就是真正的‘沧海桑田’啊,地质变迁太惊人了。”啸风感慨道,眼神里满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梦瑶点点头,接着往下说:“这个时期也进入了中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弓箭和鱼钩;生活在北方的鄂尔多斯人和山顶洞人,开始南迁进入黄河流域和沿海平原。”
“咦,他们为什么要南迁呀?好好的北方不待了吗?”晓萱皱着眉提问,不太理解古人类的迁徙选择。
“主要是因为冰川。”梦瑶立刻解答,“次盛冰期的时候,北方特别寒冷,植被减少,猎物也变少了,没法生存,所以他们只能往气候更温和的南方迁。”
“而且在末次盛冰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发明浪潮,或者说第一次‘军备竞赛’也开始了。”梦瑶话锋一转,故意卖了个关子,“最终的‘竞赛奖杯’获得者不是之前提到的标枪,因为很快就出现了一种终极发明。”
“不是标枪?那是什么武器这么厉害?”林宇好奇地追问,连手里的水杯都放了下来。
“是弓箭!”张导率先抢答,语气很肯定。
“对,就是弓箭。”梦瑶笑着点头,“它的射程比标枪远得多,杀伤力也更大——直到19世纪,滑膛枪和火炮都已经普及了,弓箭还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被广泛使用呢。”
“弓箭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发明之一。”赵导补充道,语气里满是赞叹,“尤其是想到它最早出现在约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更让人忍不住佩服发明者的精巧智慧。恩格斯都曾评价过:‘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正是:许家窑址存遗韵,击燧石星火迸,薪传远古;远古智人启文明,掷飞球野兽惊,智启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