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盯着银幕上逐渐沉寂的世界,都沉默了片刻——原本威风凛凛的恐龙,在天灾面前居然这么脆弱,想到这里,再看展柜里的化石,心里多了几分复杂的感慨。
“真的难以想象,当时的地球是怎样的末世景象——到处是火,恐龙四处逃窜,曾经热闹的世界一下子就冷下来了。”晓萱盯着银幕上灰暗的画面,语气里满是感慨。
“不过即使是这么可怕的灾难,还是有很多小动物活了下来,比如说老鼠的祖先。”
王静突然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之前看纪录片说,它们体型小,能躲在地下或者岩缝里,还能吃植物种子、昆虫这些,比恐龙更容易找到食物,所以就撑过来了。”
“对,一个旧动物王朝的落幕,往往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张导也跟着补充,“在恐龙统治地球的那1.7亿年里,好多小动物都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壮大——毕竟恐龙体型大、数量多,抢占了大部分生存资源。”
“张导说得很对。”赵导点点头,进一步解释,“恐龙的灭绝,相当于把地球上的‘主导生态位’给清空了。原本只能躲躲藏藏的哺乳动物,包括老鼠的祖先,一下子有了前所未有的演化机会和生存空间——没有了恐龙的威胁,它们能更安全地繁衍,还能慢慢分化出不同的种类,有的往树上爬,有的往草原跑,最后才演化出咱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这不是恐龙‘主动’给哺乳动物让位置,而是小行星撞击这种灾难性事件带来的意外结果。要是没有那次灭绝,哺乳动物可能还得在恐龙的‘压制’下,再生存不知道多少年呢。”
“原来我们人类能出现,还得感谢恐龙灭绝啊!”晓萱恍然大悟,之前只觉得恐龙灭绝很可惜,现在才知道背后还藏着这样的“生命接力”。
小虎和小雨虽然没完全听懂“生态位”“演化”这些词,但也隐约明白:恐龙没了,其他小动物才慢慢变多,最后才有了现在的人类,忍不住睁大眼睛,觉得特别神奇。
“代地沧桑?妈妈,代地是哪里呀?”小雨看着展厅门口的牌子,拉了拉李梅的衣角,小脸上满是疑惑。
“代地就是咱们现在所在的大同呀!”李梅蹲下身,摸了摸女儿的头,耐心解释。
“不对呀,大同以前不是叫平城吗?我之前听赵叔叔说,北魏的时候这里叫平城!”小虎立刻反驳,记性比谁都好。
赵芳笑着补充:“平城是大同后来的名字,再往前推,更早的时候它就叫代啦。”
“没错,这一整个展厅,讲的就是‘代地’从古到今的变迁,所以叫‘代地沧桑’。”赵导走到展厅中央,指着墙上的地理复原图,“百万年前,恒岳山慢慢崛起,原本广阔的大同湖因为地质变化逐渐干涸,曾经的湖泊变成了平坦的土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沧海变桑田’。环境变好了,万物才有了生机,人类文明也慢慢在这里萌芽、发展。”
“这段历史我们刚好听过!”梦瑶眼睛一亮,立刻接话,“前两天去火山群的时候,华老和阴老专门给我们讲过大同湖的变迁,还有恒岳山的形成,没想到在博物馆里又看到了,一下子就对上了!”
“是啊,大同的历史文化从来不是零散的,而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从远古的地理变化,到后来的人类活动,一环扣一环。”宇辰也跟着感叹,之前觉得碎片化的知识,现在终于串联了起来。
赵导继续讲解:“到了10万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灰早就冷却,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许家窑人’,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点燃文明的圣火,还会制作石球、用绳索系住石球捕猎,在大同湖周边捕鱼、打猎,繁衍生息。岁月一天天过去,他们的后代走遍了这片被群山环绕的福地,在桑干河两岸慢慢进化,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生活痕迹。”
“这一段历史我之前还没弄明白,正好趁今天好好了解一下,把时间线理清楚。”啸风一边听,一边点头,觉得收获满满。
啸风这时走到一块展板前,指着上面的文字念了出来:“‘斯土斯民,初见文献于春秋,被称为“代”。此时,“戎狄”之代国已与晋国赵氏联姻,故其历史应当更为久远。’原来‘代’这个名字,在春秋时期的文献里就有记载了,比平城的历史还早不少。”
林宇也凑过去,看着展板念道:“‘自兹而后,赵襄子越夏屋灭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代郡,秦朝沿为36郡之一。汉高刘邦平城伐叛而有白登之围,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也。’这么一看,大同从古代的代地,到后来的平城,再到现在的名字,每一步都有历史记载,太有意思了!”念完还忍不住点头,对这段历史多了几分敬畏。
“那大同在历史上到底有过多少个称谓呀?感觉每个朝代都不一样,听着都快记混了。”晓萱揉了揉太阳穴,笑着问道。
赵导顺着她的问题,慢慢梳理:“最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被称为‘代’;到了战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在这里设置了‘代郡’;秦朝统一后,也沿用了‘代郡’这个旧称;等到了汉代,这里就开始叫‘平城’了——很多人以为平城是北魏才有的名字,其实汉代就已经这么叫了。”
“汉代就叫平城了吗?我一直以为平城是北魏的都城才有的名字呢!”梦瑶惊讶地睁大眼睛,赶紧追问。
“没错,汉代的平城就是后来北魏都城的基础。”赵导笑着点头,“待会儿咱们去文物展区,能看到汉时的瓦当,上面就刻着‘平城’两个字,算是实物证据了,一看就能明白。”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林宇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历史称谓的传承还挺有意思。
赵导继续往下讲:“关键的转折点在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把都城迁到了平城,这一下就让平城从一个普通城池,变成了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平城时期也是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人口达百万之多,像咱们熟知的云冈石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凿的,留下了太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魏平城的人口真的能有100万吗?感觉在古代很难有这么大的城市规模。”梦瑶有些不相信。
“在北魏平城的鼎盛时期,人口确实达到了100多万人,它也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赵导肯定地说,“能有这么多人口,一方面是因为平城是北魏的政治中心,吸引力强;另一方面,离不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是关键原因。”
“没错,北魏政权确实做过多次人口迁徙。”陶兄补充道,“他们把征服地区的百姓,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迁到平城及其周边,这样一来,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平城的发展。”
“那为什么非要把人口迁到平城呀?”小雨歪着脑袋问,不太明白这么做的目的。
赵芳笑着解释:“人口多了意义可大了!首先能让经济更繁荣——庞大的人口基数,能支持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发展,比如更多人种地能多产粮食,更多人做手工能造更多东西,城市自然就富起来了。”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