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瑶也跟着附和:“对啊对啊,要是真有魏碑展,咱们就进去看看,我也想见识见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字,能让宇辰这么惦记!”
宇辰笑着点头,原本只盼着逛博物馆的心情,又多了几分对美术馆书法展的期待。
于是三人走向大同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不但是展示大同历史的重要窗口,更是妥妥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含金量十足。
单说大同博物馆,它的造型堪称“暗藏玄机”:整体是由两个弧形旋转而成的螺旋结构,要是从剖面看,那轮廓居然特别像大同的“同”字,把地名巧妙地融进了建筑里,细节感拉满。
更值得说道的是它的设计理念——完全把大同的历史文化“装”进了建筑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设计师大胆吸收了本地三大文化元素:一是大同火山群的自然地貌感,让建筑带着几分粗犷的张力;二是龙壁文化的灵动,藏着传统纹样的气韵;三是云冈石窟空间演化的厚重,透着历史的沉淀感。
最终呈现出的外观,是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远远看去,既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充满力量感;又暗含“胡汉交融”的寓意,呼应着大同作为古代多民族交融之地的历史底色。
梦瑶、宇辰和啸风三人站在大同博物馆门口,掏出手机扫过提前预约好的免费电子票二维码,闸机“嘀”地一声打开,刚一踏入大厅,三人的目光就被眼前的景象牢牢吸引。
“嗬!这大厅也太恢宏大气了!”宇辰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仰着头打量——高高的穹顶从一层贯穿到二层,挑高足有十几米。
阳光透过南面的玻璃窗洒下来,给整个空间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显得既开阔又庄重。
梦瑶也看得眼睛发亮,轻轻感叹:“这哪儿是‘大气’,简直是‘震撼之美’!光是站在这儿,就觉得心里的浮躁都被压下去了,满是对历史的敬畏感。”
啸风笑着点头,指着正面弧形的墙壁给两人介绍:“你们看这墙壁,上面绘着的是《北魏贵胄出行图》壁画,这可是目前室内单体壁画里面积最大的一幅。它是以咱们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里出土的‘出行图’为蓝本创作的,把北魏贵族出门时的盛大场面完整还原了出来。”
梦瑶和宇辰顺着他指的方向仔细看,果然见壁画上人物众多、排布有序,武士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侍从们或举着旌旗、或捧着器物,队伍浩浩荡荡,透着一股北魏时期的雄浑气势。
“你们看那些骑马的武士、随行的侍从、还有队伍里的车马,每一个细节都画得特别精致,连人物的衣袂褶皱、马匹的鬃毛都清晰可见。”啸风介绍着。
“那壁画中间,王公贵族坐的那辆车看着好特别啊,造型跟常见的马车不一样。”梦瑶指着壁画中央的一辆车问道。
“那是‘牛拉鳖甲车’,是北魏时期贵族专用的出行车辆。”啸风说着,又指向大厅正中央,“你们再看这儿——摆在大厅中间的这个雕塑,就是完全按照壁画里的北魏牛拉鳖甲车为原型复刻的,连车身的模样、车轮的样式都跟壁画里一模一样。”
两人这才细细看去,只见一尊铸铁雕塑立在大厅中央:车身高大,车顶呈椭圆形,像一只伏着的鳖甲,车身朴实厚重而雄浑大气,车前一头健壮的铁牛昂首挺立,姿态栩栩如生。
宇辰忍不住走上前,伸手轻轻摸了摸比人还高大的的车轮,感慨道:“大气!像一顶可移动的帐篷,原来北魏贵族坐的车是这样的,难怪叫‘鳖甲车’,这车顶的造型还真像鳖甲!能把壁画里的东西做成实物雕塑,一下子就有代入感了,仿佛能看到当时贵族出行的热闹场面。”
就在三人围着牛拉鳖甲车雕塑感叹时,一位中年男导游领着一队游客走了过来,笑着为大家介绍:“各位眼前这件铁铸雕塑,是‘牛拉鳖甲车’艺术品,它是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昌教授,仿照北魏出土的实物器物按比例放大浇筑而成的,而雕塑的原型,就陈列在咱们博物馆2楼的北魏展厅,我们一会儿就可以去楼上看到真品。”
“太好了!”游客们高兴地说。
梦瑶忍不住悄悄打量起这位导游:
他是中等身材,不高不矮,站在人群里既不扎眼,却又让人觉得很稳重;身上穿一件干净得没有半点褶皱的天蓝色立领上衣,领口的扣子规规矩矩系到最上面一颗,显得利落又精神;
脸庞是讨喜的圆脸,留着短短的黑发,发丝修剪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凌乱,看着就特别亲切;说话的时候,他眉眼间总带着浅浅的笑意,面目和善得像邻居家的大叔,没有一点距离感;
更让人觉得舒服的是他的声音——温和又带着几分低沉的磁性,不高不低的语调,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到耳朵里,没有刻意的大声宣讲,却能让人不自觉地静下心来,连旁边的嘈杂声都仿佛被隔绝了,只想认真听他把关于文物的故事讲下去。
“哦,原来是名家设计的雕塑,还能去楼上看原型,太有意思了!”队伍里一位年轻女子忍不住感慨。
导游笑着点头,继续讲解:“在北魏时期,牛车可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是贵族出行的‘标配’。大家看这车顶,造型是半圆弧形,因为特别像鳖甲的形状,所以才叫‘牛拉鳖甲车’,是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原来北魏的贵族不坐马车,反而坐牛车啊?”队伍里一位年轻男子皱着眉疑惑,“我在影视剧里看的,不管是哪个朝代,贵族不都坐马拉车吗?”
“这个问题好多游客都问过!”导游笑着解答,“其实最早在汉代,牛车是‘低配’——那时候只有买不起马车的末流小官,才会坐牛车出门。但后来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战马多用于战场,马的数量越来越少,反倒是用来耕地的牛多了起来。到了两晋时期,牛车慢慢从‘平民代步’变成了贵族的出行工具,越往后越盛行。”
“哦!原来是因为马少了,牛才‘上位’的,这下明白了!”游客们纷纷点头,恍然大悟。
“而且啊,北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一用牛车就觉得‘这东西太好了’!”导游话锋一转,语气带着点风趣,“牛有两大优点:第一,拉车稳,走再颠簸的路都不容易晃;第二,力气大,能拉更重的东西,所以车体就能做得特别豪华。那时候贵族们都‘趋之若鹜’,谁能坐更华丽的牛车,谁就有面子——放到现在,大概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劳斯莱斯,是身份的象征!”
“哈哈哈……”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被逗笑了,原本对“牛车”的疑惑,也在笑声里彻底解开。
导游等大家笑完,又补充道:“其实在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里,还出土了很多牛车陶俑,都能证明当时牛车的盛行。而且咱们眼前这座雕塑还原得特别细致——大家看,这车开有前门、后门,左右两边还有侧窗,窗帘是外掀式的,窗帘和挡风的材料,北魏当时是羊毛毡做的。这种羊毛毡原本是搭建毡帐用的,用来做车的遮挡,既能防风保暖,又能遮阳防晒,特别实用,这都是北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啊!”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