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局谁赢了?”老孙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开口问道,眼神里满是对结果的关注。
“平了。”老陶语气平静,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老孙一听,顿时就不服气了,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提高音量问道,对这个判定显然不太满意。
“说了很多,你们说的大家都听不明白。谁也没说明白,当然就是平了。”老陶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神色坦然。
“就是不想得罪人,你这个裁判就是在和稀泥。”老孙嘟囔着,脸上带着一丝不满。
“那就判你们输。”陶兄佯装严肃,故意逗他。
“别,还是平了吧。”老孙一听,立刻服软,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大家看着这一幕,都哈哈哈地笑了起来,现场气氛轻松又愉快。
老孙接着又兴致勃勃地讲起来:“这之后,孔子三个月闭门不出。再见老子时,他开口道:‘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蜕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没有能和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又怎么能教化别人呢!’”
“老子听了后,很欣慰地点头,并说了5个字:‘可,丘得之矣。’言外之意:孔子已经得道了。”
老孙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仿佛自己就在那历史的现场,见证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
“孔子的谦虚问道终于得道。”老钱脸上挂着由衷的笑容,感慨地说道,语气里满是对孔子求知若渴、终有所成的钦佩。
“儒家强调礼制与人伦秩序,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李神色认真地分析道,“尽管两者最终分道扬镳,走向了不同的思想路径,但孔子见老子的行为本身,可能体现了他对多元思想的开放态度。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种包容与探索精神尤为可贵。”
“平了好。”陶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温和地说道,那笑容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感染力,让人心里都暖烘烘的。
众人纷纷附和,异口同声地说平了好,现场一片和乐融融的景象,大家都沉浸在这场思想盛宴带来的愉悦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随后便笑着陆续走出尊经阁。
“陶兄,高明啊!”啸风满脸钦佩,快步凑到陶兄身边,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道,眼神里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我这都是从张院长那里学来的。”陶兄谦逊地摆摆手,脸上依旧挂着和蔼的笑容,丝毫没有居功自傲的样子。
看着大家都已走出尊经阁,陶兄和啸风也加快脚步,追了出去。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这场充满智慧与思辨的交流画上了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句号,而他们的身影,也渐渐融入那片灿烂的日光之中,让人不禁遐想,他们又将在这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开启怎样新的思想旅程 。
啸风和陶兄一行人来到乡贤祠。
啸风、陶兄及四老仙一行人步伐悠然,朝乡贤祠走去。一路上,大家还沉浸在之前关于儒道思想激烈辩论的余韵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气氛热烈而融洽。
这座乡贤祠和名宦祠结构相同,庄严肃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岁月里那些贤能之士的辉煌故事。
乡贤祠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之中,青砖黛瓦,没有飞檐翘角,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肃穆典雅。
众人怀着敬畏的心情缓缓走近,目光立刻被门柱上那副醒目的抱联所吸引。
上联“方山御河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字迹苍劲有力,宛如蛟龙腾空,笔锋间透着一股雄浑之气。
方山巍峨,御河蜿蜒,仿佛这山水间的灵秀之气都凝聚在了这寥寥数语之中,预示着这片土地必定会孕育出聪慧贤明的杰出人物。
下联“王侯将相皆无种吾乡邑自多贤能”,字体飘逸洒脱,似行云流水,却又不失刚劲风骨。
此句豪情满怀,传达出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壮志豪情,彰显着这乡邑中人才辈出,即使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崭露头角。
众人得知这抱联乃是耿彦波题联,且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而成时,不禁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耿先生这手笔,当真是妙极了!将王右军的字巧妙集于一联,既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又与这乡贤祠的主题相得益彰,实在是难得的佳作。”老赵率先开口,眼神中满是钦佩之色,不住地点头称赞。
“是啊,王羲之的书法,那可是千古一绝,如今能在这乡贤祠看到集他字而成的抱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老钱也附和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目光紧紧地盯着对联,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铭记于心。
“这对联不仅书法精妙,其所表达的内涵更是深刻。咱们这乡邑能有如此多的贤能之士,正应了这‘王侯将相皆无种’的说法,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啊。”老孙感慨地说道,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回忆着乡邑中那些贤人的光辉事迹。
“说得对,咱们今日有幸得见此联,更要以这些乡贤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为这一方土地增光添彩。”老李神情庄重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啸风和陶兄在一旁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随后,众人迈着庄重的步伐走进乡贤祠。祠内,弥漫着一股古朴而厚重的气息。
墙壁上挂满了乡贤们的木板画像和生平事迹介绍。
大家缓缓前行,仔细观看着这些对各位乡贤的详细介绍。
古弼北魏平城(大同)人,自小就显露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他性格忠厚严谨,小小年纪便懂得沉稳处事,对待周遭的一切都秉持着认真的态度。
在同龄人还在嬉笑玩闹时,他已沉浸在书卷之中,对各类经典古籍爱不释手,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兵法谋略,他都读得津津有味,时常在读书时陷入沉思,琢磨其中的深意。
正是:仁心济世,孔子问礼求宏略;道念通玄,老子开言授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