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哲东侧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
闵损以孝闻名,其“芦衣顺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孝道的典范。
冉雍为人敦厚,有德行,孔子曾称赞他有“南面之才”,认为他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子贡,口才出众,善于言辞,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还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为孔子及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仲由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勇敢,一生追随孔子,他对孔子忠心耿耿,以其刚直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在儒家弟子中独树一帜。
卜商,即子夏,擅长文学,他对《诗经》《尚书》等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在孔子去世后,他在西河讲学,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若,在孔子去世后,因其言行气质与孔子颇为相似,曾一度被弟子们视为孔子的化身,他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尤其重视道,对儒家学说的传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侧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
冉耕为人正派,德行高尚,却不幸身患恶疾,孔子对他的遭遇深感惋惜。
宰予思维敏捷,敢于质疑,虽然他曾因“昼寝”被孔子批评,但他在学术上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冉求,多才多艺,擅长政事,他在鲁国担任官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他重视礼乐教化,以礼乐治理武城,使得当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儒家“礼治”的思想理念。
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
颛孙师,字子张,为人豁达,志向远大,他对儒家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礼制框架的束缚,于《论语·子张》中提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主张。
子张的这一主张,成为了后世“侠义精神”的思想源头。侠义精神中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果敢,那种重义轻利、一诺千金的豪爽,都能在子张“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思想中找到根源。
朱熹,虽然生活在南宋时期,距离孔子时代较为久远,但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其思想体系对后世的学术发展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称朱子,他以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主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被尊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先哲们,无论是四配还是十二哲,他们不但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更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自己的智慧、品德和行动,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之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
大成殿内东边那一组组编钟与编磬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皆由铜质精心打造而成,在殿内柔和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古朴而庄重的光泽。
编钟,宛如一组神秘的音乐宝藏,由众多形态各异的钟体组合而成。这些钟体形状近似圆筒,钟口则呈现出优美的椭圆形。
大小不一、规格各异的编钟,在尺寸与重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每一个钟体都仿佛是一位独特的音乐使者,等待着被唤醒。
它们是由青铜铸成,青铜那良好的声学性能和耐久性,使其成为制作打击乐器的绝佳材料。
然而,编钟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模具制作开始,便需要工匠们精心设计,力求精确;
接着是青铜熔炼,将各种金属按照特定比例融合,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
而后的铸造环节,更是要确保钟体的形状完美无瑕;
最后到了调音环节,这可是决定编钟音质的关键一步,经验丰富的工匠们需要通过打磨钟体的内壁等精细操作,一点点地精确调整音高,让每个钟体都能发出精准而美妙的声音。
当演奏时,演奏者手持特制的钟槌,以熟练的技巧敲击钟体,他们必须精准地掌握力度、角度和节奏,才能让编钟发出浑厚、圆润的音色,那宏大的音量在殿内回荡,不同的钟体又能发出高低各异的音调,构成了宽广的音域,仿佛能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故事。
再看编磬,它们的形状多样,呈扁平的曲尺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多边形,较大的编磬多为钝角矩形。这编磬由多片磬片组成,依照大小有序排列,宛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磬的材质早期大多为石制,像石灰石、青石、玉石等,这也正是“磬”字从“石”的由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铜磬、铁磬等金属材质的磬也逐渐出现。
编磬的制作过程,虽然相对编钟来说简单一些,但对石材的选择和加工工艺要求却极高。必须保证磬体的形状和厚度均匀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音高和良好的音质。
演奏编磬时,只需用木槌或其他硬质器具轻轻敲击磬体的不同部位,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那悠长的余音仿佛能穿透时空,带着一种空灵、悠远的韵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编钟和编磬在古代,主要用于宫廷演奏、大型祭祀活动以及贵族宴饮等庄重的场合。它们不仅仅是乐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这些场合中,其演奏规模的大小和曲目的选择,往往与仪式的隆重程度紧密相关。
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宗教仪式中,磬那清脆的声音被人们视为可以沟通神灵的媒介,仿佛能将人们的祈愿传递到遥远的天际,带着一份神秘而神圣的力量。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