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1913年平绥铁路成功通车至大同,这无疑是一则重磅的利好消息,如同为大同煤炭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它为大同煤的外销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改善了大同煤炭长期以来受制于运输难题的困境,为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大同那些一直采用土法开采的小煤窑,仿佛在黑暗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纷纷踏入了发展的春天,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回溯往昔,大同的小煤窑生产模式较为刻板和固定。受季节因素以及市场需求等多种条件的限制,通常选择在秋冬时节开展生产活动,而一到春夏,便会无奈停产。
而且,绝大多数小煤窑一天仅安排一班进行生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然而,平绥铁路的通车,如同一场变革的春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随着运输便利性的大幅提升以及行业发展新契机的出现,诸多小煤窑积极求变,打破了延续多年的传统模式。
部分小煤窑毅然转变为四季生产,充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产量;
还有一些原本一天仅一班生产的小窑,为了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果断调整为日夜轮班生产,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煤炭产量也随之显着增加。
时光流转至1920年前后,大同煤田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画卷。
整个煤田上,正在热火朝天生产的小煤窑数量繁多,据统计不少于1000个。这些小煤窑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积少成多,年产量约达5万吨,成为了大同煤炭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这繁荣的背后,是众多辛勤劳作的工人。参与煤炭生产的工人总数在高峰期时,不少于5万人。
这些工人大多属于半工半农的状态,他们巧妙地平衡着农事与工作。
农闲时节,他们来到煤矿工作,凭借自己的劳动增加家庭收入;而当农忙时节来临,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回归农田,全身心投入到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中,在土地与煤窑之间书写着自己的生活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冈矿区,大同分公司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开采方式,尝试以钻机开展钻探工作,为后续的煤炭开采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依据《保晋公司报告书》详细记载:“1922年(民国十一年)3月8日,在云冈矿厂吴官屯区域内正式启动试探作业。直至5月11日,当钻至地下258尺8寸深处时,成功发现了厚度为18尺7寸的第一煤层,这一发现犹如在黑暗中寻得了一盏明灯,为后续开采带来了希望;
“紧接着,5月16日,在深度达352尺7寸处,又惊喜地探测到9尺厚的第二煤层,进一步丰富了该区域的煤炭资源信息;
“5月26日,于493尺6寸深度下,再次见到5尺厚的第三煤层,一次次的发现,不断拓展着人们对云冈矿区煤炭储量的认知,也为保晋公司在该区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钻探作业累计深度达500尺零4寸后,工程宣告完成,此钻孔被命名为云冈矿区第一号钻孔。”这一成果本应是云冈矿区煤炭开采的重要开端,然而,现实却给这份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云冈矿区已顺利完成钻探,无奈受资金严重匮乏的制约,保晋矿务分公司无力开展后续的开采工作,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丰富的煤炭资源深埋地下,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实在令人惋惜。
在采煤方法上,大同保晋矿务分公司在忻州窑竖井采煤时,采用了长壁变形进采法。
这种采煤方法下的坑道设计颇为复杂,涵盖了行道、支道、纬道、风道、风眼等多种类型。
其中,行道上宽9尺,下宽11尺,高度与煤层等同,顺着煤层走向进行挖掘,它就像煤矿的“主干道”,为煤炭的运输和人员的通行提供了主要通道;支道宽6尺,高6尺5寸,在整个采煤系统中起到辅助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1924年,阎锡山在大同开办了“军人煤厂”。
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该煤矿的开办资金主要源自军队出资,这使得“军人”成为了煤厂的一个重要标识;
其二,如此命名也是为了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凭借军队的特殊背景行事更为便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开办煤矿需要巨额的投资,而阎锡山却不愿动用自己的私人钱财。
于是,他便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军队头上。他打着“兴办地方实业”的堂皇幌子,要求全体官兵每人出资一元。
可那些士兵们薪饷本就微薄,生活并不宽裕,从他们身上凑齐这一万多元,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这笔钱只能由军队变相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让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又多了一份沉重的负担。
1927年,正值北伐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国内局势风云变幻。
然而,在上海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惨案,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得原本充满希望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蒋介石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自身的统治,极力拉拢各方军阀。他特意委派阎锡山的老师赵戴文携带一百万元巨款前去拉拢阎锡山,试图将阎锡山纳入自己的阵营,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1929年5月,军人煤矿正式更名为晋北矿务局,梁上椿出任局长。至此,这家煤矿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随后,省方慷慨拨款一百万元,作为晋北矿务局的限定资本。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晋北矿务局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资金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为其后续各项业务的拓展与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晋北矿务局敏锐地意识到煤炭运输条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毅然决定着手修筑铁路,以打破运输瓶颈。
他们精心规划并全力投入建设连接口泉站至永定庄、煤峪口两矿厂之间的铁路。
在建设者们的日夜奋战下,工程进展顺利。永泉路(永定庄到口泉车站)于1930年4月顺利通车,伴随着火车的鸣笛声,这条铁路线宛如一条纽带,将永定庄矿厂与外界紧密相连。
而煤泉路(煤峪口至口泉车站)也不甘落后,在同年8月成功实现通车。
这两条铁路的建成,如同为晋北矿务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极大地改善了煤炭运输状况,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让煤炭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运往各地。
从煤炭销售市场的格局来看,当时的西北地域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能够大量消耗煤炭的产业,这使得其难以成为大同煤炭的主要销售市场。
正是:忆往昔,列强掠夺,矿脉泣血,矿工蒙垢辛酸史;看今日,自主图强,黑金焕光,煤都扬眉奋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