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移步至西厢房,这里介绍的是灵丘的美景名胜。其中,有着“晋北桃源”“塞上江南”美誉的花塔村,因村后的山势形似高塔,且漫山遍野桃花盛开而得名。
花塔村,宛如一位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羞涩少女,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外界的喧嚣纷扰隔绝在外。
一条潺潺的溪流从中蜿蜒穿行,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更增添了几分宁静幽雅的气息。
若要抵达这处人间仙境,需穿越一条长达827米的漫长而曲折的隧道。当穿过隧道,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便会映入眼帘:
一片广袤的平原上,绿茵茵的草地如毯般铺展,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错落有致的屋舍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诗意画卷。
远处,山峦层叠,云雾缭绕,仿佛仙境般仙气缥缈;近处,清澈见底的小溪沿着村落缓缓流淌,滋养着世间万物。
溪边果树繁茂,枝头果实累累,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五彩斑斓的鲜花肆意怒放,将整个村落装点得绚丽多姿。
这样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梦寐以求的桃花源世界,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最纯粹的美好。
而花塔村的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他们始终秉持着古老的传统耕种方式,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每日清晨,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声,悠悠然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每当夜幕降临,闪烁的点点星光,静静为归人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踏入花塔村,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渗透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农作物在田野里茁壮成长,与穿梭其间的动物相互依存;而生活于此的人们,也与自然和谐共处,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嘈杂。取而代之的,是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及简单质朴的浓浓人情味儿。
花塔村的主要景点,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烽火台、见证岁月变迁的古河道,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菩萨庙等,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灵丘,这片土地人杰地灵。战国时期,赵国的杰出君主赵武灵王,便诞生于此。他出生于公元前340年,于公元前295年与世长辞。
在赵武灵王统治赵国期间,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实施了一系列大胆创新的政策,带领赵国实现了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性转变,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赵武灵王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举措,当属推行“胡服骑射”。这一举措可谓石破天惊,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步兵作战模式,成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极大地提升了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胡服”的推广,不仅是服饰上的变革,更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赵武灵王还极具战略眼光。他在北方边境地区修筑了坚固的长城防御工事,以此巩固边防的稳定;将内地人口迁移至北部边疆居住和生产,有效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实力;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设置郡县管理制度,大大加强了对领土的控制力度。这些决策,不仅确保了赵国的长治久安,更为后世的边疆治理开创了全新的模式。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赵武灵王最终被围困在沙丘宫,长达三个多月,最终命丧于此。
到了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人们在这里筑城设县,因赵武灵王的墓冢,故而命名为“灵丘”,以此来纪念这位一代明君。
御射台·笔架山景区,坐落在灵丘县这片风景如画之地,与气势磅礴、蜿蜒曲折的唐河大峡谷毗邻而居。
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组合成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美妙画卷。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此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据史料详实记载,在一次巡视河北平原后,文成帝踏上返回京城的路途,途径灵丘时,便来到了御射台。此地与笔架山遥遥相望,三座山峰犹如石柱般挺拔屹立,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奇异的景致。
传说,当时文成帝目睹这般雄伟壮丽的景色,心中豪情万丈,当即下令群臣朝着山峰射箭,以展示各自的武艺。
由此,衍生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相传,当时众人距山峰约几百米之遥,文成帝亲自挽起强弓,搭箭而射,箭无虚发,精准命中目标,引得在场众人齐声赞叹。随后,为纪念此次壮举,文成帝决定在御射台上立下一座纪念碑——《皇帝南巡之颂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南巡碑’。”
“‘南巡碑’可是一件珍贵无比的文物,它不仅见证了历史长河中的风云变幻,更是研究北魏时期社会风貌、文化艺术以及信仰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料。这块碑我可熟悉啦。”宇辰兴致勃勃地说道。
“那还有别的说法吗?”梦瑶故意逗他。
“《南巡碑》的字体刚劲有力,笔画间尽显风骨,布局严谨有序,整体结构和谐统一,充分显示出书法家极高的艺术造诣,极具观赏价值。”宇辰侃侃而谈。
“还不错嘛,装作很懂书法的样子,居然还说得有模有样。”梦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调侃道,“看把你兴奋得。”
“那当然了,作为一名书法痴迷者,”宇辰激动地说,“能知晓一块这样的真迹存在,那种心情,简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你肯定能理解吧!”
“我才不懂呢!”梦瑶笑着回应道。
梦瑶和宇辰进一步探寻了灵丘的特色文化。
灵丘邓氏打铁花,堪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深深扎根于古老的晋商文化与民间艺术传统之中。
每当夜幕降临,古镇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万籁俱寂。忽然,古乐器齐声奏响,打破了夜的宁静,唤醒了沉睡的夜晚。
只见十几盘巨大的化铁炉依次被点燃,熊熊烈火喷射出炽热光芒,在幽暗的夜色里,宛如一朵朵绽放的红莲。就在此时,一群无畏的勇士赤膊登场,手持特制器具,准备一展神奇技艺。
艺人们手法娴熟,将滚烫的铁水高高舀起,奋力泼洒向半空。
一时间,铁水如倾盆大雨般倾泻而下,千万点金光瞬间闪耀天际,仿若流星雨四散飘落,在空中勾勒出一幅幅绚烂夺目的光影画卷,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
除此之外,灵丘还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小寨耍孩儿、白氏剪纸、灵丘刀簇窗花、腰站秧歌,以及苦荞凉粉制作技艺、草编技艺、孙氏麦秸画技艺、杨氏面塑技艺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灵丘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正是:灵岳钟巧,山水藏奇开画境;丘川毓秀,人文焕彩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