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来,辽确实称得上是唐朝文化的继承者。”宇辰说道,“唐朝风格大气磅礴,辽受其影响;而宋代则偏向精致典雅。”
“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颇具大唐气象,古朴又厚重。唐朝的政治体制几乎被辽朝原封不动地全盘采纳。”
那人接着说,“就拿官吏制度来讲,辽朝机构的设置,特别是南面官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全都仿照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汉族士人,都得通过诗文应试,诗赋是辽朝贡举中的一项重要科目。”
“没错,辽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全面学习唐代,在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充分继承了唐代的精髓。”宇辰接过话茬,“我知道,辽道宗曾自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对学习大唐充满自豪感。连宋人都不得不认可:‘北虏多有文籍,亦以文化相尚。’”
“照你们这么说,契丹人对唐朝应该是很崇拜的。”梦瑶说道,“就好比他们建造寺庙,都是坐西朝东。”
“你说对了。”那人肯定地回答,“契丹人对唐朝的继承与崇拜,从避讳唐讳就能得到印证。在《驸马赠卫国王娑姑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恩及众,使民忘劳。’这里面‘民’字的最后一笔缺笔,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看来他们真的很崇拜唐朝啊。”梦瑶感慨道。
那人接着说道:“据《辽史·文学上·萧韩家奴传》记载,辽兴宗时期,史官萧韩家奴精通辽、汉两种文字,‘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他把这些书籍都翻译成了契丹文。”
三人一边交谈,一边游览,不知不觉来到了“茗酌·商贸”展厅,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辽代珍品。
“快过来看,这个是三彩刻花碗。”梦瑶兴奋地喊道,“这可是辽三彩的,黄、绿、白三种颜色,看起来淡雅素净,再搭配上单色刻花、印花装饰。我太喜欢这个了,简约又大气。”
“从文化角度来看,辽国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唐朝的审美。”那人此刻俨然像一位专业导游,熟练地介绍着,“辽三彩传承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美学理念,但又有着自身独特之处。辽三彩采用模印印花工艺,模印的花卉常见的有菊花、牡丹以及游鱼图案。它的胎质较为粗糙坚硬,釉色大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梦瑶也照着展品介绍念道:“辽三彩,这一源于唐代的传统瓷器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延续并弘扬了唐三彩的精髓。它以黄、绿、白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悠然的艺术氛围。与唐三彩的华丽绚烂不同,辽三彩更注重简约且富有内涵的表现手法,能给人带来一种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受。”
“快看这些玻璃制品。”宇辰兴奋地说道,“辽代的玻璃杯,造型太别致了,制作得也很精美。”
宇辰一边仔细看着,一边念起墙壁上的铭牌内容:“辽代的玻璃器,在古代被称作‘陆离’、‘药玉’等。早期是用琉璃来指代玻璃,到宋代之后,才逐渐开始使用‘玻璃’这个称呼。一直到元明清时期,‘琉璃’专门用来指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件,而‘药玉’、‘瓘玉’则是对玻璃的特定称谓。”
“看这个多漂亮啊!金定窑白釉瓜棱壶。”梦瑶情不自禁地念起介绍来,“它是由设计精巧别致的注壶和与之配套使用的温碗组合而成,充分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高的工艺水准。”
“真的很让人赞叹!”宇辰附和道。
只见注壶整体呈现出瓜棱状的鼓腹形态,流畅的曲线勾勒出一种饱满又优雅的姿态。
器身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洁白无瑕的釉层,在光线的映照下微微泛出淡黄色,散发着柔和且温馨的气息。
壶嘴的设计十分细长弯曲,恰好能够完美地贴合手掌的弧度,这样在倾倒液体的时候就更加顺畅、自然。
相比之下,温碗则展现出了另一种风格。它的深腹部和圈足构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稳重而平衡的视觉效果。
整件作品融合了宋代的美学理念与北方民间艺术的精华,不但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而且称得上是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艺术品。
它体现了金代工匠们对细节追求极致的精神和卓越的创造力,也彰显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么精美的温酒壶。”宇辰由衷地赞叹,“这些少数民族是怎么想出这样的设计的呢?”
“我觉得唐朝的时候应该就有温酒壶了。”梦瑶猜测道,“这不过是辽、金、元这些民族继承过来的,所以才说他们被汉化了嘛。”
“彼此吸收,相互融合,这确实是当时的情况。”那人继续说道,“就像胡床、胡椅,改变了人们的起居方式。以前人们大多席地而坐,这些来自北方民族的家具传入后,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还有胡声,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北方音乐,也在宋朝的街头巷尾、宫廷内外流传开来。”
他一边走一边指着一些相关的介绍说道:“胡服也是如此。它的款式、风格与汉族传统服饰不同,有着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像窄袖短衣、长裤皮靴之类的服饰,方便骑射活动。这些胡服在宋朝社会中也广受欢迎,不仅在民间有很多人穿着,甚至在军队服饰的设计上也有所借鉴呢。”
胡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宋朝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
而胡食更是在宋朝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比如像羊肉在当时的饮食中变得非常重要,还有一些奶制品,这些原本在汉族饮食中不是主流的食物,也因为民族融合而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双向的,汉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向北方民族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共同发展,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正是:茶香飘溢九州路,丝绸古道连幽燕;金樽共举百商宴,瓷器交响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