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方便让人住进自己家的屋子里面来。
大队长听到伊人这么说,只能作罢。
不过伊人还是提醒了一句,“大队长,有些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我年纪大了,见过的事也多……你给这些知青找地方住是好事,就怕有些人把这好事变成了坏事。
你瞧瞧咱们村子里面不还有好多的小伙子,小姑娘,都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这要是住在一起,发生了点啥,大家你情我愿,咱们谁也不能说些什么。
可要是有哪个昏了头欺负了人家,一出了事儿,人家去公社领导那里告状,连带着你这个大队长都脱不了干系……”。
一个村子里面,有好也有坏。
就怕有人起了坏心。
大队长回到家里和媳妇一琢磨,越想心里越不踏实。
大队长媳妇:“我早就和你说过,你还偏不信。你就从大队里面支点钱,给他们盖上两间新房子,以后来的人就住在那里面,咱们也不用管他们。
你就是不听,不舍得那个钱,非要让他们住到村里人家里,咱们村里人那些德性你又不是不清楚。
要真是出事,我看你这个大队长算是干到头了……”。
大队长也想盖房子,可是……
翻来覆去了大半夜,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决定新盖房子。
村里人反对?那就反对去吧。
大队长:“就这样。趁着现在天气暖和,土胚一两天就能干,没几天的功夫就能盖好两间房子……
别和我唧唧歪歪这么多,你要是有能耐,你自己来当这个大队长,没能耐你就给我闭嘴……
一天天的净显着你了,明天就开始,等下我挑几个人过来,每天都是满工分……”。
强硬手段一出手,村里人就算有意见,也得被压下去。
伊人点点头,这才对嘛!总不能出了事之后再去亡羊补牢,真到那个时候可就晚了。
随着下来的知青越来越多,大队长对自己的这个决策那是特别满意。
“哼,你瞧!要不是我当初力排众议,让他们建了知青点,光现在来的这些知青,又能住哪里去?”。大队长对着自家媳妇臭屁,大队长媳妇把被子一拉,懒得听他废话。
而这几年,王春禾的“福宝”落实了下来。
不是什么口音的问题。
王春禾就叫福宝。
事情还要从前两年说起,隔壁村的一个小孩子被王春禾给提前救了下来。
又过了几个月,她又提前预知了两件事情,救下了两个人。
人家上门来感谢的时候,就说了一句,“叫什么禾宝,这明明就是福宝,大福宝啊!”。
“福宝”的名声就这么传了出去。
虽然被大队长点名批评了一顿,大家明面上不敢这样叫,私底下都开始叫她福宝。
她爹和她娘现在带着她住进了城里,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反正人家现在就是进城了。
王春禾这边,大饥荒结束之后,事情又开始步入了正轨。
就是可惜,上辈子收养陶树芳的那个人,这辈子是不会收养她了。
陶树芳的奶奶还活着,只要她活着一天,那个人估计就不会出现。
欸!
以后也不知道会不会再下放到村子里面来了?
这条路,看起来是行不通了。
在村里上学离的比较近,老师还都是村子里面的知青,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争夺村里的老师名额,只有教学最好的知青才能够成为老师。
“就只有两个名额?可是咱们一二十个人呢?”。
“从今天开始,我要好好看书,我不想下地干活,我要当老师”。
“你想的真美,当老师也是要下地干活的”。
“我知道,但是当老师下地干活的少,你没听来的最早的龚知青说吗?就农忙的时候,会给学生们放假,下地干点活,其他时候只要待在学校里面就好。我也要努力争取待在学校里面……”。
“嘁!临时抱佛脚,就你那烂成绩还想留在学校里面……”。
“我这烂成绩怎么了?至少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我,你成绩好,知青里面比你成绩好的人多的去了,我看呀,也轮不上你……”。
知青里面因为选拔老师的事情,争的不可开交。
大家凭成绩说话,成绩底下见真章。
选拔结果出来,成绩好的优先录取,喜气洋洋,成绩不好的不死心,非说什么暗箱操作。
最后还是把知青们的成绩都贴在了墙上才堵住他们的嘴。
大队长头疼,正在吐槽这一批的知青,“你说说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动不动就是你打我,我打你。天天给他们断官司断不完了?他们下来是干什么?还支援农村建设,不给农村建设拉后腿,我就谢天谢地了。
地里的活不知道干,天天就知道给我添乱……”。
还没有吐槽完,外面又传来了小儿子的呼喊声,“爹,你快去看呀。知青点里面又打起来了,他们还说要去公社里面告状……”。
大队长跺脚,“哎呀!!!这回又是为了啥?”。
不管为了个啥,大队长都得去处理。
白色恐怖时期悄然来临。
这场白色恐怖从京都逐渐蔓延到其他地方,就连乡下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话都不敢乱说了,就怕被扣上帽子。城里面更是接二连三的举行游行,剃阴阳头,辱骂,下跪……
就连大队长的行事作风都谨慎起来不少,就怕被抓住小辫子。
公社县里的那些领导都能被批斗,更何况他只是村里的一个大队长?
红宝书更是随身携带,去供销社里买个东西,还要喊上两句口号,不说上两句口号东西都不好买。
“雄关漫漫真如铁,你好,同志,来上一斤花生糖”。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斤花生糖一块钱,收好了,同志……”。
伊人看着排在前面的几个人,默默地也记住了几句口号,现在不喊上几句口号,连门都出不了了。
随着运动的开展,村里面也下放了不少人。
其中就有陈玉堂特意以看战友遗孤为由,来了一趟,来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