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方言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运输板车的轱辘声交织在一起。铁柱穿梭在拥挤的摊位间,汗水顺着额角滑落。空气中弥漫着棉麻的清香和化纤刺鼻的气味,但他此刻无心品味这些,只想找到价格合理的布料。
又涨了?上周还不是这个价!铁柱在一个熟悉的摊位前停下,难以置信地看着报价单。
摊主老刘无奈地摊手:赵老板,真不是我要涨。上游纱厂都在涨价,我们这些小本生意也很难做啊。他压低声音,听说有人在大量收购原材料,把价格都抬上去了。
铁柱的心一沉。如果布料价格持续上涨,合作社刚接的学校订单就要亏本了。他咬了咬牙:老刘,咱们合作这么久,你给我个实价。这批订单量很大,以后还会更多。
老刘犹豫了一下,在计算器上按了个数字:这是最低价了,再低我就要赔本了。
铁柱看着那个数字,眉头紧锁。这比他预算的高出两成,意味着这批订单基本无利可图。但若是不接,合作社的信誉就会受损。
好吧,他最终叹了口气,我先订一批。但你要保证质量,不能以次充好。
老刘连连点头:放心,我老刘做生意最讲信誉。
回程的路上,铁柱心事重重。卡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扬起的尘土模糊了窗外的景物。他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就像走钢丝,一步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现在的他,正真切地体会着这句话的分量。
刚到店门口,二狗就急匆匆地迎上来:老板,你可算回来了!出事了!
铁柱的心猛地一跳:怎么了?
王老五...王老五在对面开了家裁缝店!二狗气喘吁吁地说,价格比我们低三成,还到处说我们的坏话!
铁柱顺着二狗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对面新开了一家惠民裁缝店,招牌崭新醒目,店里挤满了人。王老五正站在门口,见到铁柱,得意地笑了笑,还故意大声对顾客说:我们这儿都是厂价直销,不像某些店,中间商赚差价!
周姐从店里出来,脸色凝重:已经有好几个老客户来问为什么我们的价格比对面高了。我解释说是布料质量不同,但他们好像不太相信。
母亲担忧地拉着铁柱的衣袖:柱子,这可怎么办啊?王老五这是存心跟咱们过不去。
铁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进去再说。
店里,几个老师傅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焦虑地看着铁柱。李老板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正皱着眉头翻看王老五店的宣传单。
这小子太阴险了!李老板把宣传单拍在桌上,用劣质布料降低成本,还敢说是什么厂价直销
铁柱拿起宣传单,上面醒目地写着同等质量,最低价格的广告语。他仔细摸了摸纸张,发现是用廉价油墨印刷的,字迹都有些模糊。
我们不能跟着打价格战。铁柱坚定地说,以次充好最终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可是客户不懂啊!张师傅急得直搓手,他们只看价格,哪管什么布料好坏!
就在这时,中学后勤处的孙主任急匆匆地进来:赵老板,正好你在。对面那家店说能用我们预算价的一半完成校服订单,这...这是真的吗?
铁柱的心沉了下去。他深吸一口气,诚恳地说:孙主任,一分钱一分货。用一半的预算,只能用最次的布料,可能洗两次就变形褪色。孩子们天天穿的衣服,质量可不能马虎啊。
孙主任犹豫了:可是预算就这么多...
这样,铁柱拿出账本,我可以把利润压到最低,但布料钱真的不能再少了。您可以对比一下布料样品,再做决定。
周姐立即拿出几种布料样品,详细讲解不同档次布料的区别。孙主任摸着样品,若有所思。
送走孙主任后,铁柱立即召集合作社成员开会。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客户明白质量的重要性。铁柱说,我建议举办一个开放日,邀请客户来参观制作过程,亲眼看看好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李老板一拍大腿:好主意!让老师傅们现场展示手艺,比什么广告都管用!
说干就干。第二天,合作社门口挂起了手工裁缝开放日的横幅。店里布置了展示区,老师傅们现场演示裁剪、缝制、熨烫等工序。母亲和周姐负责讲解如何辨别布料好坏,二狗则带着参观者看缝纫机的操作。
开放日吸引了不少人。王老五见状,也学着办起了促销活动,价格压得更低。两家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天晚上,铁柱正在整理第二天的展示材料,突然接到老刘的电话:赵老板,不好了!你要的那批布料...被人截胡了!
什么?铁柱猛地站起来,不是说好明天交货的吗?
是王老五!他出高价把货全要了!还说...还说以后我的货他包了,不许卖给你!老刘的声音带着歉意,对不住啊,赵老板,我这也是没办法...
铁柱挂断电话,手心冰凉。没有布料,接下来的订单都无法完成,违约金将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怎么了?周姐关切地问。
铁柱把事情说了,周姐顿时脸色煞白:这...这可怎么办?学校的订单下周就要交货了!
母亲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双手颤抖着:这个王老五,怎么就盯着咱们不放呢...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了。李老板带着几个合作社成员进来,脸色凝重:我们都听说了。王老五这是要把咱们往死里逼啊!
要不...咱们也降价吧?张师傅怯生生地说,先渡过这个难关...
不行!铁柱斩钉截铁地说,一旦开始以次充好,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他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我记得邻县有个布料市场,虽然远点,但价格更公道。李叔,您能帮我看店吗?我明天一早就去邻县。
第二天天还没亮,铁柱就坐上了去邻县的头班车。车上挤满了赶早市的商贩,各种方言和货物混杂在一起。铁柱靠着车窗,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物,心里七上八下。
邻县的布料市场规模更大,品种也更丰富。铁柱一家家问价,比较质量,终于找到几家价格合适的供应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对方要求现款现货,而且不负责运输。
铁柱算了一下,如果一次性购买足够的布料,运输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他带的钱不够。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柱子,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王老五...王老五刚才来店里闹事,把展示架都推倒了!还说你...说你欠债不还,要破产了...
铁柱的心猛地一沉:娘,您别急,我这就回去。您先报警,别跟他硬碰硬。
挂断电话,铁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这是王老五的阴谋,想逼他自乱阵脚。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着应对。
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李老板的电话:李叔,麻烦您去店里照看一下。我这边找到布料了,但钱不够,运输也是问题...
李老板立即说:钱的事你别担心,我们几个老家伙凑凑。运输的话,我侄子有辆小货车,可以帮忙。
铁柱的眼眶湿润了:谢谢您,李叔...
谢什么!咱们是一个合作社的,有难同当!
有了大家的帮助,布料问题终于解决了。但当铁柱带着布料回到店里时,发现王老五的阴谋远不止这些。
老板,你看这个!二狗气愤地递过一张小报,上面用醒目标题写着《黑心裁缝店以次充好,消费者权益何在》,虽然没有点名,但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
更糟糕的是,几个老客户都打来电话,说要取消订单。
赵老板,不是我不相信你,但我听说你们用的布料都有问题...孩子穿的衣服,安全第一啊...
铁柱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了。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个措施:第一,邀请质检部门来店抽检,公开检测结果;第二,举办新闻发布会,澄清谣言;第三,对造谣者采取法律手段。
质检部门的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合作社的布料全部合格,部分指标还优于国家标准。铁柱将检测报告放大张贴在店门口,引来不少人围观。
新闻发布会上,铁柱坦诚地讲述了创业的艰辛和对质量的坚持。他的真诚打动了不少人,第二天的当地报纸还专门做了报道。
更让铁柱意外的是,孙主任带着学校领导来了:赵老板,我们调查过了,那些谣言都是恶意中伤。学校的订单继续给你们做,而且...他笑了笑,我们决定增加预算,一定要给孩子们最好的!
就在形势逐渐好转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一天晚上,王老五店里的一个老师傅偷偷来找铁柱。
赵老板,我是老王店里的张师傅。老人局促不安地说,有件事...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原来,王老五不仅使用劣质布料,还克扣工人工资,使用童工。张师傅拿出偷偷拍下的照片和账本,证据确凿。
铁柱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是扳倒王老五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看到那些工人失业。
第二天,铁柱约王老五见面。王老五还以为铁柱是来求和的,得意洋洋地来了。
王老板,铁柱平静地说,我知道你店里的情况。使用童工是违法的,克扣工资更是说不过去。
王老五的脸色顿时变了:你...你血口喷人!
铁柱拿出证据:这些足够让你关门了。但我今天来,不是要威胁你。
他深吸一口气:我想邀请你加入合作社。只要你承诺改正,我们可以帮你规范化经营。
王老五愣住了,显然没料到铁柱会这么说。他的脸色变了几变,最终冷哼一声:少在这假慈悲!我王老五用不着你可怜!
说罢,他摔门而去。
铁柱叹了口气,知道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回到店里,母亲正在教一个新来的学徒缝盘扣。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温暖而明亮。
铁柱轻声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爹一直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母亲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窗外,对面王老五的店里传来吵闹声,似乎是工人们在讨要工资。铁柱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