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通往郊外军屯的路上
陆铮只带了少量亲随,骑马前往郊外的军屯视察。他没有通知当地官员,只想看看真实的情况。
田野里,禾苗长势确实喜人,一些士兵正在老农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除草、施肥。
陆铮看到有士兵因为笨拙的动作引来同伴的善意的哄笑,也看到有士兵在休息时,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与附近村落跑来好奇张望的孩童分享。
但他也注意到,部分屯田区域的水渠维护并不尽如人意,有一段渠坝甚至有轻微塌陷。
陆铮勒住马,指着那段水渠对亲随队长赵大勇说:“记下来,回去后让工房立刻派人来修缮。
告诉负责此处的军官,若下次再来见此情形,革职查办。”
在一处屯田营地,他下马与几个正在歇息的士兵闲聊,询问他们屯田的感受,军饷是否按时发放,家中可有困难。
士兵们起初有些拘谨,见总督态度随和,才渐渐打开话匣子,有人抱怨劳作辛苦,有人担忧家中田地,也有人觉得自给自足挺好,至少吃饱穿暖。
陆铮耐心听着,不时点头。他没有空泛地安慰,只是说道:“屯田辛苦,本督知晓。
但诸位想一想,我们在此流汗,是为了让川陕的百姓,让我们的家人,将来能永享太平,不用再担心东虏的铁骑和流寇的刀兵。
这田里的每一粒粮食,将来都可能救活一名袍泽,多杀一个敌人。” 他目光扫过这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这天下,没有白吃的饭,也没有白打的仗。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那个太平日子添砖加瓦。”
士兵们沉默着,咀嚼着这些话。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总督宏大的理想,但他们能感受到那份真诚与重量。
陆铮微服探访军屯,体察兵情民情,既发现问题,也试图凝聚人心,将个人命运与集团目标联系起来。
……
夕阳西下,陆铮才风尘仆仆地回到行辕。沈继荣早已等候多时,脸上带着一丝凝重。
“督师,刚收到曹变蛟将军从潼关发来的急报。
他派出的哨探在洛阳以西发现大队人马调动迹象,旗号混杂,有流寇,也有疑似河南本地兵马。
目的不明,但方向似乎是朝着潼关而来。曹将军已加强戒备,并请求指示。”
陆铮脚步一顿,眉头微蹙。他走到沙盘前,目光落在潼关与洛阳之间的广袤区域。
流寇与河南本地兵马混杂?这绝非好兆头。河南局势混乱,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若与流寇勾结,或是被其利用,对潼关将是巨大威胁。
“给变蛟回信,” 陆铮沉吟片刻,果断下令,“令他继续加强侦察,务必弄清这股势力的具体规模、构成和真实意图。
关防务必万无一失,但未得我将令,不可轻易出关浪战。
同时,将此军情通报给贺人龙和周吉遇,令他们提高警惕,严防张献忠部趁机作乱。”
陆铮顿了顿,补充道:“再以我的名义,行文河南巡抚(尽管知道可能没什么用),询问洛阳以西兵马调动情况,提醒他注意辖内治安,勿使流寇坐大。”
处理完这突发军情,陆铮才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袭来。
随后揉了揉眉心,对沈继荣道:“让厨房送些简单的吃食来吧。
另外,把史可法今日送来的关于整顿吏治的条陈找出来,我晚上看。”
一天之内,陆铮处理了民政、军事、屯田多项事务,最后又被突如其来的边境军情牵动心神。
他就像川陕这艘大船的舵手,时刻调整着方向,应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浪,几乎难有片刻喘息。
……
深夜,烛火摇曳,将陆铮伏案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孤寂。
他面前摆着两份文书,一份是潼关 曹变蛟 送来的最新军情补充,另一份则是史可法关于整顿陕西吏遇的详细条陈。
曹变蛟的军报更为具体:洛阳以西出现的兵马,打的是“闯塌天”刘国能的旗号。
人数约在八千至一万之间,裹挟了不少流民,但其中确实混杂着部分衣甲相对整齐的河南镇兵,疑似是某些当地军头私下纵容甚至勾结。
这股势力目前停留在洛宁一带,似在观望,并未立即扑向潼关。
“闯塌天…河南镇兵…” 陆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流寇与地方军阀的暧昧关系,比单纯的流寇入侵更棘手。
这意味着敌人可能获得更多补给,拥有更灵通的消息,甚至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默许”。
陆铮提笔给曹变蛟回信,除了重申坚守待机、加强侦察外,额外加了一句:“可酌情派出小股精锐,伪装溃兵或商队,渗透至其活动区域。
探查其粮草来源、内部派系,尤其注意与河南本地官军的实际联系。此事需隐秘,人选务必可靠。”
批阅完军务,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史可法的条陈。
条陈写得极为详尽,列举了陕西官场积弊数端:诸如胥吏盘剥、上下其手、推诿塞责、朋比为奸等等。
并提出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增设监察岗位、鼓励百姓举报、重奖清官廉吏等一系列措施,言辞恳切,充满了一股凛然正气。
陆铮仔细阅读着,时而颔首,时而蹙眉。史可法的方案无疑是正直的,也是切中时弊的。
但推行下去,必将触动无数官员的既得利益,遇到的阻力恐怕不会比清丈田亩小,甚至可能引发官场的集体反弹。
“欲行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人,亦需承非常之险。” 陆铮喃喃自语。
他欣赏史可法的刚正,也需要这把“清流”之剑来涤荡污浊。
陆铮再次提起朱笔,在条陈上批复:“宪之所陈,切中要害。准予试行,可先从西安府及周边州县开始。
授汝临机专断之权,遇有阻挠新政、贪赃枉法者,四品以下,可先行拿下,再行禀报!务必稳慎推进,减少动荡。”
他知道,这将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硬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