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璞玉与顽石
“华夏文化传承基金”的注资,如同及时雨,解决了学院筹建最大的资金瓶颈。改造工程迅速启动,废弃的疗养院在施工队的进驻下,开始焕发新的生机。红砖墙被小心地清洗保留,内部结构则按照现代教学需求进行重新规划,那个荒废的玻璃暖房也被列为首期修复的重点,未来将用于培育教学用的特色香草和微型食材。
随着工程推进,“山海膳食学院”即将招生的消息,也通过特定渠道释放了出去。不同于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的大规模宣传,夏沫制定的策略精准而低调,主要面向对厨艺有真正热情、具备一定基础或非凡天赋的年轻人,选拔标准极其严苛。
消息一出,还是在特定的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对“山海轩”慕名而来的,有被苏杭“触觉艺术”所吸引的,也有单纯想找条出路的。报名邮件和资料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各种背景复杂、目的各异之人。
筛选工作,落在了林晓、苏杭、夏沫和李明四人肩上。这是学院的第一批“火种”,关乎根基,不容有失。
翻阅着一份份报名资料,就如同在检阅人生百态。
有从小在家族餐馆长大,刀工娴熟却对现代烹饪理论一无所知的“土法”传人;有毕业于海外顶尖餐饮学院,满口专业术语却连基础高汤都熬不好的“理论派”;也有家境优渥,纯粹因一时兴趣或父母之命前来报名的“体验者”……
“看这个,”夏沫抽出一份简历,眉头微蹙,“父亲是‘味王集团’的中层管理,本人履历光鲜,获奖不少,但动机栏只写了‘寻求更高平台’。这种背景,风险太高。”
“还有这个,”李明指着一份资料,“号称有‘绝对味觉’,能尝出水中不同矿物质的品牌,但让他描述一下具体差异,又说得云山雾罩,像个……江湖骗子。”
理想的蓝图,在现实的筛选面前,变得具体而微,也更加棘手。他们不仅要考察天赋和技能,更要辨别心性与动机,防止“新火”被杂质污染,甚至引狼入室。
苏杭对大部分书面资料都显得兴致缺缺,直到他看到一份极其简单的简历。申请者叫石磊,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学历只到初中,履历一片空白,只在自我陈述里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一句话:“俺能吃出山里每块石头不同的味道,想学真本事。”
“这个。”苏杭将那份简历推到桌子中央,语气没有任何波澜。
夏沫看了一眼,直接否决:“学历太低,毫无基础,沟通可能都存在障碍,不符合我们的基本要求。”
苏杭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在那句“能吃出山里每块石头不同的味道”上,重重地点了点。
林晓心中一动。他想起了苏杭自己走过的路,那种超越常规的感官能力,往往隐藏在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象之下。
“给他一个面试机会。”林晓做出了决定。
初试安排在正在施工的学院工地一角。没有笔试,只有实践。林晓准备了几种不同产地的基础食材(盐、水、面粉、常见的几种蔬菜),要求申请者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进行辨别、处理,并简单阐述自己的理解。
大多数申请者表现平平,或紧张,或炫技,却鲜少有人能真正触及食材的本质。那位“味王集团”管理之子,动作标准流畅,却总带着一丝表演痕迹;那位“绝对味觉”的拥有者,在面对几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时,说得天花乱坠,却连最基本的软硬水都没有分清楚。
轮到石磊时,这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穿着洗得发白旧衣服的年轻人,显得有些局促。他看着面前那些食材,没有立刻动手,而是闭上眼睛,凑近每一样东西,深深地吸气,甚至用手轻轻触摸。
然后,他拿起那几瓶水,没有喝,只是打开瓶盖,用手扇闻气味,最后沾了一点在指尖,放入口中感受。他抬起头,对林晓说:“这瓶水里有铁锈味,是从老管子里来的;这瓶水太‘软’,没骨头,像生病了;这瓶……有青苔气,是好水,但被太阳晒过头了。”
他的描述质朴甚至粗陋,却精准地指出了几瓶水因来源和储存导致的细微差别,远超那位“绝对味觉”的夸夸其谈。
接着,他处理蔬菜,手法笨拙,甚至有些浪费,但他对蔬菜不同部位的质地、含水量有着惊人的直觉,剥离无用部分时果断得近乎残酷。
苏杭一直默默地看着,此时,他忽然站起身,走到一旁堆放建筑材料的角落,捡了几块颜色、质地各异的碎石和一小撮不同的沙土,混在一起,放在石磊面前。
“分出来。”苏杭命令道,声音嘶哑。
所有人都愣住了。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厨艺考核的范畴。
石磊看着那堆混杂的沙石,没有抱怨,也没有质疑。他再次俯下身,用粗大的手指,极其轻柔地拨弄着那些碎屑,时而捻磨,时而凑近鼻尖细闻,甚至用舌尖极其轻微地触碰(随后立刻吐掉唾沫)。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在与这些无声的石头进行着某种交流。
十几分钟后,他将那堆沙石分成了五小堆,每一堆的材质都基本相同。他抬起头,看着苏杭,憨厚地笑了笑:“这块最咸,是河边捡的;这块有点苦,带着火药味,可能是开山炸下来的;这沙子里有死掉的虫子味儿……”
苏杭看着那被清晰分开的五堆沙石,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亮光。他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回了自己的位置。
初试结束,入围名单争议巨大。石磊的入选,遭到了夏沫的强烈反对,认为他缺乏基础,难以融入系统教学。而那位履历光鲜的“味王集团”管理之子,虽然技巧娴熟,却被林晓和苏杭同时投了否决票。
“我们需要的是‘玉’,不是打磨好的‘鹅卵石’。”林晓最终拍板,“石磊是一块真正的‘璞玉’,或许蒙尘,但内核纯粹。至于那个‘关系户’,技巧可以培养,心性不纯,日后必成隐患。”
最终,首批入围的二十人名单确定,里面既有基本功扎实的苗子,也有像石磊这样天赋异禀却亟待雕琢的“怪才”,甚至还有一两个看似平平无奇,却在处理食材时流露出非凡耐心与专注的学员。
璞玉与顽石混杂,希望与风险并存。
就在名单确定的当晚,林晓接到了一通陌生来电。对方的声音经过处理,带着冰冷的电子音效:
“林先生,恭喜学院初成。这份名单……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个叫石磊的乡下小子。‘彼等’对这类未经雕琢的‘天然容器’,最是感兴趣。小心看管好你的‘火种’,千万别……引火烧身。”
电话戛然而止。
林晓握着手机,站在学院工地尚未完工的廊下,夜风吹拂,带着建材的味道和远山的凉意。
名单刚刚确定,警告电话就来了。对方不仅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甚至精准地指出了石磊!
学院的基石尚未完全筑牢,窥伺的阴影,却已迫不及待地伸出了爪牙。这批承载着希望的“璞玉”与“顽石”,注定将在一片不为人知的暗流中,开始他们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