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励精图治的南宋王朝而言,却是一段足以改天换地的黄金岁月。
在陆明远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凭借着北疆无战事带来的和平红利,以及朝廷上下(在摆脱了主战主和的长期内耗后)难得的共识,南宋的国力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并超越了以往的巅峰。临安城内,市舶司的船只络绎不绝,带来了四海奇珍;江南的稻田阡陌纵横,仓廪丰实;各地的官办学堂书声琅琅,人才辈出;工坊的机杼日夜不停,出产的丝绸、瓷器、漆器远销海外。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科技领先的“后建炎盛世”已然到来。
而这一切繁荣的北方屏障,正是已官至枢密副使、深得皇帝信任的陆文渊。他完美地继承了祖父的衣钵,不仅稳住了北疆,更将那份无形的掌控力锤炼得更加精纯。草原东西两部名义上的“汗”更迭交替,但无论谁上位,都离不开与南朝榷场的贸易,其内部的纷争也始终在宋廷(通过陆文渊)的“调节”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再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威胁。
这一日,垂拱殿内,年富力强的皇帝赵昀(注:假设原皇帝赵瑗已传位于更具开拓精神的子嗣)召见了陆文渊。此时的赵昀,眼中闪烁着的不再是其父祖时常有的忧虑与谨慎,而是一种属于盛世君主的自信与雄心。
“陆爱卿,”赵昀指着殿中那幅巨大的寰宇全图,目光灼灼地落在北方那片广袤的草原上,“北疆承平十载,国库充盈,甲兵犀利,百姓安乐。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漠北诸部,名义上虽已臣服,然终非王化之地。朕尝闻,昔日汉有西域都护,唐有安北、单于都护府,羁縻万里,声教远播。以我大宋今日之国力,难道就只能满足于这隔长城而治的局面吗?”
他的意思很明确:是时候彻底解决北方问题了,而且,他希望是以一种超越单纯军事征服的方式。
陆文渊从容不迫,他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一问,也为此准备了十年。他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沉稳:“陛下圣明,胸怀四海。然,臣以为,对待今日之漠北,已无需重现汉武唐宗之金戈铁马。”
“哦?”赵昀挑眉,极感兴趣,“爱卿有何妙策,可不费一兵一卒,尽收漠北之地?”
“陛下,”陆文渊走到地图前,手指轻柔地划过草原,“漠北诸部,早已非十年前之勐兽。祖父当年种下之分化的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其东西对峙,部族林立,互不统属。更关键者,其命脉,已牢牢系于我手。”
他详细阐述了他与北疆智囊团精心筹划多年的“文明融合、经济统一”之策:
一、 升格“榷场”,建立“经济都护府”。
陆文渊提议,将目前零散的边境榷场,整合升级为几个大型的、功能齐全的“边贸总司”,地点选在交通要冲。这些总司不仅是贸易中心,更将具备初级金融功能(如汇票结算)、质量标准认证(宋式标准)、以及技术输出平台。通过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规范的贸易服务,并给予严格遵守宋方规则的部落以最优惠税率,进一步强化草原经济对宋朝的向心力,使其在经济上“自发”地向南朝标准靠拢。
二、 广设“书院”与“医馆”,推行“王化”。
他建议,由朝廷出资(或鼓励民间巨贾资助),在草原上那些与宋亲善、位置关键的大型部落聚居地,设立“大宋书院”,免费招收部落贵族乃至聪慧的平民子弟入学,教授汉文、经典、律法、算术,甚至包括更先进的农业、畜牧技术。同时,设立“大宋官医署分诊堂”,派遣医术高明的医官,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为牧民治病。此举旨在从精英和底层两个层面,培养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天朝”不仅仅是武力强大的象征,更是文明与希望的灯塔。
三、 引入“科举”与“授官”,打开晋升通道。
这是最具颠覆性的一步。陆文渊提出,可面向漠北诸部,开设特殊的“边州科举”,考试内容兼顾儒家经典与实用技术。中选者,可授予大宋的官身(最初可能是虚衔或低级地方官),允许其进入宋朝的官僚体系,甚至有机会到中原为官。这等于为草原上的精英人才,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实现个人价值的大门,其诱惑力远超一个部落首领的虚名。这将从根本上瓦解草原贵族对部民的绝对控制,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大宋”效力。
四、 构建“朝贡体系”,完成法理统一。
在以上措施逐步见效,草原各部在经济、文化上深度依赖宋朝,且内部精英大量“宋化”之后,便可水到渠成地推动正式的“朝贡体系”。邀请(或者说,迫使)各部首领前来临安朝觐,接受大宋皇帝的册封,成为大宋名义上的“羁縻州府”长官。届时,漠北草原在法理上,便将纳入大宋的版图,完成名义上的统一。
“陛下,”陆文渊总结道,目光熠熠生辉,“如此,不需调动一兵一卒,不耗费一粮一秣。我朝以煌煌文明为弓,以滔滔财富为矢,以擢拔英才为饵,假以时日,漠北之民,心向临安,漠北之才,为我所用,漠北之地,自当归心。此乃‘文化浸润,经济统一,政治吸纳’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赵昀听得心潮澎湃,击节赞叹:“妙!妙极!此策若成,朕之功业,当远超历代先皇!爱卿真乃国之栋梁,陆老王爷后继有人矣!”
他当即拍板,全力支持陆文渊推行此策。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以文明和经济为武器的“统一”行动,在广袤的草原上悄然展开。真定等地的边贸总司拔地而起,成为辐射草原的经济与文化灯塔;草原深处,传来了孩童诵读“子曰诗云”的稚嫩声音;宋医官的仁心仁术,化解了无数牧民的病痛;而“边州科举”的消息,更是在草原精英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陆文渊站在真定的城墙上,这里曾是他祖父无数次眺望北方的地方。如今,他看到的不再是烽烟,而是无形的文明引力场正在一点点地将那片土地拉入华夏的怀抱。
他知道,这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另一个十年,甚至更久。但这是一条更持久、更稳固、也更伟大的道路。他继承了祖父的遗志,却用属于新时代的方式,去完成那最终的梦想——让塞北江南,真正成为一体,共享太平。
历史的车轮,在陆家祖孙两代人的推动下,正以一种温和却不可阻挡的方式,向着“车书万里通”的盛世图景,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