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砥柱之孤
夜深了,南京城在春寒中沉睡。独立第一师师部大楼里,只有师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邓枫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手中红蓝铅笔无意识地在南京周边划着圈。
地图上,代表敌我势力的箭头密布,长江防线、城防工事、部队驻防点……每一个标记都关系着万千性命。作为城防副司令兼主力师师长,他肩负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窗外忽然传来巡逻队整齐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清晰。邓枫走到窗前,看着下面持枪而过的士兵。这些年轻的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已经要承担起这个时代的重量。
他想起白天在城防会议上,周凤岐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是非常时期,希望各位同仁精诚团结,切莫有二心。”
当时在座的将领们神色各异,有人慷慨陈词表忠心,有人低头不语,还有人像他一样,保持着得体的沉默。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每个人都心怀鬼胎。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夜的寂静。
“师座,刚接到报告,三团有两个连长被政治部带走了。”罗友胜的声音透着疲惫,“罪名是‘散布谣言,动摇军心’。”
邓枫握话筒的手紧了紧:“具体怎么回事?”
“据说他们在士兵中说,现在内部清洗比打军阀还积极……这样的话。”
“知道了。”邓枫的声音平静无波,“按程序处理,不要节外生枝。”
放下电话,他缓缓坐回椅子上。那两个连长他都认识,是作战勇敢的年轻军官,只是性子直了些。放在往常,这种牢骚根本不算什么。但现在……
他打开抽屉,取出一份刚刚送来的《革命军日报》。头版头条赫然是“彻底清除内奸,纯洁革命队伍”的社论。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则简短的消息:某部三名军官因“通共”被处决。
报纸从他手中滑落。那三名被处决的军官中,有一人是他黄埔同期,曾经在汀泗桥并肩作战。他还记得那个湖南汉子最爱说:“等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要回家种橘子。”
现在,他再也回不去了。
邓枫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这段时间以来,他亲手签发了多份调离“可疑分子”的命令,在会议上对清洗政策表示支持,甚至不得不对某些同志的遭遇保持沉默。
每一次这样的抉择,都在他心上刻下一道伤痕。
他走到军容镜前,镜中的少将师长面容冷峻,眼神深邃,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那个满怀理想的青年模样。这两年多的潜伏生涯,已经把他磨练成了一个完美的演员。
可是,当夜深人静、面具卸下之时,那种蚀骨的孤独便如潮水般涌来。
在这个充满猜忌和背叛的漩涡里,他不能相信任何人,不能向任何人吐露心声。就连最信任的罗友胜,他也必须小心提防。
桌上的台灯投下昏黄的光晕,让他想起珠江上那盏渔火。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他面对镰刀锤头旗帜立下誓言时,何曾想过这条路会如此艰难。
窗外忽然传来几声枪响,在夜空中格外刺耳。邓枫条件反射地走到窗前,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配枪上。
枪声没有再响起,夜色重归寂静。但他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可能又有人为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一刻,他忽然特别想念妹妹邓莹。如果她在身边,或许能明白他内心的煎熬。可是现在,他连给妹妹写封家书都要字斟句酌,生怕连累到她。
“哥,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离家前夜,妹妹如是说。
他没有忘记理想,只是实现理想的方式,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凌晨三点了。邓枫深吸一口气,重新走回地图前。不管内心如何煎熬,他都必须坚持下去。
因为他知道,在这至暗时刻,越是孤独的砥柱,越要挺直脊梁。也许他拯救不了所有人,但只要还在这个位置上,就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庇护。
就像此刻,他正在制定的城防计划,表面上是为应对可能的敌军反扑,实际上却在为可能遭受迫害的人留下逃生通道。这些细微的安排,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些同志的生命。
这就是他选择的道路——在敌人的心脏里,做一个孤独的守护者。
天快亮时,邓枫终于完成了城防计划的最后修订。他在计划书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四个字:“砥柱中流”。
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宿命。
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透过窗棂,邓枫已经整装完毕。他仔细系好风纪扣,调整好军帽,又变成了那个冷静威严的邓师长。
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考验也在等待。而他,将继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一个孤独的砥柱。
因为总有人要在黑暗中坚守,直到曙光真正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