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砥柱中流
东征的兵锋持续深入,战线的拉长与敌情的复杂,使得小规模的遭遇战与混乱时有发生。一次,邓枫所在的营作为前锋,在一条狭窄的山谷地带,与一股意图迂回包抄主力侧翼的敌军精锐部队不期而遇,爆发了一场极其惨烈的遭遇战。
战斗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章法。山谷狭窄,部队难以展开,敌我双方瞬间绞杀在一起,建制被打乱,指挥通讯一度中断。枪声、爆炸声、呐喊声、惨叫声在山谷间激烈回荡,震耳欲聋。敌军显然是有备而来,兵力、火力均占优势,且战斗意志顽强,发起了凶猛的波浪式冲锋。
营长在混乱中负伤,部分连队被分割、包围,形势急转直下!恐慌如同瘟疫般在部分士兵中蔓延,一些新兵和被打散的士兵开始不由自主地向后溃退,整个前锋部队有被击穿、导致主力侧翼暴露的危险!
邓枫的连队正处于战线的中段,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看到侧翼友邻阵地上,已有士兵丢弃武器向后奔跑,本连也有部分士兵面露惊慌,阵线摇摇欲坠。
“不能退!一步都不能退!”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他知道,此刻若任由溃退之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有人站出来,成为这溃堤洪流中那块稳住阵脚的礁石!
他猛地站上一块较高的岩石,不顾四处横飞的流弹,举起驳壳枪,对着天空连开三枪!清脆的枪声暂时压过了部分喧嚣。
“黄埔的弟兄们!革命军的勇士们!听我指挥!” 他运足中气,声音如同磐石般坚定,穿透混乱的战场,“向我靠拢!所有能动的人,向我靠拢!我们是前锋,身后就是主力弟兄!我们退了,他们就要挨打!想想淡水城下死去的兄弟!我们无路可退!”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决绝,如同定海神针,让许多惊慌失措的士兵找到了方向。罗友胜第一个带着本排剩余的人马,大声呼应着,向邓枫所在的位置集结过来。其他一些被打散、正彷徨无措的士兵,看到有人组织,也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纷纷咬着牙,一边还击,一边向邓枫靠拢。
邓枫迅速判断地形,指向山谷一侧一处相对隆起、遍布巨石和灌木的小高地:“占领那个高地!快!建立环形防御!”
他亲自带队,且战且退,指挥着收拢起来的近百名不同建制的士兵,迅速抢占了那个小高地。高地虽然不算险要,但视野相对开阔,岩石和灌木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掩体。
“快!利用石头和灌木,构筑简易工事!”
“机枪!架在那里,封锁正面通道!”
“掷弹筒,分散配置,听我口令覆盖轰击!”
“罗友胜,带你的人守左翼!二排长,右翼交给你!”
“所有军官、老兵,带头顶到最前面!”
邓枫的声音嘶哑却异常清晰,一道道指令如同快刀斩乱麻,将这群来自不同单位、惊魂未定的士兵迅速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虽然简陋却有效的防御核心。他本人更是如同铁钉般钉在防线最吃紧的位置,用精准的点射和沉着冷静的指挥,稳定着军心。
敌军的冲锋接踵而至,如同潮水般拍打着这块突然出现的“礁石”。子弹如同泼雨般倾泻在高地上,手榴弹不时在阵地前后爆炸。
“稳住!放近了再打!”
“瞄准了打!节约弹药!”
“手榴弹准备……扔!”
邓枫穿梭在弹雨之中,不断鼓舞士气,调整部署。他看到哪个位置压力大,就立刻调人增援;看到敌军聚集,就指挥掷弹筒和机枪进行重点打击。他的冷静与果决,极大地感染了周围的士兵。没有人再后退,所有人都红着眼睛,依托着简易工事,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一次又一次,敌军的冲锋被击退,在高地前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尸体。这块小小的阵地,如同激流中的砥柱,岿然不动,死死地扼守着山谷通道,为后方主力部队调整部署、组织反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当营主力最终击溃了敌军迂回部队,肃清山谷,与邓枫固守的高地汇合时,看到的是阵地上士兵们疲惫却坚毅的面容,以及高地前那层层叠叠的敌军尸体。
营长(已包扎好伤口)看着浑身硝烟、军装破损却目光灼灼的邓枫,看着这块在绝境中奇迹般守住、并扭转了战局的阵地,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感慨和无比的赞许:
“邓枫!好样的!这块骨头,你们啃下来了!要不是你及时稳住阵脚,我们这次麻烦就大了!你不仅是尖刀,更是砥柱!”
此战之后,“砥柱”之名,开始与“孤星”、“悍将”一起,成为邓枫在东征军中新的标签。他在极端逆境下所展现出的临危不乱、决断力、组织力以及那种能够凝聚人心的领袖气质,赢得了上至长官、下至普通士兵更为深层次的认可与信赖。理论的天才,在血与火的无数次淬炼中,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足以让人放心托付重任的、真正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