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孤注一掷
军事会议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红军指挥部内外的空气里依然掺杂着疑虑与不安,但邓枫没有时间再去一一安抚。决心已下,便唯有义无反顾。他如同一部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将那个在众人看来近乎疯狂的计划,一丝不苟地推向执行层面。
精锐遴选
首先是小分队的人员构成。这支部队贵精不贵多。邓枫心中早已有了一份名单。
· 罗友胜 是毫无疑问的核心。他的野外生存、隐蔽潜行和近距离搏杀能力,是这支小分队能否在敌后生存并完成致命一击的基石。邓枫将副指挥的职责交给了他。
· 陈赓 的机变、灵活以及他那仿佛与生俱来的敌后活动能力,是应对突发状况的最佳保障。同时,他的乐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紧张气氛。
· 此外,邓枫从全连挑选了五名战士:两名原是猎户出身,追踪与反追踪、山地行走能力极佳;两名以沉着冷静、枪法精准着称;还有一名身手特别敏捷,擅长攀爬。这五人,加上邓枫、罗、陈,组成了一支八人的敌后破袭分队。
当名单宣布时,被选中者神情各异。两名猎户出身的战士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跃跃欲试;枪法精准者面色凝重,但眼神坚定;擅长攀爬的那位则深吸了一口气,默默检查着自己的装备。陈赓依旧是那副“有意思”的表情,而罗友胜,只是默默开始擦拭他那把上了刺刀的步枪,仿佛即将进行的只是一次寻常的夜间巡逻。
装备整备
小分队的装备经过了精心考量,力求轻便、实用且致命。
· 武器:全员配备毛瑟手枪(驳壳枪)作为近战火力,便于携带且威力可观。罗友胜和两名枪法好的战士额外携带了卸下枪托、便于隐藏的骑步枪,用于远程精确打击。所有长枪和显眼的装备都留给了“落马坡”的主力。
· 特殊装备:工兵锹(短柄)、炸药包(训练用,但足以模拟爆破效果)、导火索、钳子、绳索、指北针、夜间联络用的蒙红布手电筒。邓枫亲自检查了每一件装备的性能,尤其是炸药包和导火索,确保万无一失。
· 补给:只携带三日的压缩干粮和盐块,水壶灌满。最大限度减轻负重,强调机动与隐蔽。
最后的交代
在小分队进行最后准备时,邓枫将一排长叫到一旁。地图在两人之间摊开,马灯的光晕勾勒出他们严肃的侧脸。
“王排长,”邓枫的声音低沉而郑重,“‘落马坡’就交给你了。你们的任务,不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是‘败’得像真的一样,却又不能一触即溃。”
他用铅笔在“落马坡”阵地前划了几道虚线:“节节抵抗,逐次后退,不断用零星反击骚扰他们,让张启明觉得我们还在挣扎,但实力不济。要让他确信,胜利就在眼前,从而放松对侧后的警惕。时间,至少需要为我们争取二十四个小时。”
一排长王承业是个稳重的中年人,他看着邓枫年轻却无比坚毅的脸庞,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连长放心,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人,就一定把戏做足!你们……多加小心!”
没有更多的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份信任,沉重如山。
夜色启程
子夜时分,万籁俱寂,连虫鸣都似乎被凝重的气氛所压抑。红军指挥部后方一片稀疏的林地边缘,八条黑影如同从夜色中凝结而出,悄然集结。
邓枫站在队伍前,最后一次扫视他的队员。黑暗中,看不清彼此的面容,只能看到一双双在暗夜里闪烁着不同光芒的眼睛——有罗友胜的沉静如渊,有陈赓的跃跃欲试,有猎户战士的野性光芒,也有普通士兵的紧张与决然。
没有激昂的战前动员,邓枫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仿佛怕惊扰了这沉睡的群山:“同志们,此去,前路艰险,九死一生。但我们别无选择!红军的荣誉,尖刀连的存亡,系于我辈之手!记住我们的目标,记住我们的路线,相互照应,绝对服从命令!”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黑暗,望向“落马坡”的方向,也望向那未知的敌后。“出发!”
一声令下,八条黑影如同鬼魅,悄无声息地没入密林深处,朝着那被认为无法通行的“荆棘谷”方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他们没有回头,也无人送行,身影迅速被浓密的黑暗吞噬。
指挥部里,一排长王承业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久久不语。他攥紧了拳头,心中默念:“一定要成功啊……”
而在“落马坡”主阵地,留守的红军官兵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连长已经带着一小部分人踏上了怎样一条险路,他们只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异常残酷。一种悲壮而决绝的气氛,开始在阵地上弥漫开来。
邓枫,已将全连的命运,乃至他个人在黄埔的声誉,都押在了这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之上。胜,则一战成名;败,则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