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校长的笔记
黄埔军校,校长官邸书房。
夜已深沉,窗外万籁俱寂,唯有书房内一盏绿罩台灯,在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投下一圈明亮而集中的光晕,将周围昂贵的波斯地毯和靠墙摆放的一排线装书笼罩在朦胧的暗影里。蒋介石并未穿着白日里笔挺的军装,而是换了一身深色的丝绸长衫,更显得身形清瘦。他端坐在书桌后,背脊挺直,如同他要求麾下军官那般一丝不苟。
桌上,摊开着几份刚刚送来的文件,最上面一份,正是何振雄等人联署提交的、关于今日战术课上“邓枫事件”的详细报告,旁边还附有几份其他教育从不同角度提供的观察补充。
蒋介石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神情专注,手指缓缓翻动着报告的书页。他的阅读速度不快,但极其仔细,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斟酌。当读到邓枫剖析mG08缺点及“马克沁”队形弊端的部分时,他的手指在“重量过大、机动性差”、“步机枪协同脱节”、“关键时刻支援不及”等字句下,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他的脸上依旧看不出明显的喜怒,但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却闪烁着异常锐利的光芒。报告中引用的邓枫那些逻辑严密、直指要害的论述,显然在他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水冷套管易暴露……后勤依赖严重……将重机枪下沉至连排……构成梯次交叉火力……”他低声重复着报告中的关键词,像是在咀嚼,又像是在权衡。
终于,他看完了报告的最后一个字。书房里陷入了一片沉寂,只有座钟秒针行走时发出的、规律而清晰的“滴答”声。
蒋介石缓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手指揉捏着鼻梁,似乎有些疲惫,又像是在进行深沉的思考。良久,他重新坐直身体,伸手从笔架上取下一支小巧而精致的红蓝双色铅笔。
他翻开报告的扉页,在空白处,找到了“邓枫”这个名字。他的目光在这个名字上停留了足足有十秒钟,仿佛要透过这两个汉字,看穿那个年轻学员的骨血与灵魂。
然后,他提起那支红蓝铅笔,用红色的笔尖,在“邓枫”二字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两行蝇头小楷:
【可造之材,思想活跃,见解独到,确有军事天赋。】
红色的字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代表着一种初步的、基于才华的肯定。
然而,笔锋并未停下。他稍稍停顿,换到了蓝色的笔尖,在那行红字下方,又添上了一行,字迹同样工整,却透着一股更为审慎、甚至略带冷意的气息:
【然,心性未定,锋芒过露,需加强精神教育,引导其为真正的革命军人,效忠党国。】
蓝色,代表着冷静的观察、未尽的疑虑和需要进一步塑造的方向。
红蓝两色批注,并列于“邓枫”之名侧,构成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评价。欣赏其才,又警惕其“思想”;肯定其能,又担忧其“心性”。
写完之后,蒋介石放下铅笔,再次审视着这两行字。他的眉头微微蹙起。像邓枫这样才华横溢却又显得“不安分”的年轻人,如同一柄刚刚出炉、寒光四射的利剑,用得好,可以斩将夺旗,开辟新局;用不好,或者握不住剑柄,则可能伤及自身。
“邓枫……”他再次低声念出这个名字,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这个名字,从今日起,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优秀学员的代号,而是进入了他私人的人才储备库,成为了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精心雕琢,同时也需要暗中观察、以防偏离轨道的“特殊符号”。
他沉吟片刻,按下了桌角的一个电铃按钮。
片刻后,侍从室主任轻手轻脚地推门而入,垂手肃立。
蒋介石没有抬头,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份报告上,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地吩咐道:“通知政治部,还有各队教育,对第四期,尤其是其中表现突出者,要加强主义之灌输,信念之锻造。要让他们明白,革命军人,首重对党国之忠诚,对领袖之服从。才华,需为正确的主义所用。”
“是,校长!”侍从室主任躬身领命。
“另外,”蒋介石顿了顿,补充道,“那个邓枫……日常言行,可予以适当关注。有何特殊动向,及时报我。”
“明白!”
侍从室主任悄然退下,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
蒋介石独自坐在灯下,目光深邃。他知道,黄埔是革命的熔炉,但也鱼龙混杂,各种思潮在此激荡。像邓枫这样的人物,注定会吸引各方的目光,不仅仅是他的。必须在他们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牢牢掌握引导权,确保这柄利剑,最终能握在自己手中,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而在黄埔军校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另一份关于“邓枫课堂发言及后续反应”的简要记录,也被整理出来,通过秘密渠道,放在了戴笠的案头。特务工作的触角,开始如同细微的蛛丝,悄然向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延伸。
邓枫并不知道,他白日里那番力求振聋发聩的言论,已然在最高层面激起了如此复杂的涟漪。他的名字,被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记在了不同的本子上。
此刻的他,或许正在营房里与同窗探讨战术,或许在阅览室挑灯夜读,或许正在回味周恩来主任那番关于“制度与根源”的深刻谈话。
他就像一颗被投入历史洪流的石子,激起的波浪正以他自身都难以预料的方式,向着不可知的未来扩散。而“校长笔记里的特殊符号”这个身份,既是一道护身符,也是一道紧箍咒,将伴随他走过未来漫长而艰险的征途。
夜色更深,书房里的灯光依旧亮着,映照着墙上那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条幅,也映照着桌前那个决定着无数人命运的身影。一场关于人才、思想与忠诚的无声较量,已然在这静谧的夜里,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