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宝钞引发的金融风暴虽暂时平息,但其涟漪仍在帝国的肌体中扩散。林宸深知,建立信用非一日之功,而瓦解它,可能只需要一个谣言。他一边严密监控着新钞的流通与兑换情况,一边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太子之行,以及远方海疆那不安的骚动。
一、 东宫驾临,格物新象
这一日,格物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尊贵访客——太子朱慈烺。
没有浩大的仪仗,只有必要的护卫与内侍。年仅十余岁的朱慈烺,身着常服,脸上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好奇。林宸亲自与格物院掌院院士在门口迎候。
“臣(臣等),恭迎太子殿下。”林宸率众行礼。
“太师、院士不必多礼。”朱慈烺的声音清朗,抬手虚扶,“孤久闻格物院乃帝国机巧之源,心向往之,今日特来叨扰,望太师与院士不吝赐教。”
“殿下驾临,蓬荜生辉,何谈叨扰。请随臣来。”林宸侧身引路,心中对这位年轻太子的谦逊与求知欲暗自点头。
格物院内,并未因太子到来而停止运转。巨大的蒸汽锤依旧在轰鸣,车床仍在旋转,工匠学员们穿梭忙碌,只是秩序更加井然。林宸并未安排华而不实的展示,而是带着朱慈烺,实地观看各个工坊的运作。
在铸造工坊,朱慈烺看着通红的铁水流入砂模,凝成标准的炮管毛坯,问道:“太师,此物便是重创罗刹、威震南洋的利器之源?”
“回殿下,利器之源,在于标准,在于精度。”林宸指向旁边一台正在用蒸汽动力驱动的镗床,“未经此物镗光内壁,不过是一根顽铁。格物之道,在于将材料、动力、工艺结合,化腐朽为神奇。”
在化学实验室,朱慈烺对五彩斑斓的试剂和玻璃器皿表现出浓厚兴趣。小林玥恰好在此记录数据,见到太子与父亲,落落大方地行了一礼。
“这位便是林卿家中的‘小先生’吧?”朱慈烺微笑道,眼中带着欣赏,“孤听闻你造出了能千里传讯的电报机,不知可否一观?”
林玥看向父亲,见林宸微微颔首,便引着太子来到电报实验室。她简洁地讲解了原理,并演示了在院内两个房间之间的短距离通信。看着指针随着电键按下而规律摆动,翻译出简单的字符,朱慈烺眼中异彩连连。
“瞬息之间,信息可达……此物若成,边疆告急,朝发夕至;政令通达,无远弗届。太师,林姑娘,此乃国之神器!”朱慈烺感叹道,他敏锐地意识到了电报的战略价值。
林宸适时补充:“殿下,此物尚在完善,耗资巨大,且需专才维护。然其利在千秋,臣等必当竭力,早日使其服务于陛下与殿下,服务于江山社稷。”
太子在格物院盘桓半日,兴致勃勃。临行前,他对林宸郑重道:“太师,今日一见,方知‘格物致知’真意。空谈心性,固是学问根基,然此等经世致用之学,方是强国富民之实策。孤受教了。”
望着太子銮驾远去,林宸心中稍慰。太子的态度,代表着未来的希望。但与此同时,随行太监中那几道始终带着审视意味的目光,也提醒着他,这份“希望”背后,依旧伴随着来自宫禁深处的警惕。
二、 电讯通衢,初现峥嵘
太子参观后不久,小林玥主导的“京城-通州实验电报线路”项目,在获得了林宸协调来的更多资源后,全力启动。
铺设专用的绝缘导线(目前主要采用涂刷多层桐油与沥青的棉麻包裹铜线)成了最大的工程难题。立杆、架线、确保线路通畅且不受天气影响,需要大量的人工和严格的工程管理。
林萧主动请缨,协调顺天府及工部,征调民夫,划拨物料。他将铁路建设中学到的项目管理经验运用到此地,线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延伸。
与此同时,林玥改进了中继站的设计。她在沿途计划设立三个中继站,每个站点都配备了改进后的强力继电器和备用电源(伏打电堆组),并培训专门的操作员。
这一日,第一条跨越数十里的电报线路,终于全线贯通。
在格物院的发送端,林玥深吸一口气,在众人的注视下,按动了电键。代表“通州顺利”的预定信号,化作电流,沿着导线飞驰而去。
等待的时间似乎格外漫长。一炷香后,通州接收站的确认信号,沿着线路反馈回来,经由中继站,清晰地显示在格物院的接收器上!
“成功了!京城到通州,消息瞬息可达!”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这意味着,从帝都到最重要的港口和铁路枢纽,信息传递的时间从过去的数个时辰(骑马或乘船),缩短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瞬间!
林宸闻讯赶来,看着那简陋设备上传递来的确认信息,用力拍了拍女儿的肩膀,眼中满是自豪。他立刻下令:“此线立刻转入实测运行,每日定时传递漕粮入库、货物到发、及通州地方简要民情。积累经验,完善规程,为下一步连接天津、乃至覆盖更广区域做准备!”
帝国的信息神经,终于迈出了从理论到实用的关键一步。
三、 萨摩密约,狼烟将起
就在大明内部科技取得突破之时,遥远的日本萨摩藩,鹿儿岛湾内,一场秘密的会谈正在进行。
萨摩藩家老岛津久朗,在隐秘的别墅内,会见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一个名叫威尔逊的瘦高男子。
“尊敬的家老阁下,”威尔逊用生硬的日语,辅以熟练的翻译,说道,“我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贵藩的繁荣表示钦佩。然而,您不觉得,被德川幕府锁在这狭小的岛屿上,空有强大的武力(指萨摩藩彪悍的武士)和进取的精神,却无法与广阔的世界自由贸易,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吗?”
岛津久朗面容精悍,眼神锐利,他缓缓拨弄着手中的茶杯,不动声色:“威尔逊先生,我国自有法度。幕府禁令,不可轻违。”
威尔逊笑了笑,露出狡猾的神色:“法度?家老阁下,当一种法度阻碍了富强之路时,明智的统治者应当思考如何……变通。我们可以向贵藩提供比荷兰人更好的商品,更犀利的火枪,甚至……可以帮助贵藩建造不逊于大明那种蒸汽明轮的舰船。”
他抛出了诱饵:“据我们所知,大明如今虽强,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且其目光正被北方的罗刹和南洋的麻烦所牵扯。这是机会,家老阁下。一个让萨摩之名,响彻东海的机会。”
岛津久朗的眼神微微闪烁。萨摩藩向来对幕府的锁国政策不满,渴望海外贸易与扩张,历史上也曾觊觎琉球乃至台湾。英国人的提议,正中其下怀。
“威尔逊先生,空口无凭。”岛津久朗沉声道。
“当然。”威尔逊示意随从抬上一个箱子,里面是数支精良的燧发枪和一份粗糙的蒸汽机草图,“这只是小小的见面礼。如果合作愉快,更多、更好的东西,包括造船的技术,我们都可以谈。”
数日后,一份用汉字和英文写就的、措辞隐晦的《萨摩藩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友好通商备忘录》悄然签署。根据备忘录,英国船只能以“避风”、“补给”等名义,有限度地停靠萨摩藩的某些特定港口,并进行小规模的“样品”交易。
苏明远安插在萨摩藩的眼线,虽然无法获知备忘录的具体内容,但英国船只频繁出入鹿儿岛湾,以及萨摩藩开始暗中搜集大明海军情报的消息,还是被紧急送回了京城。
四、 山雨欲来,帝国砺刃
林宸几乎同时收到了电报线路成功的喜报和来自萨摩藩的警报。
喜悦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凝重。他站在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日本九州岛的位置。
“英夷……萨摩……果然勾结在一起了。”他眼神冰冷,“他们想做什么?以日本为跳板,威胁我东南财赋之地?还是牵制我海军力量,为其在印度洋乃至南洋的行动创造机会?”
他沉思片刻,下达了一连串命令:
1. 令黄龙,加强对东海、特别是琉球群岛以北区域的巡逻,严密监视任何悬挂陌生旗帜的西夷船只。
2. 命沈廷扬,通过贸易渠道,加强对日本各藩,尤其是与幕府关系不睦的西南强藩的情报搜集。
3. 加快海军新型铁甲蒸汽舰的建造速度,同时,格物院需尽快完成舰炮后装化和线膛化的可行性研究。
4. 指示林萧,在《京报》上适时刊登文章,介绍海外风物, subtly 提醒国人注意来自海上的新威胁,统一认识。
帝国的东方,平静的海面下,暗流已然化为漩涡。一场围绕东海主导权的、跨越国家与文明的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大明这头刚刚焕发新生的雄狮,必须再次砺其爪牙,准备迎接来自更遥远西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