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脸色微不可察地有了变化。杨昭的请求,已超越了单纯的农耕范畴。引大江大河之水,灌溉千里良田,甚至改变地貌,这需要何等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一旦成功,其对地方的影响力,对国家资源的掌控,将是前所未有的。
御书房内,空气一时有些凝滞。程祭酒垂首而立,他亲眼目睹了西山奇迹,对杨昭的“古农法”深信不疑。然而,水利之术,这等改天换地的大工程,即便是他,也感到心头震动。这已非一家一族之力所能及,而是关乎大乾国运的宏图。
皇帝踱了几步,目光再次落到案头的谷穗上。饱满沉甸,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西山荒地变为良田,已是惊世骇俗。若真能引水灌溉千里,那大乾将再无饥馑之忧。这诱惑,对一位渴望开创盛世的帝王来说,是巨大的。
“水利之术,非同小可。”皇帝缓声说,声音里带着考量,“所需钱粮,所需民力,皆是天文数字。一旦开工,便无回头之路。若有差池,百姓受苦,国库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杨昭没有急于辩驳,他明白皇帝的顾虑。这确实是个风险巨大的项目,但他有把握。
“陛下所言极是。”杨昭拱手,语气沉稳,“然,臣在‘古农法’残本中,见识到先贤们对水利之道的精妙记载。其法并非一味蛮力,而是巧借地势,疏导水流,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
他顿了顿,继续说:“且,水利之功,非止于灌溉。可疏通河道,便利漕运,亦可泄洪防灾,保一方平安。长远来看,其所带来的收益,远超初期投入。百姓安居乐业,土地产出翻倍,国库充盈,陛下之盛名,将流芳百世。”
杨昭的话,精准地击中了皇帝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开创盛世,名垂青史。
“至于钱粮民力,”杨昭声音提高了几分,“臣以为,可分期而行,先择一处旱灾频发之地,小范围试行。若效果显着,再逐步推广。至于民力,可仿照徭役之制,但均田司可提供工钱,以工代赈,既能修渠,又能让百姓得利,一举两得。”
他将风险降到最低,将利益放大,并将项目与百姓福祉、皇帝名声紧密挂钩。
皇帝凝视杨昭,许久,才缓缓开口:“准了。但朕要你记住,水利司之责,重于泰山。你需严谨规划,步步为营,切不可操之过急。”
“臣,领旨!”杨昭躬身应下,心头一块巨石落地。农政院和水利司,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意味着他的影响力,将从商业、农耕,正式延伸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
当杨昭走出皇宫时,天色已晚,华灯初上。他知道,这道旨意,必将在京城掀起轩然大波。
果然,翌日早朝,皇帝的旨意一经颁布,朝堂之上便炸开了锅。
“陛下,臣以为不妥!”户部尚书率先出列,他面色涨红,声调拔高,“水利工程,耗费巨大,国库虽有盈余,但经不得如此折腾!且杨昭年轻,何曾有过治水经验?此举无异于儿戏!”
工部尚书也紧随其后:“陛下,引水灌溉千里,此等工程,需动用全国能工巧匠,非一人一司能为。杨昭侯爷虽有才,但对水利一道,恐是纸上谈兵!”
朝中保守派和与杨昭素有嫌隙的官员,纷纷跳出来反对。他们或是真心担忧,或是借机打压杨昭,或是嫉妒他日益膨胀的权势。
“陛下,水利之事,事关重大,不可不慎。”御史大夫也出列,言辞恳切,“杨侯爷虽在西山有功,但农耕与水利,毕竟是两码事。臣恳请陛下三思。”
然而,皇帝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扫过殿中诸臣。
“诸位爱卿所言,朕皆知晓。”皇帝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然,西山荒地变良田,乃是杨昭之功。他所言的‘古农法’,确有奇效。既有此基础,朕为何不能信他一次?大乾立国百年,旱涝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若能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他看向程祭酒:“程祭酒,你昨日亲临西山,对‘古农法’有何见解?”
程祭酒向前一步,他知道这是皇帝给他,也是给杨昭的台阶。
“回禀陛下,臣昨日亲见西山之景,确为鬼斧神工。”程祭酒的声音清晰,传遍大殿,“杨侯爷所言的‘古农法’,确能让贫瘠之土焕发新生。至于水利之术,虽臣未能亲见,但以杨侯爷之才,或许真有独到之处。臣愿在农政院中,协助杨侯爷,共同研习此道。”
程祭酒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稳住了部分摇摆不定的官员。连国子监祭酒都开口支持,这让许多原本想附和反对的士子们,不得不重新考量。
“陛下,臣以为,可让杨侯爷先在小范围试行。”兵部尚书突然开口,他与杨昭并无深交,但对杨昭在军事改革上的眼光有所耳闻,“若真能如杨侯爷所言,利国利民,届时再大范围推广不迟。毕竟,百闻不如一见。”
兵部尚书的建议,恰好与杨昭之前向皇帝提出的“分期而行,小范围试行”不谋而合。这是给双方都留了余地。
皇帝略作沉吟,他知道,此时此刻,即便他乾纲独断,强行推行,也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稳妥起见,先让事实说话,才是最好的办法。
“准奏!”皇帝一锤定音,“杨昭,朕命你择一京畿之地,先期试行水利之术。若能成功,朕必将举全国之力,助你完成此宏图大业!”
杨昭再次躬身,心中却明白,这小范围试行,既是机会,也是巨大的考验。他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是来自朝堂内外的重重掣肘。
散朝后,杨昭径直回了侯府。苏墨和柳如烟已在等候。
“侯爷,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苏墨神色凝重,“水利司的设立,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意料之中。”杨昭轻轻一笑,没有丝毫意外,“但陛下已经首肯,程祭酒也出言相助,这便是最大的胜利。如今,我们需以最快的速度,让事实说话。”
柳如烟上前一步,递上一份地图:“侯爷,这是京畿附近,几处旱灾最为严重的荒地。臣已派人实地勘察,其中以永安县的‘枯河滩’最为典型。那里常年干旱,河道淤塞,百姓苦不堪言。若能在此处成功,将最具说服力。”
杨昭接过地图,手指落在枯河滩的位置。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要用现代的智慧和系统【知识库】里的水利工程学,在古代这片土地上,再次创造奇迹。
“枯河滩……”杨昭喃喃自语,眼中闪动着光芒,“便从这里开始吧。”
他要让那些质疑者,亲眼看到,什么叫做,改天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