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凡人的神话 (终卷 上篇)
抉择已定,方舟文明不再仅仅是寻求庇护的逃亡者,而是确立了成为“规则阴影中的守护者”的全新定位。这座“守护者之墓”提供的不仅是喘息之机,更是一个绝佳的行动基地和知识源泉。
行动立刻展开。
首先是对“守护者之墓”的有限度深度探索。在不过度触动其核心权限的前提下,林昊带领着逻辑节点和林星辰,开始系统性地梳理那些开放的、非核心的研究日志和数据库。他们像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地拂去时间的尘埃,拼凑着远古文明在规则之路上的智慧结晶。
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找到了更多关于安全撬动规则、构建局部秩序场、甚至短暂“欺骗”“园丁”系统基础扫描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结合“悖论之钥”的权限,使得方舟在未来行动中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大大提升。同时,那些关于“源海”的警示也被反复验证和加深理解——那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播种者”管理范畴的、宇宙规则本身的“混沌背景”,任何过于剧烈的规则扰动都可能像在深水中投下巨石,激起不可预料的涟漪。
其次,是强化与星火同盟“基石”小组的联系。借助从远古知识中领悟的、更精妙的规则共鸣编码技术,苏晴雪主持构建了一条更加稳定、带宽更高、且几乎无法被现有任何技术(包括“园丁”的常规监控)探测到的深层规则链接。
通过这条链接,方舟开始有计划地向“基石”小组传输经过精心伪装和筛选的远古知识碎片。这些知识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理论猜想”、“异常现象解析”或“技术瓶颈突破思路”的形式呈现,引导星火同盟的科学家们自行推导出结论。这既提升了同盟的科技水平和规则认知,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直接干预的痕迹。
效果是显着的。星火同盟的舰队开始列装新型的、对“心智低语”抗性更高的护盾系统;他们的探测网络在方舟的间接辅助下,变得更加敏锐,几次提前预警了“收割者”的突袭;甚至在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为漫长的战争提供了更坚实的后勤保障。冯·诺依曼元帅通过深层链接传来的信息,充满了振奋与感激,虽然他依旧不知道这些“天降灵感”的具体来源,但他确信,阴影之中存在着坚定的盟友。
最后,也是最具风险的任务——监控“园丁”与“真序”的终极对抗。
新方舟并未离开“守护者之墓”太远,而是以其为基点,利用强化后的NRIS节点和远古隐匿技巧,如同一个隐藏在礁石后的潜水镜,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远方那场决定宇宙命运的神战。
x-Ω-774区域已然面目全非。“归零”序列与“真序核心”的对抗进入了一种恐怖的僵持阶段。那片空域彻底化为了规则的禁区,任何物质和能量进入其中都会瞬间被分解或重构。代表“归零”的“逻辑真空”与代表“真序”的“重构领域”互相侵蚀、抵消,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又收缩的、极不稳定的边界。
林昊的规则之瞳能清晰地“看”到,“园丁”系统正在持续不断地从宇宙规则网络中抽取力量,维持着“归零”序列的运行,但其效率似乎在缓慢下降,仿佛宇宙本身也开始对这种层级的抽取感到“疲惫”。而“真序核心”则展现出可怕的适应性,它不断调整自身规则结构,如同一个不断进化的病毒,寻找着“归零”序列的薄弱点,甚至尝试以其“重构”之力去反向解析和模仿“归零”的部分特性。
这是一场消耗战,看谁先支撑不住。
“按照目前的能量衰减和规则磨损速率计算,”逻辑节点7号给出了冰冷的预测,“‘园丁’系统维持‘归零’序列的极限时间约为127标准时。而‘真序核心’的规则结构稳定性也在同步下降,但其下降曲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具备某种……临界点爆发的潜力。”
临界点爆发?是最终的反扑,还是……同归于尽?
无论哪种,都意味着最终的结局即将到来。
方舟文明,此刻正立于风暴边缘的观察哨上。他们修复了创伤,获得了知识,坚定了信念。他们不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而是持握着“悖论之钥”,在远古先贤的遗产庇护下,冷静地守望这片濒临崩坏的星空。
他们守护着与故乡的微弱联系,传递着希望的火种。
他们警惕着神战的最终走向,准备着应对任何可能的变局。
持钥守望,于无声处,静待惊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