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11-19 22:17
秦岭山脉深处的地下指挥中心,环形控制台上的全息星图正流转着幽蓝光晕。工程师陈锐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弧线,三十七块月球碎片的实时轨迹立即以不同颜色区分显示。L2点碎片群出现0.3%的速度偏移,他调出三维投影,建议启动离子推进器进行微调。
推进组确认,三号发动机准备就绪。副指挥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时,墙面的抗震玻璃突然泛起涟漪——这是地下三百米处传来的低频震动。陈锐瞥了眼监测屏:地质组报告,地核脉动频率稳定在0.7赫兹,与模拟数据吻合。
------
金属记忆
与此同时,位于地下二层的材料实验室里,苏晚将最后一块钛合金基板放入真空淬火炉。这种特制的β相钛合金在1200c高温下呈现出液态金属般的流动光泽,随着氧含量精准控制在0.11%,金属液表面逐渐凝结出细密的晶花。
超声雕刻系统启动。她按下按钮的瞬间,二十组压电陶瓷换能器同时发出人耳不可闻的声波。透过显微投影仪,可以看到晶格结构正以纳米级精度重组,就像无数微型齿轮在金属深处悄然咬合。
第117号样本的晶面间距变化达到标准值。助理工程师递来检测报告时,苏晚正在调整激光干涉仪的波长:把第三组参数再降低0.5个微米,我们要确保信息存储的冗余度。
------
引力走廊
空间动力学组的林振宇盯着全息模型上闪烁的红点:地月L1点的引力阱比预期深3%,需要重新计算碎片群的切入角度。他的助手快速调出数据:根据最新引力场模型,建议将轨道修正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间隔47分钟。
在模拟舱里,三块模拟碎片正沿着新轨道缓缓移动。当它们穿过虚拟的引力平衡点时,控制屏上的扰动指数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漂亮!林振宇敲击着虚拟键盘,把这套参数同步给推进组,我们要在下次地月潮汐锁定前完成部署。
------
热盾之下
热控工程师江岩的防护服内衬已被汗水浸透,他正盯着隔热罩表面的温度传感器:碳化硅涂层吸收了92%的辐射能,但核心区温度仍在缓慢上升。突然,警报声打破寂静——二号监测点的温度曲线出现异常波动。
启动应急冷却!江岩抓起对讲机的同时,地面自动弹出液氮喷口。白色雾气瞬间笼罩整个测试区,温度指针开始回落。把喷口角度调整15度,他擦了擦护目镜上的冰霜,我们要确保冷却气流覆盖所有盲区。
十分钟后,当温度稳定在598c时,江岩长舒一口气:比上次模拟测试多坚持了三分十七秒,这说明我们的多层隔热结构起效了。
------
数据之海
[2025-11-20 03:12 系统日志]1. 金属载体:晶格稳定度99.998%(超标完成) 2. 轨道修正:所有碎片进入预定走廊(偏差<0.5%) 3. 热防护:峰值温度598c(低于安全红线22c) 4. 环境监测:地磁脉动0.7hz(与基线数据一致) 5. 结构应力:钛合金基板变形量0.002mm(在允许范围内)
当最后一条数据写入日志时,陈锐的终端突然弹出地质组的紧急消息:检测到0.5级微震,震源深度31公里。他快速调出地震波频谱图,发现主频与地核旋转频率完全重合。这是自然现象,他对着通讯器说,继续执行最终确认程序。
------
黎明前夕
04:47,第一缕晨光穿透秦岭的雾霭时,所有系统完成自检。苏晚取下沾满金属碎屑的护目镜,看着全息屏上稳定的绿色指示灯:晶格记忆体可以承受至少十万次读写循环。林振宇则指着星图上整齐排列的碎片群:它们将成为人类首个深空引力锚点。
在指挥中心最深处,江岩轻轻触摸着隔热罩表面的烧蚀痕迹:这些伤痕会记住今天的温度。陈锐关掉所有设备,让寂静重新笼罩这个地下堡垒。只有墙角的原子钟仍在跳动,记录着人类向星空迈出的又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