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旁的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水汽,苏墨和周砚就带着几袋沉甸甸的粮种,再次来到清溪乡。这是从京城太仆寺引种的“双季稻”稻种,据说一年可收两季,亩产比本地稻种高出三成。可当周老实和村民们围着粮种,脸上却满是迟疑。
“苏大人,周医官,这稻种看着细瘦,能比我们种了一辈子的本地稻高产?”周老实捏起一粒稻种,凑到眼前仔细打量,语气里满是不确定,“我们岭南的水土特殊,外地的粮种怕是扎不下根,到时候颗粒无收,这一季的辛苦可就白费了。”
围在一旁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有人说曾试过种外地粮种,结果稻苗长得稀稀拉拉;有人担心新稻种习性不明,浇水施肥的法子不对,反而耽误了收成;还有老人摇头叹道:“种地还是老法子靠谱,祖宗传下来的稻种,虽说产量不高,但稳当,饿不死人。”
苏墨看着大家疑虑的神色,没有急着辩解。他蹲下身,从袋中抓出一把新稻种,又从田埂边捡起一把本地稻种,放在手心对比:“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怕冒险。但这双季稻种,是京城农官试验了五年才推广的,专门改良过适应南方气候。你们看,它的谷壳更薄,胚芽更饱满,只要培育得当,定然能有好收成。”
周砚也补充道:“我已经研究过农书,这双季稻喜湿但不耐涝,正好适合我们刚疏通的水渠灌溉。而且它的生长周期比本地稻短,第一季收完,正好能赶上下一季播种,一年两收,相当于多了一倍的粮食。”
可村民们还是不为所动。一名中年村民说道:“大人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没亲眼见到,心里实在不踏实。要不,你们先种种看,真要是高产,我们明年再跟着种?”
苏墨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那我们就划出十亩田试种。这十亩田的粮种、肥料都由府衙承担,若是收成不好,损失由官府弥补;若是高产,收成全归耕种的村民。”
周老实闻言,心中一动:“苏大人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苏墨朗声道,“我和周兄还会亲自下地,教大家如何育苗、插秧、施肥,一定让这新稻种在清溪乡扎下根。”
消息传开,有五户村民愿意尝试。苏墨立刻让人丈量田地,划定试种区域。次日一早,他和周砚就带着农具来到田里。苏墨挽起裤腿,赤脚踩进泥泞的稻田,动作略显笨拙却格外认真。周砚则拿着农书,一边对照图示,一边指导村民们处理稻种。
“育秧前,稻种要先用温水浸泡三日夜,去除瘪粒,这样发芽率才高。”周砚蹲在田边,将筛选好的稻种倒入木桶,“水温要控制在两成热,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就像我们洗手的温度刚好。”
村民们围在一旁,看得仔细。有人忍不住问道:“周医官,以前种本地稻,都是直接播种,哪用这么麻烦?”
“这双季稻娇贵些,但只要前期照料好,后期产量会翻倍。”周砚笑道,“就像养孩子,小时候细心呵护,长大了才能有出息。”
苏墨则和村民们一起平整秧田,他挥舞着锄头,将田地里的土块打碎,又用耙子将泥土耙平,让秧田变得平整松软。不一会儿,他的额头上就布满了汗水,衣衫也被泥土弄脏,但他毫不在意,反而笑着对村民们说:“种地和办案一样,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马虎。”
然而,试种刚进行了几天,就出了状况。有村民匆匆跑来报告,说秧田里的稻种发芽后,幼苗长得参差不齐,还有不少幼苗发黄枯萎。
苏墨和周砚立刻赶到秧田。只见绿油油的幼苗中,夹杂着不少发黄的小苗,有些甚至已经倒伏在水中。周老实急得满头大汗:“苏大人,您看这可怎么办?是不是这新稻种真的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水土?”
周砚蹲下身,仔细查看幼苗的根部,又用手指沾了点田水,放在鼻尖闻了闻。他眉头紧锁:“这田水有些浑浊,而且根部有轻微的腐烂迹象,怕是施肥太多,烧苗了。”
“施肥太多?”一名村民不解,“我们都是按照种本地稻的量施的肥,怎么会烧苗?”
“双季稻的幼苗比本地稻娇嫩,耐肥性差,施肥量要减半才行。”周砚解释道,“而且本地稻施的是农家肥,肥力温和,你们这次加了不少草木灰,肥力太足,就把幼苗的根烧坏了。”
苏墨立刻说道:“事不宜迟,我们马上给秧田换水,稀释肥力。周兄,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救救这些发黄的幼苗?”
周砚点了点头:“我有办法。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和石灰按比例混合,撒在秧田边缘,既能中和肥力,又能防止病虫害。再用清水反复浇灌秧田,稀释土壤中的肥料浓度。”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一边排放秧田中的旧水,一边引入水渠中的新水,反复浇灌了三次。周砚则带着大家调制草木灰和石灰的混合物,小心翼翼地撒在秧田边缘。苏墨则和村民们一起,将发黄枯萎的幼苗拔掉,补种上新的稻种。
忙活了一整天,秧田终于恢复了正常。看着重新焕发生机的幼苗,村民们松了一口气,但心中的疑虑仍未完全消除。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墨和周砚几乎天天都泡在秧田里。苏墨教大家如何合理密植,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周砚则教大家如何识别病虫害,用自制的草药水防治害虫。他们还根据农书的记载,结合岭南的气候特点,调整了浇水和施肥的时间。
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清溪乡。暴雨过后,秧田被淹,不少幼苗倒伏。村民们看着被淹的秧田,都面露绝望:“完了,这一季的收成怕是没指望了。”
苏墨却镇定地说:“大家别慌!双季稻的抗涝性比本地稻强,只要及时排水,扶正幼苗,还能救活。”
他立刻组织村民们疏通水渠,排放秧田中的积水。周砚则带着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倒伏的幼苗扶正,又在幼苗根部培上泥土,防止再次倒伏。苏墨还让人在秧田周围挖了一道排水沟,防止雨水再次积聚。
经过两天的抢救,大部分幼苗都存活了下来。看着重新挺立的幼苗,村民们对苏墨和周砚越发信任,也对新稻种渐渐有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试种的秧田,学习种植双季稻的技术,不少人都表示,明年也要跟着种。
转眼到了收割的季节。试种的十亩双季稻长得郁郁葱葱,稻穗饱满,金黄一片,远远望去,比旁边的本地稻田茂盛了许多。村民们拿着镰刀,兴奋地走进稻田,开始收割。
“哇!这稻穗也太饱满了!”一名村民割下一把稻穗,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比本地稻的稻穗大多了,颗粒也更饱满!”
经过一整天的收割、脱粒、晾晒,十亩试种田的粮食终于晒干入库。周老实带着村民们,将晒干的稻谷称重,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十亩试种田,总产量竟然达到了六百石,亩产六十石,比本地稻种的亩产高出了整整四十石!
“高产了!真的高产了!”周老实拿着账本,激动得手都在发抖,“苏大人,周医官,你们真是我们清溪乡的大恩人啊!有了这双季稻种,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村民们也欢呼雀跃,纷纷围到苏墨和周砚身边,不停地道谢。有人说:“以前是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怀疑新稻种,多亏了苏大人和周医官坚持,我们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还有人说道:“明年我要把家里所有的田都种上双季稻,争取多收些粮食,给孩子们攒点学费!”
苏墨看着村民们兴奋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欣慰:“乡亲们,这不是我和周兄的功劳,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推广新稻种,改进种植技术,岭南一定会成为富庶之地。”
周砚也笑道:“接下来,我们会把双季稻种分发给大家,还会派农官到各个村落,教大家种植技术。府衙还会减免今年的农业赋税,让大家能多留些粮食,为明年的播种做准备。”
消息传遍了梧州府的各个村落,百姓们纷纷前来清溪乡取经,想要领取双季稻种。苏墨和周砚趁机在各地设立了农学堂,专门传授双季稻的种植技术,还编写了简易的农书,分发给百姓们。
丰收后的清溪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村民们杀猪宰羊,摆上丰盛的宴席,邀请苏墨和周砚参加。席间,大家纷纷向苏墨和周砚敬酒,感谢他们带来了新稻种,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府衙后堂,苏墨和周砚相对而坐,脸上带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没想到推广新稻种会这么顺利,”周砚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担心村民们不接受,没想到试种成功后,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
苏墨点了点头:“百姓们最实在,只要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就会积极配合。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更多的高产作物,让岭南的百姓都能丰衣足食。”
“我已经让人从外地引进了红薯和玉米的种子,”周砚说道,“这些作物耐旱耐涝,适合在山地种植,可以作为粮食的补充。等明年春天,我们就可以在山区推广。”
苏墨微微一笑:“好!有周兄在,我信心十足。只要我们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岭南的安宁和繁荣,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
窗外,月光皎洁,照亮了梧州府的大街小巷。远处传来百姓们的欢笑声,与田间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苏墨和周砚知道,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坚守本心,就一定能让岭南的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