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二十五年,春。
沧京城西,“忠烈双公祠”内香烟缭绕,前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祠堂正中央,供奉着姜承宇与苏慕言的画像。画中的两人,一个英气勃发,一个温润如玉,目光清澈,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们曾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无数百姓自发前来,献上鲜花与祭品,缅怀这两位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福祉的忠臣。他们的故事,经过二十余年的流传,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了长明国人心目中的传奇。
祠堂的角落里,一个身着蓝色儒衫的少年正仰望着画像,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与向往。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眉目清秀,眉宇间依稀有几分苏慕言的影子。他名叫苏瑾,是苏慕言的侄孙,自幼便听着姜承宇与苏慕言的故事长大,对两位先祖充满了崇拜。
“瑾儿,该走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少年身后响起。
苏瑾回过神,看到父亲苏明正站在身后,连忙躬身行礼:“父亲。”
苏明微微一笑,走上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你看得入神,又在想什么?”
“父亲,”苏瑾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在想,姜公和苏公真是太伟大了。他们不仅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拥有如此深厚的情谊,真是令人敬佩。”
苏明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神色:“是啊,他们是我们苏家的骄傲,也是整个长明国的骄傲。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顿了顿,看着儿子,“瑾儿,你要记住,无论将来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心怀家国,坚守初心。”
“孩儿记住了。”苏瑾郑重地点了点头。
父子俩走出祠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这是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梦寐以求的盛世,如今,终于在他们的后辈手中得以延续。
“对了,瑾儿,”苏明说道,“再过几日便是科举考试的日子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提到科举,苏瑾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父亲放心,孩儿已经准备好了。此次科举,孩儿定要金榜题名,像姜公和苏公一样,为国家效力。”
苏明欣慰地笑了:“好,父亲相信你。不过,你也要记住,科举只是一条途径,无论将来是否为官,都要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嗯。”苏瑾重重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中,苏瑾立刻回到自己的书房,继续温习功课。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苏慕言亲笔书写的条幅,上面写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个大字。这是苏慕言留给后人的家训,也是苏瑾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他翻开《新政纪要》,这是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共同撰写的着作,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们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治国理念。苏瑾已经把这本书翻得卷了边,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烂熟于心。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像两位先祖一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几日后,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苏瑾怀着忐忑而又兴奋的心情走进了考场。考场内,气氛庄重而严肃,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都在奋笔疾书,希望能够脱颖而出。
苏瑾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拿起笔,开始认真答题。他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很快就完成了试卷。
考试结束后,苏瑾走出考场,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他知道,科举之路竞争激烈,想要金榜题名并非易事。
接下来的几天,苏瑾一边等待考试结果,一边继续学习。他并没有因为考试结束而放松自己,反而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苏瑾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放榜的地点。榜单前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苏瑾的目光在榜单上快速地扫过,当看到“苏瑾”两个字赫然出现在二甲第一名的位置时,他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
“中了!我中了!”苏瑾兴奋地大喊道。
周围的人纷纷向他投来祝贺的目光。苏明也赶到了现场,看到儿子金榜题名,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好样的,瑾儿!”苏明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父亲为你感到骄傲。”
苏瑾激动地抱住父亲:“父亲,我做到了!我终于可以像姜公和苏公一样,为国家效力了!”
“是啊,你做到了。”苏明眼中满是欣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你要继续努力。”
不久后,苏瑾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进入翰林院任职。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许多朝廷重臣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苏瑾深知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他在翰林院中勤奋工作,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他不仅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还积极参与各种政务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才华和努力很快就得到了上司和同僚们的认可。
这日,苏瑾正在翰林院整理文件,突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陪同太子殿下前往江南巡查。江南是国家的赋税重地,也是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治理过的地方,此次太子巡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当地的民生疾苦和政务情况。
苏瑾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终于有机会走出京城,亲身体验江南的风土人情,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紧张的是,陪同太子巡查责任重大,不容有任何差错。
“瑾儿,此次江南之行,责任重大。”临行前,苏明叮嘱道,“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多听多看少说,照顾好太子殿下的安全。同时,也要留意江南的情况,将你看到的、听到的如实禀报给陛下。”
“父亲放心,孩儿记住了。”苏瑾郑重地说道。
随后,苏瑾跟随太子殿下,踏上了前往江南的征程。
江南依旧是那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江南又有了新的变化。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商业更加繁荣,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富足。
苏瑾跟随太子殿下,走访了江南的多个州府。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走进百姓家中,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当地的官员交谈,了解政务的推行情况。
在巡查的过程中,苏瑾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有些地方的水利设施虽然完善,但维护不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苏瑾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向太子殿下如实禀报。太子殿下听后,十分重视,立刻下令让当地的官员进行整改。
在江南巡查期间,苏瑾还特意前往了当年姜承宇与苏慕言治理过的江宁府。在江宁府,他看到了宏伟的堤坝,宽阔的河道,还有百姓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当地的百姓告诉苏瑾,正是因为有了姜承宇与苏慕言当年修建的水利工程,江南才能有今日的繁荣景象。
苏瑾听着百姓们的讲述,心中对两位先祖更加敬佩。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以两位先祖为榜样,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南巡查结束后,苏瑾跟随太子殿下返回了京城。他将此次江南巡查的情况详细地禀报给了皇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皇帝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对他更加重用。
不久后,苏瑾被任命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前往江南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政务情况。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位。
苏瑾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上任后,立刻展开了工作。他深入各地,明察暗访,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在他的努力下,江南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百姓们对他赞不绝口。
这日,苏瑾在江南巡查时,遇到了一个名叫姜磊的年轻将领。姜磊是姜承宇的曾孙,时任江南水师副将。他年轻有为,作战勇猛,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聊起了各自的先祖,聊起了国家的未来。苏瑾发现,姜磊虽然年轻,但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与当年的姜承宇十分相似。
“苏大人,”姜磊说道,“我从小就听着祖父和苏公的故事长大,他们是我的偶像。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镇守边疆,保卫百姓的安宁。”
苏瑾点了点头:“姜将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我们都是他们的后辈,我们有责任继承他们的遗志,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是啊,”姜磊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一定要携手努力,让长明国更加繁荣昌盛。”
从那以后,苏瑾和姜磊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苏瑾在江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姜磊则在江南训练水师,保卫海疆。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几年后,苏瑾因为政绩卓着,被晋升为“左都御史”,回到京城任职。姜磊也因为战功赫赫,被晋升为“江南水师提督”,成为了江南水师的最高统帅。
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以姜承宇与苏慕言为榜样,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百姓的幸福安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苏瑾和姜磊一同来到了“忠烈双公祠”。他们站在姜承宇与苏慕言的画像前,深深鞠了一躬。
“姜公,苏公,”苏瑾轻声说道,“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国家,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姜磊也说道:“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遗志,将长明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姜承宇与苏慕言的画像上。画像中的两人,仿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青衿之音虽远,其韵流传至今。姜承宇与苏慕言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忠诚、智慧、勇气和爱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长明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不断努力奋斗。而苏瑾和姜磊,正是这股精神传承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长明国的辉煌篇章,开启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