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消化知识,规划升级
废弃矿坑深处,隔绝了西荒永恒的喧嚣与危险,只有灵石灯散发出的稳定白光,映照着岩壁上斑驳的痕迹和我们三人沉静的身影。
中枢塔所得的海量知识,尤其是《维度皱褶理论》的完整蓝图,如同刚刚入库的珍贵矿藏,需要经过精炼、提纯,才能真正转化为属于我的力量。之前的几次法则微调尝试,不过是牛刀小试,是应用层面的零星火花。而现在,我需要回归基础,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知识消化”。
我并未再次进行高强度的实验,而是进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闭关”。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意识完全沉入识海,围绕着那悬浮的“文明火种”,如同最虔诚的学者,逐字逐句地研读、推演着“维度皱褶”的理论核心。
这不再是简单的阅读和理解,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入”。
我“看”着那描述空间维度在特定能量谐振下产生“蜷缩”与“褶皱”的数学方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化作了在我意识中不断演化、具象化的动态模型。我仿佛亲身站在那即将产生皱褶的空间节点上,感受着周围时空结构如何从稳定的“平直”状态,在谐振能量的驱动下,如同被无形之手揉捏的薄膜,开始产生局部的、可控的塌陷与扭曲。
我理解了“皱褶”并非简单的破坏,而是一种极致的能量束缚与时空拓扑变化。在皱褶区域内,常规物理法则被暂时“屏蔽”或“改写”,其内部蕴含着因维度坍缩而释放的、近乎无限的潜能。而理论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精确控制这“揉捏”的力度、范围、以及最终的“释放”或“维持”。
这种理解,是颠覆性的。它让我对“空间”的认知,从一个固定的“舞台”,变成了一个可以互动、可以塑造的“材料”。
随着理解的深入,我开始将这些新的认知,与我的“混沌谐振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混沌谐振”,强调的是寻找系统固有频率,以微小扰动引发宏大变化。
“维度皱褶”,强调的是通过极端精确的能量输入,直接改变空间的拓扑结构。
两者看似不同,实则有着共通的内核——对“频率”与“节点”的极致追求。
我的“混沌谐振基盘”,或许不应该仅仅用于寻找能量和物质的谐振点,更应该进化成能够感知、甚至计算空间结构本身“固有频率”的超级感官和处理器!
一个清晰的、关于我自身筑基巅峰的升级方案,开始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型,并不断细化:
第一步,基盘深度优化。
利用对“维度皱褶”理论的理解,重新审视和优化“混沌谐振基盘”的底层架构。重点强化其对空间波动、维度曲率等信息的感知与计算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法则感知基盘”。这将是一个水磨工夫,需要将新的理论模型一点点镌刻、融合进基盘的每一个能量节点。
第二步,构建“谐振探针”。
设计并构筑一种全新的、基于“灵子编程”和维度认知的微观灵码结构。它不再是用于直接施法的术法模型,而是如同精密的科学仪器,专门用于“扫描”和“探测”局部空间的法则参数与脆弱节点。这将是我未来构建“法则接口”的必备工具。
第三步,尝试“多维谐振”。
在基盘优化和“谐振探针”成型的基础上,尝试不再针对单一规则进行微调,而是同时感知并引动多个相互关联的法则参数(如空间曲率与引力常数)的协同谐振。这是构建稳定“初级接口”的关键前置步骤,难度极大,但一旦成功,意义非凡。
第四步,接口封装与稳定。
将成功的“多维谐振”模式,利用“灵子编程”技术,封装成一个可以稳定调用、具备基础功能的“初级法则接口”。这,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科学筑基巅峰的标志!
这个方案,每一步都艰难无比,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将上古知识与自身体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真正强者之路的康庄大道。
我缓缓睁开眼,瞳孔中仿佛有无数细微的空间几何图形在生灭演化。摊开手掌,一缕灵光在指尖跳跃,其中蕴含的能量结构,已然带上了一丝源自维度理论的深邃与奇异。
“方向已定,蓝图已绘。”我轻声自语,语气中充满了笃定与期待。
接下来,便是将这宏伟的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变为现实。
而首先,就是从优化“混沌谐振基盘”开始,将这承载着我一切力量与知识的根基,打磨得更加坚实、更加敏锐,足以支撑起未来那足以编辑法则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