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翠影”的成功试制,如同在小院上空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沈清徽很清楚,拥有好的产品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价值最大化,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本与影响力,才是关键。
她坐在老槐树下,面前摊开着陈砺绘制的地图,目光在代表白石村、后山、以及通往县城的路径上来回移动。脑海中,一个清晰的规划正在逐步成型。
“陈砺。”她唤道。
如同影子般守在院门附近的陈砺立刻转身走来,步伐沉稳无声:“主子。”
“我们的‘云雾翠影’,不能再走‘山野清茶’的老路了。”沈清徽指尖轻点桌面,“货郎散卖,价低利薄,且容易暴露制法,引来觊觎。王婆子的渠道,人脉虽广,但层次不够,识不得此茶真味,也出不起应有的价钱。”
陈砺凝神静听,他知道主子心中已有定计。
“此茶,需走高端路线。”沈清徽语气肯定,“目标,是县城乃至州府那些识货、且出得起价的富贵人家、文人雅士,乃至……官绅阶层。”
她看向陈砺:“所以,包装、定价、渠道,皆需与之匹配。”
“包装?”陈砺对这个词有些陌生。
“便是盛装之物,门面。”沈清徽解释道,“‘云雾翠影’若还用粗纸破布包裹,即便滋味再好,在那些人眼中,也与寻常粗茶无异,卖不上价,更显不出独特。”
她起身,从屋里拿出之前陈砺砍伐竹子时,她特意让其留下的几节口径均匀、竹节较长的厚壁竹筒。这些竹筒已经被清洗干净,内外打磨得十分光滑,带着竹子天然的纹理和清香。
“用此物盛装,如何?”沈清徽将一只竹筒递给陈砺。
陈砺接过,入手微凉,触感细腻。竹筒本身带着一股清冽的草木气息,与茶叶的天然属性相得益彰。相比于粗糙的纸张,这竹筒显然更具格调,也更能保护茶叶不受潮、不走味。
“主子英明。”陈砺由衷道,“此物甚好,朴素雅致,又合茶性。”
“光是竹筒还不够。”沈清徽取来一小块质地柔软、颜色素净的浅灰色粗麻布,又找来一些柔韧的蒲草。“需得再配以布囊,用蒲草扎口,既显精心,又便于携带。”
她亲自示范,将炒制好的“云雾翠影”小心地装入竹筒,约七分满,轻轻摇晃使其紧实,然后用一块干净的软木塞封住筒口。接着,将竹筒放入裁切好的麻布袋中,收拢袋口,用浸湿后变得极为柔韧的蒲草缠绕系紧,最后打上一个简洁而别致的结。
一个完整的、带着山野清风般质朴雅致气息的茶叶包装,便呈现在眼前。
竹筒的天然,麻布的粗粝,蒲草的野趣,三者结合,完美地烘托出“云雾翠影”那份源于自然、精于匠心的特质。拿在手中,分量十足,手感极佳,自有一股不同于凡品的格调。
“这便是包装。”沈清徽将成品递给陈砺,“日后我们出产的‘云雾翠影’,皆需如此封装。每一筒,便是独一份的体面。”
陈砺捧着这筒茶,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与心思。他再次深刻体会到主子思虑之周全,远超常人。
“至于定价……”沈清徽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山野清茶’通过货郎,售价几何?”
“回主子,寻常粗茶不过十文八文一斤,我们的‘山野清茶’因味道好些,能卖到十五文到二十文一斤。”陈砺对这类信息记得很清楚。
沈清徽点了点头,伸出两根手指,语气平静却石破天惊:“‘云雾翠影’,暂定二两银子一筒。”
二两银子?!
陈砺纵然沉稳,也被这个价格惊得眼皮一跳!二两银子,足够寻常农家数月嚼用!这一小筒茶,不过三四两重,竟敢要价二两?!
看到陈砺脸上的惊色,沈清徽淡淡一笑:“觉得贵?”
“属下……只是觉得,恐难有人问津。”陈砺实话实说。
“物以稀为贵,更以‘值’为贵。”沈清徽解释道,“‘云雾翠影’的采摘、炒制之法,独此一家,其风味韵味,远超寻常市面之茶。此为一‘值’。其二,能品出此茶妙处、并愿意为之花费的人,绝不会是计较这二两银子的升斗小民。我们要卖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品味,一种……他们未曾体验过的‘稀缺’与‘格调’。”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深意:“有时候,价格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定位。定价低了,反而会让人轻视。”
陈砺恍然,主子的眼光,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看到了更深层的人心和市场规则。
“那渠道……”陈砺问道,如此高价之茶,显然不是王婆子能接触到的层面。
“渠道有二。”沈清徽成竹在胸,“其一,通过周瑾。他是读书人,虽落魄,但旧日同窗、师长中,未必没有识货之人,可通过他慢慢渗透士林圈子。其二……”
她的目光变得幽深:“待时机成熟,或可借助谢长渊的‘锦绣阁’。他那里的客人,非富即贵,正是此茶的目标所在。不过,与谢长渊合作,需待我们自身更有底气之时,否则易受制于人。”
她将计划娓娓道来,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陈砺心中钦佩不已,只觉跟着这样的主子,前路虽险,却每一步都踏在实处。
“至于原有的‘山野清茶’……”沈清徽思忖道,“此名已有些口碑,不必废弃。可将其定位为‘云雾翠影’之下的普通品类,依旧通过王婆子和货郎销售,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也能起到迷惑外界、掩护‘云雾翠影’的作用。”
品牌分层,市场细分。沈清徽在无形中,已经运用起了超越时代的营销策略。
定策已毕,沈清徽让陈砺取来笔墨,是之前让周瑾代为购置的简陋货色,她铺开一张稍微光滑些的树皮纸,沉吟片刻,提笔蘸墨。
她写的并非时下通用的楷书,而是一种更显古朴雅致、带着几分簪花小楷韵味的字体,清秀而不失风骨。这是她前世身为太后,批阅奏章、赏玩书画时练就的功底,此刻用来题写茶名,正合适。
她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四个字:云雾翠影。
字迹灵动,仿佛带着山间云雾的飘渺与茶叶翠影的生机。
“将此字拓印下来,日后或可制成标签,贴于竹筒之上。”沈清徽吹干墨迹,对陈砺吩咐道。
陈砺看着那四个与他平日所见截然不同的、充满美感的字,心中再次被震撼。主子身上的谜团,似乎又深了一层。
定名,包装,定价,渠道规划……一系列举措,围绕着“云雾翠影”徐徐展开。
小院之中,不再仅仅是生存的挣扎与武力的磨砺,更增添了一份属于商业的智慧与远见。
沈清徽站在院中,看着那几筒精心包装好的“云雾翠影”,目光仿佛已穿越了白石村的群山,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知识已然变现,利刃已然备好。
接下来,便是将这“云雾翠影”之名,连同她沈清徽的意志,一同推向那纷扰而充满机遇的外界。
山风拂过,带来后山茶叶的清香,也带来了变革前夜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