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暑气渐消,校园里迎来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百团大战”。中心大道两侧,密密麻麻的摊位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海报迎风招展,音响里播放着各种风格的音乐,夹杂着学长学姐们卖力的吆喝声,空气里都跳动着青春与活力的因子
米小圈和室友们随着人流徜徉其中,眼睛都有些不够用了。这里有穿着汉服翩翩起舞的国学社,有摆满各种乐器的音乐社团,有展示着无人机和机器人的科技协会,还有弥漫着咖啡香气的烘焙社……种类之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哇塞!电竞社!必须加入啊!”王浩一眼就锁定了目标,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的激烈比赛画面,两眼放光,毫不犹豫地挤过去填了报名表。
赵磊则对机器人协会产生了浓厚兴趣,围着那几个能灵活移动、完成简单指令的机器人模型,问东问西。
刘洋比较务实,在职业发展协会和志愿者协会的摊位前驻足,仔细阅读着介绍材料。
米小圈慢慢走着,心里有些茫然。他对游戏兴趣一般,对硬件动手能力不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艺。看着周围同学们兴奋地讨论、踊跃地报名,他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繁华街市的旁观者。
就在这时,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吸引了他的目光。摊位上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喧闹的音乐,只有几台开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滚动着简洁的代码。海报是极简风格,上面写着——“code & create 编程社:用代码构建你的奇思妙想”。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沉稳的学长站在摊位后,正耐心地向几个新生讲解着什么。
米小圈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他看到一台电脑上正在运行一个简单的物理模拟程序,小球在屏幕上碰撞、弹跳;另一台则展示着一个由代码生成的艺术图案,色彩斑斓,充满韵律感。
“同学,对编程感兴趣吗?”学长注意到他,微笑着打招呼,“我们社团不定期组织技术分享、项目实战,还有机会参加一些程序设计竞赛。”
米小圈的心微微一动。他想起了自己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初衷——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创造的工具。高中时,他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和解题,很少有机会去真正“创造”点什么。
“我……刚学完c语言基础,可以吗?”他有些不确定地问。
“当然可以!”学长热情地递给他一张宣传页,“我们欢迎所有对编程有热情的同学,无论基础。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嘛。我们最近正好在筹备一个校园生活服务类的小程序项目,缺前端,你可以先从简单的页面入手试试。”
“小程序项目?”米小圈的眼睛亮了一下。这听起来比枯燥的课后作业有趣多了。
“是啊,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编码实现、测试上线,完整走一遍流程,比光看书本收获大得多。”学长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低头敲代码的女生,“喏,那就是我们现在的项目负责人,林学姐。”
米小圈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个短发利落的女生正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偶尔停下来思考,眼神锐利而充满神采。那是一种他熟悉的、沉浸在热爱事物中的专注状态。
就在他犹豫是否要报名时,身后传来一个略带清冷又有些熟悉的声音:
“请问,电子设计创新协会是在前面吗?”
米小圈猛地回头,心脏再次不争气地加速跳动。
是李黎。
她站在不远处,正询问着一个路过的同学。她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卫衣,依旧是简单的马尾,神情专注地看着指示牌的方向,并没有注意到编程社摊位前的米小圈。
那个同学给她指了方向,李黎道谢后,便朝着电子设计创新协会的摊位走去。那里聚集了不少人,展示着各种电路板、焊接工具和完成的作品,充满了硬核的科技感。
米小圈看着她毫不犹豫、目标明确地走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心底那份茫然忽然消散了不少。他想起高中时,李黎也是这样,对自己的目标清晰而坚定。
他不再犹豫,转身对编程社的学长说:“学长,我想报名。”
“太好了!填一下基本信息吧!”学长笑着递过来一张报名表。
米小圈认真地填写着自己的姓名、学院和专业。当他写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在这里,他或许能找到一群同样对代码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伙伴,一起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真正有趣、有用的东西。
他填好表,交给学长,又忍不住朝电子设计创新协会的方向望了一眼。李黎的身影已经被人群淹没,但他仿佛能想象出她认真聆听介绍、或许还会动手尝试一下那些电子元件的模样。
他们依然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一个深耕代码软件,一个探索硬件电路。但此刻,在这片因热爱而沸腾的“百团大战”中,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同频的伙伴,锚定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种在各自热爱领域里默默努力、并行前进的感觉,让米小圈觉得,即使不在同一个校园,他们依然在以某种方式,共同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