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余威尚未完全消退,高三的号角却已嘹亮地吹响。当米小圈再次踏进熟悉的教室,一种与高二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教室似乎还是那个教室,但氛围已然天翻地覆。
黑板上方,“距离高考还有xxx天”的鲜红倒计时刺目而精准,像一声声沉重的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原本张贴着优秀作文和活动照片的墙壁,此刻被各种公式定理、诗词名句、单词表所覆盖,俨然成了一片知识的密林。而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是每个人课桌上、桌肚里,乃至脚边堆放着的复习资料。
那不是简单的几本教材和练习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堆成山”。
各科五花八门的“一轮复习总攻略”、“高考真题精编”、“必刷题xx套”、“知识点速记手册”……崭新的,泛旧的,厚重的,小巧的,如同砖块般层层垒起,几乎要淹没课桌原本的颜色。空气里弥漫着新书的油墨味和旧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混合着一种无声的、紧绷的压力。
米小圈在自己的座位坐下,看着旁边空着的位置——李黎还没到——以及她桌面上同样毫不逊色的“书山”,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他摸了摸自己书包里那几本新领到的、厚得能当砖头使的复习纲要,感觉肩膀都沉重了几分。
同学们陆续进来,少了往日的嬉笑打闹,多了几分沉默和步履匆匆。彼此打招呼的声音都压低了些,眼神交汇时,流露出一种“你懂的”的凝重和共勉。
当李黎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米小圈的目光立刻追了过去。她依旧是那副沉静的模样,步履平稳,只是眼神在扫过教室环境和同学们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时,比平时更加锐利和专注。她走到座位,安静地放下书包,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那堆资料,按科目、重要性分门别类,动作熟练得像早已演练过无数遍。
“感觉……压力有点大啊。”米小圈忍不住低声感慨,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凹凸不平的书脊。
李黎整理书本的动作顿了顿,抬起头看他,目光平静无波:“正常的。把这些‘山’搬开,就是我们该走的路。”
她的比喻很简单,却奇异地带着一种力量。是啊,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不是用来压垮他们的,而是通往目标的阶梯,是需要他们一砖一瓦去攻克和掌握的堡垒。
开学第一堂课是班主任的班会。没有多余的寒暄,班主任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了高三动员的主题。他用数据说话,分析历年高考形势,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效率的重要性。他的话语不像高二时那般温和,而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厉和期望。
“从现在开始,你们生命中的核心词只有一个——高考!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每一次练习都至关重要!收起你们所有的散漫和侥幸,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来!”
班主任的话像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神经上。米小圈感觉自己手心有些出汗,他偷偷看了一眼旁边的李黎,她坐得笔直,眼神专注地看着讲台,嘴唇微微抿着,那是一种全神贯注、严阵以待的姿态。
下课铃响,班主任离开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被更加响亮的翻书声和书写声所取代。没有人浪费时间去闲聊,每个人都迅速埋首于自己的“山峦”之中。
米小圈深吸一口气,翻开了那本厚重的物理复习纲要。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映入眼帘,他感到一阵眩晕,但随即想起了那份和李黎共同制定的目标清单,想起了“保持班级前五”的承诺,想起了春游时她说的“计算机很好”。
他甩了甩头,驱散那瞬间的畏难情绪,拿起笔,强迫自己进入状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渐渐与周围的声音融为一体,汇成了高三开学第一天最主流、最坚定的背景音。
李黎已经开始刷一套数学卷子,神情专注,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灯塔,无声地指引着方向,也带给米小圈一种安定的力量。
课间,米小圈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找姜小牙他们插科打诨,而是抓紧时间向李黎请教一个刚才没太弄懂的物理概念。李黎言简意赅地讲解了一遍,思路清晰,直指核心。
“明白了,谢谢。”米小圈恍然,再次投入到攻克“山峦”的战斗中。
放学时,夕阳依旧灿烂,但背着一书包沉甸甸资料的米小圈,却感觉脚步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坚定。他和李黎并肩走出校门,没有再像高二时那样绕远路,而是直接走向了各自回家的方向。
在分岔路口,两人停下。
“明天开始,按照清单执行。”李黎看着他,语气不容置疑。
“好!”米小圈重重点头,眼神明亮,“一起把这些‘山’搬开!”
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互相点了点头,转身汇入人流。身后,是堆成山的复习资料,而前方,是布满荆棘却也充满希望的高三征途。开学的第一天,用沉重的资料和前所未有的压力,淬炼出了他们眼中更加清晰的决心。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