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北方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往年这个时候,米小圈家里总是热气腾腾,妈妈会早早调好馅料,和爸爸一起包很多饺子,猪肉白菜的、韭菜鸡蛋的,满屋都是面皮和馅料的香气。而今年,他只能在手机视频里看着家里的团圆,听着父母叮嘱“记得吃饺子,别冻着”,心里难免泛起一丝酸楚。
南方的冬天湿冷入骨,没有暖气,宿舍里只能靠空调取暖,干热的空气让人喉咙发干。傍晚下课,天色早已暗沉,寒风裹挟着湿气往骨头缝里钻。米小圈缩着脖子往宿舍走,看着路上行色匆匆的同学,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感悄然蔓延。
“圈儿,快走!食堂今天有饺子,去晚了就没了!”王浩从后面追上来,一把揽住他的肩膀,东北小伙的热情仿佛能驱散几分寒意。
“饺子?”米小圈愣了一下。
“对啊,冬至嘛!学校食堂特意准备的,听说好几个窗口都有,咱们快去三食堂,那边量大!”赵磊也凑了过来,眼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
被室友连拉带拽地来到三食堂,果然看到几个窗口前都排起了长队,电子屏上滚动着“冬至安康,供应水饺”的字样。空气里弥漫着醋和辣椒油的香气,混合着煮饺子时升腾起的白色水汽,一下子就有了过节的气氛。
队伍移动得很慢,但大家似乎都不着急,三三两两地聊着天,讨论着家乡的冬至习俗。
“我们家冬至必吃羊肉汤,暖和!”
“我们那儿吃汤圆,团团圆圆嘛。”
“还是饺子好,啥馅都能包……”
听着天南地北的习俗,米小圈忽然觉得,这小小的食堂,仿佛成了一个微缩的中国。他们这些离家求学的游子,正用各自的方式,在他乡寻找着节日的慰藉。
好不容易排到窗口,看着锅里翻滚的白胖饺子,米小圈要了一份猪肉大葱的。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找到座位,咬开第一口,熟悉的面香和肉香瞬间充盈口腔,虽然比不上妈妈包的味道,但那滚烫的温度,却实实在在地暖到了胃里,也暖到了心里。
“怎么样?还行吧?”刘洋问,他点的是素三鲜。
“嗯,挺好吃的。”米小圈点点头,又蘸了点醋。
正吃着,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黎发来的消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一个白瓷盘里,整齐地码着十几个模样精巧的饺子,旁边还有一小碟深色的醋汁。
背景似乎是清华的某个食堂,同样人头攒动,充满烟火气。
米小圈看着照片,忍不住笑了。他拿起手机,也对着自己餐盘里那几个被筷子夹得有点破皮、卖相不算太好的饺子拍了一张,发了过去。
很快,李黎回复了两个字,带着她一贯简洁的风格:
“同吃。”
简单的两个字,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那点残存的乡愁。他知道,在另一座城市,另一个校园里,她也正和他一样,在冬至的夜晚,用一盘食堂的饺子,安放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感受着属于大学集体的、别样的温暖。
这顿食堂的饺子,或许不够完美,馅料可能偏咸,皮可能有点厚,但它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学校给予异乡学子的仪式感,是室友间互相陪伴的温暖,是跨越距离的默契问候,更是他们在独立成长路上,学会的自己给予自己的“小团圆”。
吃完饺子,身子暖和了,心里也踏实了。走出食堂,寒风似乎也不再那么刺骨。米小圈和室友们说笑着往宿舍走,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
这个冬至,没有家人的环绕,没有故乡的熟悉街景,但在食堂氤氲的蒸汽里,在室友的插科打诨中,在那条跨越千里的、共享一盘饺子的信息里,他找到了另一种团圆——属于青春,属于友谊,属于独立成长的、温暖而珍贵的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