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两派的争论已持续数日,如同拉锯般你来我往,僵持不下。然而,边境传来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却一封比一封严峻,字字泣血,描绘着北狄铁骑肆虐下的惨状——烽烟四起,城池陷落,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
若再不能予以雷霆重击,挫其锋芒,不仅边境防线有全面崩溃之虞,更将严重动摇大乾国本,令四方邻国生出觊觎之心。
这夜,月隐星沉,坤宁宫内的烛火却燃得格外明亮。
萧景珩踏着浓重的夜色而来,眉宇间凝结着连日议政带来的疲惫,更深藏着一份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挥退了侍立的宫人,独自步入内殿。
苏晚棠早已等候多时,见他归来,立刻迎上前,亲手奉上一碗温热的、特意加了宁神百合与红枣的安神汤。
烛光映照下,她清晰地看到了他眼底的血丝与那份沉重,心中不由一紧,轻声问道:陛下连日辛劳,可是……边关之事,已有了决断?
萧景珩并未立即去接那碗汤,而是伸手握住了她微凉的手,他的掌心温热而干燥,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他抬眸,目光灼灼如星火,穿透了殿内略显朦胧的光线,直直地望进她眼中,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
棠棠,朕意已决,将御驾亲征,北讨狄虏。
苏晚棠闻言,心中猛地一震,手中端着的汤碗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汤面泛起细微的涟漪。
虽然连日来朝堂风向与边境急报让她早有预感,但御驾亲征这四个字真正从皇帝口中说出时,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仍让她瞬间涌起无尽的担忧。
御驾亲征,意味着皇帝将亲临险境,直面刀兵,古来多少帝王折戟沙场,其间风险,不言而喻。
陛下…… 她下意识地想要劝谏,却在对上他那双坚定无比的眼眸时,将话语咽了回去。
北狄此次倾举国之力来犯,气焰极其嚣张,若不能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彻底击溃,令其伤筋动骨,则边境永无宁日,我大乾北疆将永陷战火煎熬。 萧景珩的声音沉静如水,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朕亲自前往,其一,可亲临战阵,提振三军士气,令将士用命,奋勇杀敌;其二,天子旌旗所向,足以震慑四方宵小,令其不敢趁乱轻举妄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微微停顿,眼中寒光乍现,如同出鞘的利剑:朕要亲自去会一会这北狄大汗,更要看清楚,这背后是否真有前朝余孽在兴风作浪,他们究竟还有多少潜藏的实力,多大的能耐!此番,必要将这内外勾结的毒瘤,连根拔起!
说罢,他的目光重新落回苏晚棠脸上,那灼人的锐利渐渐化为深沉的信赖与郑重的托付,他握紧她的手:只是,棠棠,朕离京之后,朝政需由皇子监国,然皇儿年幼,尚需重臣辅弼。这后宫与前朝的稳定,京师乃至全国人心的安抚,千斤重担,就要辛苦皇后你了。
苏晚棠听着他清晰的分析与沉甸甸的嘱托,知他心意已决,此乃经过深思熟虑、关乎国运的战略决策,绝非一时冲动。
她压下心中如潮水般翻涌的万千忧虑,将所有的不安与牵挂深深藏起,用力反握住他温热的大手,抬眸迎上他的视线,目光清亮而坚定,如同磐石:
陛下雄心,臣妾明白。国难当头,陛下亲冒矢石,是为江山社稷,为天下黎民。臣妾虽系女流,亦知大义。陛下请放心前去,臣妾在此立誓,定当竭尽心力,辅佐太子,稳定朝局,肃清宫闱,安抚内外,绝不让后方生乱!臣妾会在宫中,日日为陛下祈福,备好凯旋庆功之宴,等待陛下得胜还朝!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带着一种柔韧而强大的力量,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
帝心已定,无可转圜。
当皇帝御驾亲征的决断正式颁下时,主战一派如威武将军楚雄等人,自是欢欣鼓舞,士气大振,认为陛下此举必能凝聚军心,大破狄虏;
而以户部尚书刘垣为首的主和派,虽内心仍有对国力损耗的深深忧虑,但见皇帝意志如此坚决,且考量到当前严峻的局势,亦不敢再行强谏,只得缄口不言,转而思量如何保障后勤,支持战事。
皇帝御驾亲征的决定,如同一剂强有力的定心丸,迅速传遍朝野,原本因战事不利而有些浮动的人心,逐渐稳定下来。
一种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激昂气氛,开始在举国上下凝聚、弥漫。
无数双眼睛,都投向了北方,期待着天子旌旗指引下的胜利捷报。